2012年底,东莞市60周岁以上户籍老年人达25.85万人,占户籍总人口的14.12%。其中70至79周岁7.44万人,80至89周岁3.8万人,90至99周岁0.46万人,百岁老人109人。纯老年人家庭老年人约5.14万人,占老年人数的19.88%。预计“十二五”期间,我市老龄化、高龄化、空巢化将进一步加速发展,全市60周岁以上户籍老年人将增加到28万余人。

  据调查发现,东莞经济发展相对较好,本地人房产比较宽裕,但仍然有相当部分老人孤独生活。主要原因是一方面很多农村家庭子女长大后,就搬出去住,老年人留在老屋,渐渐地形成了新村和老村。城市也有这种情况,年轻人在工作地点附近买了新房子,老年人留守旧房子。因此,从老人的生活状况来说,也大都存在孤独寂寞。虽然,近年来我市进行农村“五个有工程建设”,各级政府不断加大对老年活动场地等基础设施的投入,大部镇村都建有文化广场,但是建设室内老人活动中心较少,如高埗镇19个村(社区)已建成文化广场18个,有7个村为粤乐社提供场所和设施,但室内老人活动中心只有2个。

  目前我市老年人的文化娱乐主要集中在早晚散散步,打打麻将、以及跳跳广场舞等群众性文体活动,活动内容单一。特别对文化活动的开展力度还不够,只在一些重大节日或庆祝日组织活动,平时的文化休闲娱乐活动开展得少之又少,远远不能满足老年人的文化需求。因此从老年社会精神文化生活的现状来看,目前我市还存在不尽人意的现状。

  老年人是一个特殊的群体,拥有大量的空余时间,精神生活需求旺盛。如何在更高层次上实现老有所乐的目标,使全市老年人生活得更加有品质,重要的一个举措就是大力发展老年文化事业,丰富老年人的文化生活,满足老年人多层次需求。

  办    法:

  一、建立完善老年人文体设施。这是开展好老年人文化活动的物质基础和重要手段,市、镇、村都应把老年人精神文化建设纳入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列入城乡建设序列。加强"老年人生活圈"配套设施建设,如建设文化广场和室内老人活动中心等,为老年人提供安全、便捷、良好的生活环境。同时还要动员全社会力量,按照多层次、多体制、多渠道的原则,实行公办、民办、集体办多条腿走路,吸纳更多社会资金,努力办好具有地方特色的老年文化事业。要大力推广先进典型,实现村村有室内功能齐全的老人活动中心。如高埗三联村与社会义务组织共同成立了三联村社区综合服务中心,中心面积达2200平方米,共设有包括体育活动室、图书阅览室、老人康复室在内的23个功能室。该服务中心与乐雅社工服务中心合作,常年派驻7名社工为村民提供老年人服务、残疾人康复服务、志愿者服务等六大类服务项目,满足老人这个特殊主体群众的需求,深受老年人群众的好评。同时要充分发挥社区服务中心和"星光老年之家"的作用,提倡所有涉老活动场所及其他公共活动场所向所有老年人开放,只有这样才能丰富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

  二、开展老年人文化活动。经常组织开展科学、健康、形式多样的老年文化体育活动,丰富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继续举办好市老年人文化艺术节,各镇要组织粤乐社到农村开展粤剧巡回演出,为农村老人送上文化大餐,支持镇街利用"敬老月"、重大节日等时机开展各种老年人文娱活动,普及健康、文明的老年生活方式。积极创造条件,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老年文化艺术活动,不断完善村(社区)和各类养老机构的老年人文化设施,办好各级老年活动中心,为组织基层老年人文娱活动提供硬件条件。让老年人"老有所乐"。

  三、发展老年人体育事业。不断创新适合老年人特点的体育健身项目。鼓励镇街利用"敬老月"、重大节日等时机组织各类老年人体育赛事,推动基层群众性老年人体育健身活动的开展。设置适合老年人体育活动的设施,公共体育设施要为老年人参加体育健身活动提供便利和优惠,社区服务兼顾老年人体育服务。结合基层老年协会建设,逐步建立和完善各级老年人体育组织,支持老年大学和老年人活动中心开设体育课程。鼓励、支持社会组织和个人兴办老年人体育服务机构和体育健身设施。

  四、发展老年人教育事业。把老年教育列入终身教育体系,统一规划,加强管理,扩大老年教育覆盖面,提高教育水平,力争每个乡镇村都建立老年电大教学点,利用各种远程教育手段,为更多的老年人就近或居家接受教育创造有利条件。鼓励老年人参与社会发展。发挥老年人的优势和特长,鼓励和支持老年人参与经济社会发展,参与社会公益事业和社区建设等活动,营造"老有所为、老有所乐"的社会环境。积极搭建老年人才服务平台,拓宽老年人参与社会的渠道。  

提案者: 赵炳坤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