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新优势。”东莞已经具备推动创新、教育与人才三链协同发展的基础条件,在科教兴城方面亮点纷呈,打造 “人才之都”,实施新一轮“十百千万百万”人才工程,通过“千日攻坚战”补齐基础教育短板,加快建设大湾区大学和香港城市大学(东莞),粤港澳大湾区(东莞)新一代信息技术国家卓越工程师创新研究院成为国家首批4个重点建设地区之一试点单位,为东莞迎来了重大机遇。统筹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布局是推动我市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支撑,是在双万新起点落实新发展阶段任务,实施科教兴城的重要途径。

  但在发展中我们仍面临不少挑战:1、高端平台有限,高层次人才容纳量不足。全市人才总量282.9万,高层次人才20.5万,其中高端人才1240人,主要集中在大装置等有两院院士和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创新平台、大学科研院所等。龙头骨干企业留住人才能力不足,急需扩大更多的人才接纳平台。2、人才与创新政策体系衔接不够。即使经费投入已经很大,但单看人才政策这一项相比其他地区显示度不高。3、科教融合形式单一,产学研合作与教育人才培养脱节。4、人才与项目引进脱节,未能带土移植栽培,容易水土不服。对于打造科创制造强市的东莞来说,打好教育科技人才的组合拳,既是长远任务,也需要当前做好统筹布局,推动它们贯通、协同、促进。


   法:

  1、以国家卓越工程师创新研究院试点为契机,围绕重点产业领域进行布局,为人才扩容挖蓄水池。国家卓越工程师创新研究院作为科技教育人才融合的最有效平台,为人才扩容提供了全新的渠道。一流高校的工程硕博名额逐年增加,将为东莞高层次人才数量带来跨越式提升,这是国家给我们的人才大礼包,我们要让人才在东莞联合培养后认识、理解、爱上东莞并扎根东莞。中组部工程硕士博士在松山湖高新区试点又叠加了机会,再为人才扩容开辟渠道。以新一代电子信息为重点领域,进一步扩大生物医药、人工智能、新材料等领域人才培养试点。以留住他们为重点,组织、科技、人社、教育等各部门通力协作,加大基础性支撑。

  2、以人才评价改革为核心,人才政策与创新政策相促进双提升,为调动人才积极性添柴助燃。在人才引进、提升赋能等方面,科创重大项目支持政策与关键人才支持项目统筹考虑,既不重复支持,又能全周期全方位支持。以人才评价改革作为科技治理体系的核心,制定人才和科研项目的分类评价体系,考核方式向注重实效、实绩转变,向注重科创项目的高价值专利、成果转化等转变,科学设定考核方式、考核周期等。

  3、打造适合人才成长的一流科研创新环境,为发挥人才的创造性提供施展的舞台。围绕重大战略、行动计划、工程,在重大科研项目实施、重大科技项目招商落地、重大科研平台建设等方面强化科创与人才激励机制共同部署安排。通过技术创新中心、工程技术中心、重点实验室等平台支撑,提供人才最看重的科研和创新创业环境。让他们取得高质量科研成果,有验证场所,并且能够成果转化。推动“人才-团队-创新型企业”打包式一揽子引进方案。战略科学家引进的同时为其团队的骨干核心提供科研创新环境、社会人文环境等。

  4、强化龙头骨干企业留住人才的能力,营造一流的产学研合作环境。科教兴城不只是高校的责任,企业在终身教育中起到很重要的作用。未来东莞要引进6万名创新人才,73万家企业将担当生力军的作用。通过“工程硕博联合培养-学校导师项目引进-企业研发项目合作开发”完善成果转化的企业研发机制,通过卓越工程师在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培养,链接企业与高校加强产学研合作。

提案者: 民建市委会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