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碳”目标吹响了新能源动力电池和电化学储能产业高速发展的号角,未来必将孕育产生两个超万亿市场规模的产业集群。《广东省硅能源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22-2025年)》指出,要以深圳、惠州、东莞、江门、肇庆为依托建设新型储能电池产业集聚区。2023年2月1日,东莞市政府发布《关于坚持以制造业当家推动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提出要加快打造新型储能、新能源汽车核心零部件、半导体及集成电路、新材料等产业新立柱,要在2025年底前新能源、半导体及集成电路产业集群率先突破千亿元规模。
新能源动力电池和电化学储能都是从早期消费电池发展转型升级而来,这两大领域都是锂电池产业。锂电池产业包括锂电材料、元器件、工艺装备、电芯模组、电池管体体系(BMS)、能量管理体系(EMS)、系统集成、电池回收等重点领域链条。我市是全国最早布局锂电池产业的城市之一,锂电池产业规模全国领先,其中消费电子类锂电池产值规模位居全国第二。
我市锂电池产业目前存在的不足及发展短板:
在比亚迪、埃安、亿纬锂能、欣旺达、鹏辉行业、新能安等新能源巨头的产业辐射下,我市锂电企业并未形成产业集聚效应,在发展过程中仍面临不少短板和挑战,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我市大部分锂电池结构件和加工配套企业为中小型企业,规模较小,分散在不同镇区,缺乏产业集聚效应,难以形成协同发展的合力。其主要原因是中小企业间交流少、互动少,抱团少,合作少,没有形成东莞的产业集群和合作互动。
二、动力电池和电化学储能电池研发周期长,企业缺乏足够的资金和低成本的研发和生产空间,无法在短时间内形成效益。动力电池和电化学储能电池的研发一般需要1.5年至3年,企业前期投入大,试验周期长,产品验证费用高。
办 法:
一、建立政府产业引导基金,对优势企业进行资金扶持。由相关部门对我市锂电池产业链企业进行摸底调查,对从事核心基础零部件、关键基础材料,掌握先进生产工艺和拥有产业技术优势的中小型企业进行资金支持。
二、建立2到3家锂电池配套企业培育中心和产业园,引导我市锂电池产业链企业落户产业园,形成产业集聚效应。对在产业园落户的企业进行房租、水电费以及物业管理费的减免,减少企业支出。同时通过多种方式举办交流活动,鼓励、促进产业园内的企业进行交流协作,努力形成产业集群,促进锂电池产业企业间协同发展。
三、由相关部门牵头组织,发动锂电池产业企业共同出资组建一批企业共建新能源和储能重点实验室,共享实验设施和技术支持。“鉴于锂电行业研发周期长,投入大,实验费用高”的特征,企业难以独自承担实验室和工程中心的建设,通过实验室的共建共享,减少企业研发成本。
四、积极发挥东莞市储能产业联盟的平台作用,定期举办全国性的产业交流大会和技术交流会议。2022年12月12日,我市成立了东莞市储能产业联盟,应充分发挥联盟的平台作用,通过引导企业间互动和交流,促进我市锂电池产业企业的技术升级。同时通过举办各类交流会议,展示我市强大的供应链产业链基础,引导行业龙头企业相关配套落户我市。
五、明确分类建立重点龙头企业、标杆企业培育库。将龙头企业、标杆企业培育纳入省、市领导入企走访、市领导领衔推进机制等。对龙头企业、标杆企业的前沿领域研发、联合攻关、建立各类科研平台、实验室、人才引进等方面进行政策支持。
六、围绕“打造国家级锂产业基地”的目标,培育我市千亿产业集群。多措并举,在5年至10年的时间内,在我市培育完整的锂电产业链,创新体制机制,研发核心技术,走出一条具有我市特色的锂电产业发展路子,全力打造在中国乃至世界具有影响力的锂电产业基地,实现我市高质量发展。
提案者: 谭福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