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规划及“双碳”目标的提出,全国各地加速布局氢能产业,总产值规模将达万亿元。作为粤港澳大湾区重要支点城市,世界制造业之都,在“双万”新起点上,东莞应该在氢能高质量发展中抢占先机、尽早布局,力争走在全国前列,发挥引领示范作用。
1. 东莞氢能发展的战略方位
2020年9月22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上庄重宣布,中国力争2030年前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目标。“双碳”目标下,绿色能源与碳减排问题备受关注,氢能已成为加快能源转型升级、培育经济新增长点的重要战略选择。
2021年8月,财政部、工业和信息化部、科技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批复广东成为继京津冀、上海城市群之后,国家首批三个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应用城市群之一。2022年8月,广东省发改委发布《广东省加快建设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城市群行动计划(2022-2025年)》提出,广东将建设燃料电池汽车产业创新走廊,2022-2025年广东将推广1万辆以上燃料电池汽车,十四五期间广东将布局建设300座加氢站。明确东莞作为氢能源供应基地和关键材料、技术及装备研发制造基地的发展定位。
2. 国内省内氢能发展现状
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应用城市群格局的形成,促进了氢能产业的快速发展,北京、上海、广东佛山等市均已出台氢能源产业规划和支持政策。预计未来4年示范城市群将推广超过3.2万辆燃料电池汽车。广东省是燃料电池汽车产业先发地之一,具备较好的发展基础。佛山、云浮两市率先布局,已开通5条氢能公交线路,投入1000辆燃料电池汽车;广州国鸿氢能引进巴拉德技术开发了自主品牌的电堆,并联合飞驰客车等共同研制了氢能源公交、物流车投入运营。但是,广东省存在严重缺氢、缺加氢站和制氢技术的突出问题,对燃料电池车的布局形成掣肘。
3. 东莞氢能发展的机遇
东莞能源消费规模巨大,从能源结构上看,化石能源占比超过50%,新能源占比很小,在“双碳”目标下,东莞的能源结构将面临极大的考验。2022年12月7日《东莞市新能源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22—2025年)》发布,把氢能及应用列入规划。氢能全产业链主要包括“制氢、储氢、运氢、加氢、用氢”五个环节,主要体现在:
(1)东莞产氢能力满足粤港澳大湾区的需求,产业优势明显。巨正源具备年产5万吨工业副产氢的产氢能力,为东莞在规模制氢领域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用氢场景丰富。除公交、环卫车辆等用氢场景之外,东莞还拥有一些特色应用场景,如沙田虎门快递和物流分拨中心和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具备集中用氢和分布式用氢的潜力。
(3)研发力量强大。东莞理工学院、东莞新能源研究院等单位在氢能科技发展领域具有很好的基础,在制氢、储氢和加氢系统方面组建了一支拥有2位院士、10位教授和10余名博士组成的研发团队,在相关领域拥有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研究成果,并建成了相关技术的产业化示范应用基地。
办 法:
1. 规划开通氢燃料电池公交车示范运营专线:建议专线围绕沙田、松山湖、东城等地设计线路,首期投放车辆不少于30辆。
2. 开通氢燃料电池冷链物流示范运营专线:建议围绕沙田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中堂江南农批等大型冷链基地开展,联合深圳、广州、佛山,给予氢燃料电池物流车跨市通行路权,首期投放车辆不少于50辆。
3. 打造零碳环卫城市示范应用专区:建议围绕东莞大道、滨海湾大道、松山湖大道、水乡大道打造零碳环卫城市示范应用专区,通过适当补贴中标环卫企业,降低其购车成本和运营成本,开展氢能汽车的示范应用,首期投放车辆不少于30辆。
4. 建设新型制氢加氢一体化氢站:利用东莞理工学院、东莞新能源研究院、松山湖材料实验室等单位的技术优势,在氢能汽车示范专线沿途建设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内首创深井式制氢加氢一体化站。
提案者: 王晓强,张敬智,蔡玲霞,尹志强,田根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