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月19日,工业和信息化部、教育部、公安部等十七部门联合印发《“机器人+”应用行动实施方案》,提出打造一批“机器人+”应用标杆企业,建设一批应用体验中心和试验验证中心。推动各行业、各地方结合行业发展阶段和区域发展特色,开展“机器人+”应用创新实践。搭建国际国内交流平台,形成全面推进机器人应用的浓厚氛围。
人形机器人代表人类对机器人制造技术和应用的更高 期望。虽然理想功能下的通用人形机器人不是短期内能实现的目标,但是人形机器人是一块检验运动控制、环境感知、智能AI等新兴技术的试金石。东莞有能力、有基础发展更高水平的人形机器人产业,这既是对现有产业升级换代的机遇,又是发挥东莞智造优势的最佳机会。通过开展机器人制造软硬件技术攻关,聚集高端人才,跨产业联动,引领大湾区机器人产业发展,形成新的经济爆发点。
2021年东莞市人形机器人产业相关高新技术企业共310家,产值达到283.67亿元,其中AI芯片、伺服电机、传感器、功能零部件、精密减速机等上游底层硬件产值175.73亿,计算机视觉、物联网、视觉处理分析软件及控制器等中游技术支持产值约50.86亿,下游产品及应用主要以工业机器人、服务机器人、特殊作业工业机器人为主,产值约57.08亿。
东莞虽有着较为完整的机器人产业链基础,但发展人形机器人仍面临众多挑战:1.控制器、伺服电机和减速机三大核心零部件自主品牌国内市场份额偏低,东莞在这个领域竞争力缺失;2.人形机器人技术集成度高,产业化周期长,研发投入大,目前东莞还没有领军企业进入;3.东莞机器人企业数量多,但规模小、市场份额不大,产业影响力有待加强;4.东莞机器人产业以工业机器人为主,服务机器人、特种机器人高新技术企业仅几家,应用场景有待拓展。
办 法:
一、加快机器视觉产业发展,占领智能时代制高点
推动机器视觉产业集群的发展,支持集群做大做强;以奥普特、三姆森等技术领军企业牵头打造机器视觉部件及软件系统发展平台,为集群上中下游链条整合赋能,形成智能感知平台生态,赋能自动驾驶、人机交互、实时监控等产业。
二、大力发展核心零部件,提前布局本体制造环节
依托较为成熟的工业机器人产业链,培育一批控制器、伺服电机和减速机企业,强化核心零部件领域的竞争力;强化拓斯达、云鲸智能、伯朗特等龙头企业为核心的本体制造产业体系;凭借成本优势切入机器人零部件+本体制造的环节,或有望复制国内新能源汽车的发展路径。
三、积极培育人才与技术,提供产业要素资源保障
加强跨学科复合背景的高水平专业人才培养,在高校机器人相关学院、专业设置上予以创新探索,建立机器人创新中心等研究平台,积极培养和引进具有技术研究能力和科研应用能力的复合型人才;支持市内高校、企业在环境感知、人机交互、运动控制和智能决策等人形机器人关键技术领域的研发投入,出台相关政策措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四、推动区域间产业协同,打破产业化发展的瓶颈
开展联动创新探索系统性集成性改革创新,积极争取在大湾区有关特殊试点政策,强化区域合作促进机器人产业协同发展,并推动资金、人才、项目等资源要素跨区域流动,促进城市间机器人产业特色领域交流,早日实现原创性技术突破,形成机器人核心技术创新生态闭环,打破产业化发展的瓶颈。
五、探索多领域场景化应用,促进机器人产业化落地
着力发展AI语音、机器视觉、机械臂、多传感器技术发展,探索服务型、替代型、超人型机器人的场景化应用,拓宽应用场景的深度和宽度,在不同场景实现不同解决方案,建立技术成果转化落脚点,发挥市场化的带动作用,寻找技术应用爆发点,加速机器人产业化的落地。
提案者: 邹润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