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快建设数字中国,对加快发展数字经济作出战略部署。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推动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融合发展。数字经济不仅是新的经济增长点,也是传统产业改造提升的新支点。当前,我市制造企业加速数字化转型步伐,全市三年统筹安排财政资金不少于100亿元,推动产业数字化和数字产业化,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加快培育产业新支柱,逐渐实现规上全覆盖并向中小企业深入。截至目前,我市数字经济总产值近7000亿元,总体规模和发展水平居全省前列。但在产业数字化转型过程中,仍面临一些突出问题:

  一是企业数字化观望情绪严重。多数中小企业数字化水平低,网络化、智能化基础薄弱,相关技术利用程度较低,多停留在“资料上云”“机器换人”阶段;尽管愿望强烈,但受限于人力资金约束,面临不会转、不能转、不敢转的难题;受经济下行影响,企业数字化转型意愿被进一步削弱。

  二是本地数字化服务商供给不足。我市绝大多数制造业企业数字化转型均选用国外系统或国内知名品牌;经营管理类和生产制造类系统供应商罕有在我市落地子公司;本地工业软件研发和销售企业总体规模较小,且市场占有率低;我市尚无研发设计类软件企业;暂未孵化本地跨行业工业互联网平台,尚未出现有较大影响力的数字贸易服务商。

  三是资本的放大和支持作用不明显。我市战新产业引导基金对数字化转型的支撑力度不足。其下设的5支子基金中,部分子基金投资项目为外地落地项目,本地落地项目存在较大不确定性。已投项目更多侧重于服务项目招引,尚未形成标杆效应,暂未能撬动社会资金支持数字经济重大产业项目集聚发展,围绕数字经济强链补链拓链功能未能充分发挥。

  四是数“智”领域人才缺口较大。一方面5G通信、人工智能、信息安全等重点数“智”领域人才较多流向BTA等互联网类公司;另一方面我市数字创新和技术交流氛围较弱,且政府政策层面对人才的支持力度不足,叠加广州深圳对人才的虹吸现象,难以培养和留住人才。

  产业数字化是数字技术赋能实体经济的直接体现。

   法:

  为此,建议:

  一是提升企业信心。1、从龙头企业、专精特新企业、中小企业、降低成本等维度加快推动我市产业数字化。2、帮助传统企业和中小企业降低数字化的难度,加大对企业开展两化融合、上云上平台、数字化技术改造等项目的支持力度,降低制造业数字化改造成本。3、针对企业负责人开展数字化转型培训,提供政府层面的共享平台,实现传统制造业与各类平台有效对接,打造数字化转型的示范工厂园区。4、做大做强软件和信息服务业,深入推进国家、省、市各级数字产业集聚园区建设工作,继续实施营收奖励、增量奖励和入园补贴扶持本地软件企业发展。

  二是夯实转型基础。1、加大力度培育本地数字化转型服务商,让更多本地服务商参与到东莞数字化改造进程中。2、围绕我市新一代电子信息、高端装备、纺织服装、食品饮料、家居家装等支柱产业,集中力量扶持龙头企业组建行业赋能平台,助推企业转型的良好生态。

  三是用好金融手段。1、用好战新基金推动集成电路、人工智能、大数据等优质项目落地,深入培育发展集成电路、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先导产业和新兴产业,大力建设人工智能产业技术研究院。2、成建制吸引科研机构,严格围绕市镇两级产业规划,结合产业部门的政策意图出资,发挥我市战新引导基金作用,助力东莞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

  四是加强人才培养。整合政府、高校、科研机构、领军企业的优势资源,打造若干个“四链”融合(人才链、教育链、创新链、产业链)工程,通过举办创新大赛、组织实训、职业教育等方式,构建新型数字人才的培养模式。以企业需求为导向,出台数字人才的引进政策,在住房、教育等方面给予支持,吸引更多数字人才在东莞长期发展。

提案者: 魏亚东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