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业是实体经济的主体,是城市经济发展的根基和综合实 力的体现。东莞作为制造业强市,以 OPPO、华为为代表民营企业为主的制造业迅猛发展、不断壮大,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道路。 当前,我市制造业正处于爬坡过坎、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作为 “国家队”的国有企业,更应该因 “企”施策,在要素市场率先 推动制造业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打造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东莞样本。

  从历史底色看,东莞国企有助力制造业的巨大空间:相对珠海、佛山等地国企。东莞国企涉及制造业的企业较少,直接下场参与制造业主赛道竞技的也不多,仅有东实集团在新疆建立的东纯兴公司等少数几个样本,目前主要还是以金融、产城、投资、工程为主。也正如此,没有沉重历史包袱,完全可以利用本身资金、业务优势,切入到合适的制造业赛道。

  从业务构成上,东莞国企有助力制造业的金融优势:2022年,我市市属国企实现营业收入489.51亿元,利润总额73.91亿元, 其中金融类业务就占据了半壁江山:金融类企业实现营业收入 244.66亿元,利润总额64.04亿元,同比4.91%;净利润60.76亿元,同比6.37%。市委市政府可以在推动市属金融类国企提升服务能力和水平,把金融活水更多引到先进制造业、高新科技产业等 新动能、新供给上,助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从资源要素看,东莞国企目前有助力制造业市场的平台优势: 目前相关部门正打造东莞市属国有企业平台公司实施方案,统筹 推动东实集团、金控集团、科创金融集团分别打造 “城市与产业 综合投资运营平台公司”“国有金融及战略性产业投资公司”“科技创新投资平台公司”,这些平台可以通过协助解决制造业产业空 间载体、项目投资融资、基础设施保障、配套运营服务、产业赋 能升级等要素需求,搭建城投、产投、创投等综合投融资平台, 助力制造业配套要素建设。

   法:

  一、强化顶层设计:助力制造业,不是希望所有市属国有企业直接下场建厂,而是要相关部门加强统筹,坚持因“企”施策,准确定位。积极探索以国资管理创新带动制造业改革发展的新路, 尤其强化自身功能定位,形成独特运作优势,切忌一拥而上,造成国有资产流失。

  二、构筑平台核心竞争力:目前来看,东莞国企非金融类业务盈利能力较弱,需优化国资布局和资产结构,推动资源向重点制造业产业和优势企业流动,尤其是要提高国资运作效率和水平, 结合各类国有产业创新股权投资基金的作用,打造更多产业创新、 产业协同的载体平台,引导区域产业和创新资源再重组、再配置、 再优化。探索聚焦重大制造业项目、重点制造业产业加大投资力 度, 以国有资本撬动社会资本,推动东莞制造业转型升级。

  三、探索混合所有制模式发展制造业企业:推动金控集团、 科创金融集团,探索组建战略性制造业产业引导基金,通过股权投资、开展并购重组,发展 “混合”工业,增强国有资本对制造业重点产业链和新兴产业链的影响力。

  四、整合提升工业园区:利用打造东莞 “城市与产业综合投 资运营平台公司”的契机,加强工业园区统筹规划,制定工业园区整合提升工作方案, 由东实等国企牵头、联合镇街,共建一批示范工业园区,并鼓励国资入场、将原有旧工业园区整合提升为符合先进制造业发展需求的现代化工业园区。引导制造业企业入园发展,推动工业园区向功能完善、空间优质、集约高效、集中治污转型。

  五、稳定工业用房价格:目前工业用房价格是压在东莞制造 业企业的一座大山、支持各级国企尤其是市属、镇属资产公司等, 通过内部挖潜、新建购买、统租翻新等方式,筹建工业保障房,让符合条件的中小微制造业企业可以申请以低价租赁工业保障房。

提案者: 致公党市委会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