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东莞正聚焦“科技创新+先进制造”城市特色,推动打造国家创新型城市,优化完善全链条科技创新生态体系,强化科技创新新赋能城市高质量发展。市政府抢占科技创新新高地的决心巨大,企业渴望技术突破、产品创新的意愿十分强烈,但在科技创新的道路上一些痛点和难点仍然制约我们往更高更远发展。

  一、企业的科研和创新各自为战、单打独斗、小打小闹。东莞制造业发达,供应链完善,无疑为企业的科研创新培育了沃土。目前,东莞市的高端科研人才相对集中在大科学装置、特定项目的科研基地和少数的高新企业,而大部分中小型企业由于缺乏资金、科研人才、信息掌握不足等因素,中小型企业的科技创新处于“单打独斗,小打小闹”的状况。对于体量大、基础好、产业链完整的企业,虽然生产基地位于东莞市,但其研发基地则选择在其他城市建立。

  二、科技创新人才的数量和质量有待提升。目前东莞市人才总量达258.4万人,位居广东全省第三、地级市第一。其中,制造业人才总量超过104万人,占东莞全市人才比重超过40%;高层次人才18.3万人,占人才总量的7.1%。虽然人才总量稳步提升,但仍然面临着技术性人才短缺问题。近年,制造业加快迈向智能制造转型,虽然降低了对大量普工的依赖,但对技能人才需求大幅增加。当前,东莞市制造业技能人才呈现出“三多三少一稀缺”(即低级多、高级少,大龄多、青年少,单一技能多、复合技能少,新兴产业技工严重缺乏)的状态,懂得智能化设备的技能型人才未来将是转型后制造业最“缺失”的人才。

  三、政府对科研的投入力度不足,氛围不够。2020年珠三角九市R&D经费支出占GDP的比重,排名前四的城市依次为深圳(5.46%)、东莞(3.54%)、珠海(3.26%)、广州(3.1%),虽然东莞市在R&D投入强度上超越了广州,紧跟深圳之后,但在2021年全国25座城市研发投入排名中,深圳投入1682.15亿元,排名第三、广州投入881.72亿元,排名第四、东莞投入435.45亿元,排名第十四。东莞市在科研投入上仍需加大力度,各镇街科技工作以配套支出为主,缺乏主动谋划,镇街财政科技投入强度远低于市本级。

   法:

  要实现新一轮的高质量发展,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需求突破:

  一、设立市镇联动的科技创新协调机构。加强队伍建设,设立科技创新体系协调工作组,成立专门的市镇科技创新联动机构,建立市镇联动招商机制,加强人员业务培训,提升业务能力;整合科技资源要素,共享科技平台、联动科技人才、科技项目、科技金融、科技成果转化,围绕科技项目申报、高企培育等重点工作深化合作,常态化开展联动。市科技局可在平台项目产业化、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建设、企业转型升级等方面加强协调,实现市镇互惠共赢。

  二、提高政府对科技创新的重视和扶持力度。增加市级科学技术研究发展专项预算。及时兑现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以及各类创新平台等奖补资金,发挥财政资金杠杆撬动作用,引导全市科技型中小企业不断加大研发投入,激发全社会创新创造活力。

  三、建立自主培养与引进相结合的创新人才体系。结合东莞的产业实际,摸清产业、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情况,对接技工院校、职业院校、高等学校开展校企合作培养技能人才,加大产学研合作力度;要加快高端科技创新人才集聚,加快建设香港城市大学(东莞),着力提升本土高校办学规模和水平;借助国内外科研机构、大型企业,加快智能制造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同时营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留住人才,用好人才。

  四、发挥企业在科技创新中的主体作用,培育创新型企业梯队。结合东莞制造业发达的特点,推进企业研发机构建设,建立常态化的企业技术创新对话、咨询制度,鼓励更多的企业参与科技创新规划、科技计划、科技政策的论证与制定工作,紧密结合科技供给与产业科技需求,从需求端牵引推动科技成果的产出和转化,推动科技创新成果转化。

提案者: 石碣镇政协小组

市科技局:

  发来《市科技局关于提供对第20230360号政协提案会办意见的函》收悉,现就“对接职业院校、高等学校开展校企合作培养技能人才,加大产学研合作力度;加快建设香港城市大学(东莞),着力提升本土高校办学规模和水平”提案建议内容回复如下。

  一、基本情况

  2022年,全市高校有全日制在校生15.29万人,其中专科在校生4.59万人,专科毕业生16012人;专科毕业生就业去向落实15848人,毕业生就业去向落实率为98.98%。全市高校有实验室、实训中心1639个,实习基地2716个。全市有中职学校20所,公办11所、民办9所;省级以上重点中职学校占比75%,其中国家级示范中职学校2所,国家级重点中职学校8所。在校生6.23万人,其中,省级以上重点中职学校在校生共5.04万人,占全市中职在校生的80.86%。2022年毕业生共17233人,其中成功升学和就业的16534人,升学就业率达95.94%。目前,全市中职学校三年级共开设85个专业,涵盖15个专业大类。

  (一)培养技能人才情况

  一是探索“中高企”协同育人模式。引导中职学校联合高职院校、企业(行业)在三二贯通专业共同培养人才,企业全程参与学生五年培养,学生毕业同时获得中职、高职毕业证,毕业后进入合作企业就业。如东莞市电子科技学校与中兴通讯公司、广东农工商职业院校联合招生50人,实行“2+0.5+2+0.5”培养模式,由中、高、企三方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并组织开展教学。二是推广校内企业专班培养模式。鼓励职业院校联合企业校在校内设置专班,校企共同招生、共同制定标准、共同开展培养、共同规划学生出路,实现“招生即招工、毕业即就业”,提升学生对口就业率。三是搭建多元创业平台。我市职业学校与企业共建创新创业平台,实现创业和教学相融合,有效解决学生仿真实训资源不足的问题,帮助学生发现自身与实际岗位需求的差距,提升技能水平。如东莞市轻工业学校与企业合作开发DX共享设计师平台,共建可对外营业的“家居生活体验馆”。至目前,学生为4468个客户提供超3万个定制家居设计方案,成交金额达1.57亿元。四是抓实训稳就业。我市高校顺应粤港澳大湾区新产业、新业态的发展需要,与合作企业建立创新创业基地,为高校师生实训实习、科技孵化、创新创业提供综合服务,培养社会经济发展亟需的技能人才。2022年,我市高校有实验室、实训中心1639个,实习基地2716个,全日制在校生15.29万人。其中专科在校生4.59万人,专科毕业生16012人,专科毕业生就业去向落实15848人,毕业生就业去向落实率为98.98%。

  (二)产学研合作情况

  一是出台支持政策。我市制定《东莞市职业院校定点实习实训基地认定和管理办法》,明确定点实习实训基地认定条件、认定程序和补助标准,“十三五”期间共认定102家定点实习实训基地。至2022年底,共发放实习补贴经费412.89万元、场地设备补助经费620万元。制定《东莞市推进职业教育产教融合行动计(2021-2025年)》,明确“十四五”期间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目标与规划。制定《高水平校企合作基地认定管理办法》,重点建设50个市级集实践教学、社会培训、企业真实生产和社会技术服务为一体的高水平校企合作基地,并给予财政支持。制定《东莞市建设广东省产教融合型城市试点方案》,统筹职教资源,加强布局谋划。二是建设产业学院。支持职业院校和合作企业共建产业学院,推动校企双方在人才培养、技术创新、就业创业、社会服务、文化传承等方面深度融合,增强办学活力和人才培养适用性。2022年,我市职业院校共建有产业学院28个,其中中职学校建有10个、高职院校建有18个。三是加大科技成果转化力度。我市高校建立健全高校科研工作机制,加强科研项目全过程管理,形成涵盖立项申报、项目实施、预算执行、结题验收、成果保护及推广应用的全方位科研服务体系。加强科研队伍建设,建设高水平的科技创新团队。加快科研创新基地与创新平台建设,提升科学研究水平和科技创新能力。2022年,全市8所普通高校累计已建成集“学产服用研创”于一体的科研平台52个,专职或兼职推进成果转化工作人员45人,2022年获得专利授权项目713个,实现科技成果转化项目88个,实现成果转化收入1202万元,实现技术服务收入5235万元。

  (三)香港城市大学(东莞)建设情况

  香港城市大学(东莞)的办学申报、人才引进、科研合作、校园建设等各项筹备工作有序推进。香港城市大学(东莞)已于2022年6月底获教育部批准筹备设立,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多次与香港城市大学召开视频会议推动办学筹备,目前正在推进正式设立申请材料编制工作。香港城市大学(东莞)一期工程各栋建筑已全部封顶,正在开展二次结构、精装和幕墙样板施工。一期扩建工程完成基础施工。目前正在加快推进香港城市大学(东莞)二期344亩土征地工作。已完成空地、青苗征收37.47亩,占全部空地青苗征收的77.46%,剩6户约40亩空地青苗未完成征收。用地范围内10户坟墓已搬迁7户,剩余3户正在协商搬迁。

  (四)提升高校办学规模和水平情况

  东莞理工学院积极进行新型高水平理工科大学示范校建设,加快推进建设国际合作创新区,新增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4个,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11个。东莞职业技术学院深化产教融合,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建成3个产业学院、5个创新培养班,与10余所本科、中职学校开展“中高本”人才培养,推动职业教育职普融通。2022年,我市8所普通高校全日制在校生15.29万人,比2021年增加1.36万人;毕业生3.69万人,毕业生就业率达95.94%,留莞就业率32.20%。8所普通高校与18个国家和地区的48所高等教育机构开展教育合作与交流。8所普通高校设立研发机构208个,开展科研项目1327项,科研活动经费达5.23亿元。

  二、下来工作举措

  一是鼓励职业院校和重点龙头企业采取“五业联动”的教育发展新机制,采取订单制、现代学徒制等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匹配产业需求,打造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人才队伍;支持校企双方在师资互助、教育场景建设、专业规划、教材开发、课程设置等环节开展合作,开发满足实践要求和适应理论基础的学科教材。二是推动高等教育创新发展,支持东莞理工学院深入推进一流学科建设攻坚行动,加快推进国际合作创新区建设。支持东莞职业技术学院对标本科层次职业学校设置标准,探索推进职教本科专业试点建设。三是支持香港城市大学(东莞)筹建,争取香港城市大学(东莞)一期校园在2023年投入使用。加快推进香港城市大学(东莞)二期征地工作,力争2023年12月完成344亩土地统筹工作。

  东莞市教育局

  2023年4月28日


市科技局:

  市政协十四届二次会议上提出的《关于抢占科技创新新高地、实现企业新一轮高质量发展突破的建议》收悉,针对“技工院校校企合作”和“人才引进”方面的建议,结合我局业务职能,现答复如下:

  一、积极推动技工院校开展校企合作

  我市现有技工院校8所,包括1所公办技师学院、6所市属民办技工学校以及1所省属民办技工学校,在校生接近2.7万人,年均毕业生达8000多人。为提升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的适配度,强化技能人才供需对接,我局鼓励技工院校积极探索校企合作新模式,通过校企共建实训教学基地、校企双制冠名培养、企业新型学徒制培养、工学交替等模式,充分发挥学校、企业各自的资源优势,共同培养技术技能人才,实现毕业生与企业岗位的无缝对接。目前,与我市技工院校建立紧密合作关系的企业达 600多家。

  二、多渠道开展招才引智活动

  围绕我市制造业等重点产业,我局收集、发布企业急需紧缺岗位需求,多渠道开展招才引智活动。一是常态化收集企业急需紧缺人才岗位,通过急需紧缺人才供求信息平台及时发布。二是持续打造“名企名校行”、莞训计划见习招聘会等招才引智品牌。通过举办引智线下招聘会、云聘会和直播带岗活动招引人才。三是加强国内人才工作站建设。在国内重点城市建立国内人才工作站共10个,推动各国内人才工作站常态化开展城市推介、政策宣传和人才寻聘等工作。四是组建“校园大使”队伍。为搭建联系、凝聚、服务莞籍在外大学生的桥梁纽带,我市面向全国重点院校招募“校园大使”,组织优秀莞籍在校大学生开展人才政策宣传和招才引智工作。

  专此答复。

  东莞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2023年5月29日


石碣镇政协小组:

  感谢你们对创新驱动发展和科技工作的关心与支持!你们提出的“关于抢占科技创新新高地、实现企业新一轮高质量发展突破的建议”的提案收悉。经综合市财政局、人社局、教育局等会办部门的意见,现答复如下:

  一、主要工作情况

  (一)加大对科技创新的财政扶持力度

  市政府高度重视科技创新,每年安排科技领域预算规模超过20亿元,在我市扶持科技产业发展专项资金总额中占比较大。扶持方向主要包括:一是科技发展专项资金,重点用于培育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从高企认定奖励、研发投入奖补、场地租金补贴、推动企业上市、人才服务保障等全方位多角度进行扶持;二是科技人才类资金,包括战略科学家团队、特色人才个税补贴、研究生培育发展专项、百名博士引进计划等;三是科技金融及倍增计划专项资金,如三融合贷款贴息和风险补偿、倍增计划专项;四是全市战略性科技重大专项。

  受疫情和经济下行影响,我市财政收支矛盾进一步加剧,在此背景下,市财政仍高度重视并重点保障科技产业领域投入。今年市科技局对科技的资金投入大幅提高,2023年市级科技专项资金年初安排了14.5亿元,主要用途为:一是建平台7.5亿元,积极推进松山湖材料实验室和先进阿秒激光设施建设,促进新型研发机构提质增效;二是扶企业3.06亿元,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积极培育创新型企业,支持企业建设工程中心和重点实验室,利用多种科技金融手段降低企业新成本;三是助攻关2.5亿元,主要用于推进核心技术攻关工程和实施重点领域研发计划,推动解决“卡脖子”难题;四是引人才1.2亿元,积极参与我市新一轮“十百千万百万”人才工程,推动高水平人才强市建设。

  (二)不断壮大科技创新主体

  一是做好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建立了“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瞪羚企业—百强创新型企业”的培育梯队,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入库5633家,全市高新技术企业总量9099家。大力培育行业龙头,遴选了247家百强、瞪羚创新型企业给予重点培育。二是积极推进企业研发机构建设。我局印发了《东莞市研发机构建设资助管理办法》(东科〔2021〕57号),以国家、省、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重点实验室为重要抓手,着力构建企业研发机构发展梯队。对东莞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重点实验室认定后根据绩效评估结果进行奖励。截至目前,东莞市建有企业研发机构1384家,包括国家、省、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家、558家、639家,国家、省、市级重点实验室1家、13家、172家。

  (三)加强科创人才引育

  一是发挥大科学装置、高校院所等创新平台的集聚效应吸引人才。散裂中子源已吸引超过500名科研人才常驻东莞,松山湖材料实验室已集聚各类科研人才近1000名,包括两院院士7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9人;推进东莞理工学院加快建设新型高水平理工科大学示范校,2016年以来共引进海内外高层次人才超700人;与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国内知名高校院所共建16家新型研发机构,培养各层次人才近8000名。二是围绕我市产业发展重大需求,引进培育一批技术领军人才、创新团队和青年科技人才。组织发动我市企事业单位申报省市创新科研团队、战略科学家团队和创业人才计划等项目,散裂中子源等2个战略科学家团队项目已完成专家论证;新增省创新科研团队项目2个、个人项目5个,省特资人才4项;积极参与国家硕博研究生联合培养改革试点工作,推动研究生基地获批建设国家首批4家试点建设的国家卓越工程师创新研究院;实施科技特派员计划服务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两年来入库科技人才1163人,共实施特派员项目125项,累计派出特派员422人次。三是加强技能人才培育,探索“中高企”协同育人模式。引导中职学校联合高职院校、企业(行业)在三二贯通专业共同培养人才,企业全程参与学生五年培养,学生毕业同时获得中职、高职毕业证,毕业后进入合作企业就业;鼓励职业院校联合企业在校内设置专班,校企共同招生,实现“招生即招工、毕业即就业”,提升学生对口就业率;搭建职业学校与企业共建创新创业平台,实现创业和教学相融合,有效解决学生仿真实训资源不足的问题。目前,与我市技工院校建立紧密合作关系的企业达600多家。

  (四)联动镇街基层推进科技创新

  自我市2018年获批创建国家创新型城市以来,我们积极开展创新强镇建设,长安、塘厦、凤岗等15个镇街获批创新强镇建设单位。项目实施以来,我们从政策引导、资金资助、业务指导等方面给予全面支持,推动各建设单位取得了显著成效。各建设单位均完善了创新驱动“五个一”工作机制(一把手抓创新、一支高素质科技管理队伍、一套稳定科技创新政策、一项持续科技专项资金、一份长远科技产业规划),建设期内新增国家高企2262家、市瞪羚企业75家、市百强企业69家,新增省市级以上研发机构677家,涌现出了一批布局培育新产业的典型案例,如凤岗、寮步积极参与市声学产业创新创业综合体建设、打造声学产业研发、设计、生产协作网络生态圈,塘厦主动对接松山湖材料实验室先进陶瓷与复合材料优质创新资源、打造新材料产业高地等。

  “十四五”期间,东莞市委市政府围绕科技创新赋能先进制造的主线,要求各镇街展开新一轮科技创新体系布局、优化镇街创新生态,全面提升科技创新赋能产业发展的推动力。尤其是今年以来,省委加快推进“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我们又积极谋划在市创新强镇建设的基础上开展科技创新示范镇创建工作,示范引领全市基层镇街创新能力进一步整体提升,支撑东莞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二、下来工作计划

  下来,我们将紧紧围绕“科技创新+先进制造”的城市发展定位,立足我市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现实需求,强化科技创新对先进制造业发展的支撑引领,力争科技创新工作实现新突破,实现新一轮高质量发展。

  (一)持续加大对科技创新的财政投入力度

  市科技局等业务部门将加强项目储备,加大力度积极争取上级财政资金,同时组织谋划镇街(园区)财政加大科技投入,从而提高我市财政科技投入总额。

  (二)加强科技企业提质扩量

  我们将在夯实高新技术企业基本盘的基础上,重点探索形成支持瞪羚企业做大做强、培育独角兽企业的有效模式,力争到2025年,全市高企数量达到1.1万家(其中,2023年高企数量确保达到9500家,争取突破1万家),瞪羚企业培育库达到1000家(其中,2023年达到300家),争取独角兽企业培育实现零的突破。

  (三)多渠道开展招才引智活动

  引进省创新科研团队、战略科学家团队、创新创业人才及联合培养研究生,重点跟进东莞理工学院和散裂中子源的高层次人才团队,做好市集成电路创新中心战略科学家团队管理服务工作;继续推动散裂中子源、松山湖材料实验室、先进阿秒激光等重大创新平台建设,切实做好卓越工程师创新研究院创建;围绕人才生态建设,举办松山湖科学会议、卓越工程师“比武招亲”大会等人才活动,加强外国专家人才服务,推动粤港澳大湾区领军人才驱动中心建设,落实科技类特色人才受理推荐工作;持续打造“名企名校行”、莞训计划见习招聘会等招才引智品牌,推动国内人才工作站常态化开展城市推介、政策宣传和人才寻聘等工作。

  (四)打造科技创新示范镇

  一方面,认真总结创新强镇建设的经验教训,通过召开创新强镇建设交流会等多种形式,做好创新强镇建设工作经验的宣传推广,为下来加强镇街科技创新工作拓宽思路、提供建设范本。另一方面,聚焦科技创新对镇街主导产业或新兴产业的支撑、引领作用,根据不同镇街的产业特色、产业定位和资源禀赋,在创新强镇中遴选、认定一批创新强镇示范镇,作为全市镇街科技创新工作的典型示范。加强对创新强镇示范镇的跟踪服务和业务指导,在重点研发项目、科技服务平台、双创综合体、产学研合作、科技招商上市镇联动,以点带面推动全市形成科技创新的良好态势、加快打造一批新兴产业集群。

  最后,再次感谢你们对创新驱动发展和科技工作的关心和支持,也希望你们一如既往支持东莞科技创新,继续提出宝贵意见和建议,共同推动我市创新驱动发展走在前列。

  特此回复。

  东莞市科学技术局

  2023年6月13日


市科学技术局:

  东莞市政协第十四届二次会议第20230360号提案《关于抢占科技创新新高地、实现企业新一轮高质量发展突破的建议》收悉。涉及我局职能的建议为第3点“提高政府对科技创新的重视和扶持力度。增加市级科学技术研究发展专项预算。及时兑现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以及各类创新平台等奖补资金,发挥财政资金杠杆撬动作用,引导全市科技型中小企业不断加大研发投入,激发全社会创新创造活力”。经研究,现就提案相关建议,我局提出会办意见如下:

  市财政高度重视科技创新,每年安排科技领域预算规模超过20亿元,在我市扶持科技产业发展专项资金总额中占比较大。扶持方向主要包括:一是科技发展专项资金,主要是科技局自主制定的普惠性政策,重点用于培育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从高企认定奖励、研发投入奖补、场地租金补贴、推动企业上市、人才服务保障等全方位多角度进行扶持;二是科技人才类资金,包括战略科学家团队、特色人才个税补贴、研究生培育发展专项、百名博士引进计划等;三是科技金融及倍增计划专项资金,如三融合贷款贴息和风险补偿、倍增计划专项;四是全市战略性科技重大专项。

  受疫情和经济下行影响,我市财政收支矛盾进一步加剧,在此背景下,市财政仍高度重视并重点保障科技产业领域投入。下来,建议市科技局等业务部门加强项目储备,加大力度积极争取上级财政资金,同时组织谋划镇街(园区)财政加大科技投入,从而提高我市财政科技投入总额。

                                                                                                                                                                                 东莞市财政局

                                                                                                                                                                               2023年4月23日

办理单位: 科技局,教育局,财政局,市人社局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