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科技局:
市政协十四届二次会议上提出的《关于抢占科技创新新高地、实现企业新一轮高质量发展突破的建议》收悉,针对“技工院校校企合作”和“人才引进”方面的建议,结合我局业务职能,现答复如下:
一、积极推动技工院校开展校企合作
我市现有技工院校8所,包括1所公办技师学院、6所市属民办技工学校以及1所省属民办技工学校,在校生接近2.7万人,年均毕业生达8000多人。为提升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的适配度,强化技能人才供需对接,我局鼓励技工院校积极探索校企合作新模式,通过校企共建实训教学基地、校企双制冠名培养、企业新型学徒制培养、工学交替等模式,充分发挥学校、企业各自的资源优势,共同培养技术技能人才,实现毕业生与企业岗位的无缝对接。目前,与我市技工院校建立紧密合作关系的企业达 600多家。
二、多渠道开展招才引智活动
围绕我市制造业等重点产业,我局收集、发布企业急需紧缺岗位需求,多渠道开展招才引智活动。一是常态化收集企业急需紧缺人才岗位,通过急需紧缺人才供求信息平台及时发布。二是持续打造“名企名校行”、莞训计划见习招聘会等招才引智品牌。通过举办引智线下招聘会、云聘会和直播带岗活动招引人才。三是加强国内人才工作站建设。在国内重点城市建立国内人才工作站共10个,推动各国内人才工作站常态化开展城市推介、政策宣传和人才寻聘等工作。四是组建“校园大使”队伍。为搭建联系、凝聚、服务莞籍在外大学生的桥梁纽带,我市面向全国重点院校招募“校园大使”,组织优秀莞籍在校大学生开展人才政策宣传和招才引智工作。
专此答复。
东莞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2023年5月29日
石碣镇政协小组:
感谢你们对创新驱动发展和科技工作的关心与支持!你们提出的“关于抢占科技创新新高地、实现企业新一轮高质量发展突破的建议”的提案收悉。经综合市财政局、人社局、教育局等会办部门的意见,现答复如下:
一、主要工作情况
(一)加大对科技创新的财政扶持力度
市政府高度重视科技创新,每年安排科技领域预算规模超过20亿元,在我市扶持科技产业发展专项资金总额中占比较大。扶持方向主要包括:一是科技发展专项资金,重点用于培育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从高企认定奖励、研发投入奖补、场地租金补贴、推动企业上市、人才服务保障等全方位多角度进行扶持;二是科技人才类资金,包括战略科学家团队、特色人才个税补贴、研究生培育发展专项、百名博士引进计划等;三是科技金融及倍增计划专项资金,如三融合贷款贴息和风险补偿、倍增计划专项;四是全市战略性科技重大专项。
受疫情和经济下行影响,我市财政收支矛盾进一步加剧,在此背景下,市财政仍高度重视并重点保障科技产业领域投入。今年市科技局对科技的资金投入大幅提高,2023年市级科技专项资金年初安排了14.5亿元,主要用途为:一是建平台7.5亿元,积极推进松山湖材料实验室和先进阿秒激光设施建设,促进新型研发机构提质增效;二是扶企业3.06亿元,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积极培育创新型企业,支持企业建设工程中心和重点实验室,利用多种科技金融手段降低企业新成本;三是助攻关2.5亿元,主要用于推进核心技术攻关工程和实施重点领域研发计划,推动解决“卡脖子”难题;四是引人才1.2亿元,积极参与我市新一轮“十百千万百万”人才工程,推动高水平人才强市建设。
(二)不断壮大科技创新主体
一是做好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建立了“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瞪羚企业—百强创新型企业”的培育梯队,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入库5633家,全市高新技术企业总量9099家。大力培育行业龙头,遴选了247家百强、瞪羚创新型企业给予重点培育。二是积极推进企业研发机构建设。我局印发了《东莞市研发机构建设资助管理办法》(东科〔2021〕57号),以国家、省、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重点实验室为重要抓手,着力构建企业研发机构发展梯队。对东莞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重点实验室认定后根据绩效评估结果进行奖励。截至目前,东莞市建有企业研发机构1384家,包括国家、省、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家、558家、639家,国家、省、市级重点实验室1家、13家、172家。
(三)加强科创人才引育
一是发挥大科学装置、高校院所等创新平台的集聚效应吸引人才。散裂中子源已吸引超过500名科研人才常驻东莞,松山湖材料实验室已集聚各类科研人才近1000名,包括两院院士7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9人;推进东莞理工学院加快建设新型高水平理工科大学示范校,2016年以来共引进海内外高层次人才超700人;与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国内知名高校院所共建16家新型研发机构,培养各层次人才近8000名。二是围绕我市产业发展重大需求,引进培育一批技术领军人才、创新团队和青年科技人才。组织发动我市企事业单位申报省市创新科研团队、战略科学家团队和创业人才计划等项目,散裂中子源等2个战略科学家团队项目已完成专家论证;新增省创新科研团队项目2个、个人项目5个,省特资人才4项;积极参与国家硕博研究生联合培养改革试点工作,推动研究生基地获批建设国家首批4家试点建设的国家卓越工程师创新研究院;实施科技特派员计划服务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两年来入库科技人才1163人,共实施特派员项目125项,累计派出特派员422人次。三是加强技能人才培育,探索“中高企”协同育人模式。引导中职学校联合高职院校、企业(行业)在三二贯通专业共同培养人才,企业全程参与学生五年培养,学生毕业同时获得中职、高职毕业证,毕业后进入合作企业就业;鼓励职业院校联合企业在校内设置专班,校企共同招生,实现“招生即招工、毕业即就业”,提升学生对口就业率;搭建职业学校与企业共建创新创业平台,实现创业和教学相融合,有效解决学生仿真实训资源不足的问题。目前,与我市技工院校建立紧密合作关系的企业达600多家。
(四)联动镇街基层推进科技创新
自我市2018年获批创建国家创新型城市以来,我们积极开展创新强镇建设,长安、塘厦、凤岗等15个镇街获批创新强镇建设单位。项目实施以来,我们从政策引导、资金资助、业务指导等方面给予全面支持,推动各建设单位取得了显著成效。各建设单位均完善了创新驱动“五个一”工作机制(一把手抓创新、一支高素质科技管理队伍、一套稳定科技创新政策、一项持续科技专项资金、一份长远科技产业规划),建设期内新增国家高企2262家、市瞪羚企业75家、市百强企业69家,新增省市级以上研发机构677家,涌现出了一批布局培育新产业的典型案例,如凤岗、寮步积极参与市声学产业创新创业综合体建设、打造声学产业研发、设计、生产协作网络生态圈,塘厦主动对接松山湖材料实验室先进陶瓷与复合材料优质创新资源、打造新材料产业高地等。
“十四五”期间,东莞市委市政府围绕科技创新赋能先进制造的主线,要求各镇街展开新一轮科技创新体系布局、优化镇街创新生态,全面提升科技创新赋能产业发展的推动力。尤其是今年以来,省委加快推进“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我们又积极谋划在市创新强镇建设的基础上开展科技创新示范镇创建工作,示范引领全市基层镇街创新能力进一步整体提升,支撑东莞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二、下来工作计划
下来,我们将紧紧围绕“科技创新+先进制造”的城市发展定位,立足我市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现实需求,强化科技创新对先进制造业发展的支撑引领,力争科技创新工作实现新突破,实现新一轮高质量发展。
(一)持续加大对科技创新的财政投入力度
市科技局等业务部门将加强项目储备,加大力度积极争取上级财政资金,同时组织谋划镇街(园区)财政加大科技投入,从而提高我市财政科技投入总额。
(二)加强科技企业提质扩量
我们将在夯实高新技术企业基本盘的基础上,重点探索形成支持瞪羚企业做大做强、培育独角兽企业的有效模式,力争到2025年,全市高企数量达到1.1万家(其中,2023年高企数量确保达到9500家,争取突破1万家),瞪羚企业培育库达到1000家(其中,2023年达到300家),争取独角兽企业培育实现零的突破。
(三)多渠道开展招才引智活动
引进省创新科研团队、战略科学家团队、创新创业人才及联合培养研究生,重点跟进东莞理工学院和散裂中子源的高层次人才团队,做好市集成电路创新中心战略科学家团队管理服务工作;继续推动散裂中子源、松山湖材料实验室、先进阿秒激光等重大创新平台建设,切实做好卓越工程师创新研究院创建;围绕人才生态建设,举办松山湖科学会议、卓越工程师“比武招亲”大会等人才活动,加强外国专家人才服务,推动粤港澳大湾区领军人才驱动中心建设,落实科技类特色人才受理推荐工作;持续打造“名企名校行”、莞训计划见习招聘会等招才引智品牌,推动国内人才工作站常态化开展城市推介、政策宣传和人才寻聘等工作。
(四)打造科技创新示范镇
一方面,认真总结创新强镇建设的经验教训,通过召开创新强镇建设交流会等多种形式,做好创新强镇建设工作经验的宣传推广,为下来加强镇街科技创新工作拓宽思路、提供建设范本。另一方面,聚焦科技创新对镇街主导产业或新兴产业的支撑、引领作用,根据不同镇街的产业特色、产业定位和资源禀赋,在创新强镇中遴选、认定一批创新强镇示范镇,作为全市镇街科技创新工作的典型示范。加强对创新强镇示范镇的跟踪服务和业务指导,在重点研发项目、科技服务平台、双创综合体、产学研合作、科技招商上市镇联动,以点带面推动全市形成科技创新的良好态势、加快打造一批新兴产业集群。
最后,再次感谢你们对创新驱动发展和科技工作的关心和支持,也希望你们一如既往支持东莞科技创新,继续提出宝贵意见和建议,共同推动我市创新驱动发展走在前列。
特此回复。
东莞市科学技术局
2023年6月13日
市科学技术局:
东莞市政协第十四届二次会议第20230360号提案《关于抢占科技创新新高地、实现企业新一轮高质量发展突破的建议》收悉。涉及我局职能的建议为第3点“提高政府对科技创新的重视和扶持力度。增加市级科学技术研究发展专项预算。及时兑现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以及各类创新平台等奖补资金,发挥财政资金杠杆撬动作用,引导全市科技型中小企业不断加大研发投入,激发全社会创新创造活力”。经研究,现就提案相关建议,我局提出会办意见如下:
市财政高度重视科技创新,每年安排科技领域预算规模超过20亿元,在我市扶持科技产业发展专项资金总额中占比较大。扶持方向主要包括:一是科技发展专项资金,主要是科技局自主制定的普惠性政策,重点用于培育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从高企认定奖励、研发投入奖补、场地租金补贴、推动企业上市、人才服务保障等全方位多角度进行扶持;二是科技人才类资金,包括战略科学家团队、特色人才个税补贴、研究生培育发展专项、百名博士引进计划等;三是科技金融及倍增计划专项资金,如三融合贷款贴息和风险补偿、倍增计划专项;四是全市战略性科技重大专项。
受疫情和经济下行影响,我市财政收支矛盾进一步加剧,在此背景下,市财政仍高度重视并重点保障科技产业领域投入。下来,建议市科技局等业务部门加强项目储备,加大力度积极争取上级财政资金,同时组织谋划镇街(园区)财政加大科技投入,从而提高我市财政科技投入总额。
东莞市财政局
2023年4月2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