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东莞正聚焦“科技创新+先进制造”城市特色,推动打造国家创新型城市,优化完善全链条科技创新生态体系,强化科技创新新赋能城市高质量发展。市政府抢占科技创新新高地的决心巨大,企业渴望技术突破、产品创新的意愿十分强烈,但在科技创新的道路上一些痛点和难点仍然制约我们往更高更远发展。
一、企业的科研和创新各自为战、单打独斗、小打小闹。东莞制造业发达,供应链完善,无疑为企业的科研创新培育了沃土。目前,东莞市的高端科研人才相对集中在大科学装置、特定项目的科研基地和少数的高新企业,而大部分中小型企业由于缺乏资金、科研人才、信息掌握不足等因素,中小型企业的科技创新处于“单打独斗,小打小闹”的状况。对于体量大、基础好、产业链完整的企业,虽然生产基地位于东莞市,但其研发基地则选择在其他城市建立。
二、科技创新人才的数量和质量有待提升。目前东莞市人才总量达258.4万人,位居广东全省第三、地级市第一。其中,制造业人才总量超过104万人,占东莞全市人才比重超过40%;高层次人才18.3万人,占人才总量的7.1%。虽然人才总量稳步提升,但仍然面临着技术性人才短缺问题。近年,制造业加快迈向智能制造转型,虽然降低了对大量普工的依赖,但对技能人才需求大幅增加。当前,东莞市制造业技能人才呈现出“三多三少一稀缺”(即低级多、高级少,大龄多、青年少,单一技能多、复合技能少,新兴产业技工严重缺乏)的状态,懂得智能化设备的技能型人才未来将是转型后制造业最“缺失”的人才。
三、政府对科研的投入力度不足,氛围不够。2020年珠三角九市R&D经费支出占GDP的比重,排名前四的城市依次为深圳(5.46%)、东莞(3.54%)、珠海(3.26%)、广州(3.1%),虽然东莞市在R&D投入强度上超越了广州,紧跟深圳之后,但在2021年全国25座城市研发投入排名中,深圳投入1682.15亿元,排名第三、广州投入881.72亿元,排名第四、东莞投入435.45亿元,排名第十四。东莞市在科研投入上仍需加大力度,各镇街科技工作以配套支出为主,缺乏主动谋划,镇街财政科技投入强度远低于市本级。
办 法:
要实现新一轮的高质量发展,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需求突破:
一、设立市镇联动的科技创新协调机构。加强队伍建设,设立科技创新体系协调工作组,成立专门的市镇科技创新联动机构,建立市镇联动招商机制,加强人员业务培训,提升业务能力;整合科技资源要素,共享科技平台、联动科技人才、科技项目、科技金融、科技成果转化,围绕科技项目申报、高企培育等重点工作深化合作,常态化开展联动。市科技局可在平台项目产业化、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建设、企业转型升级等方面加强协调,实现市镇互惠共赢。
二、提高政府对科技创新的重视和扶持力度。增加市级科学技术研究发展专项预算。及时兑现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以及各类创新平台等奖补资金,发挥财政资金杠杆撬动作用,引导全市科技型中小企业不断加大研发投入,激发全社会创新创造活力。
三、建立自主培养与引进相结合的创新人才体系。结合东莞的产业实际,摸清产业、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情况,对接技工院校、职业院校、高等学校开展校企合作培养技能人才,加大产学研合作力度;要加快高端科技创新人才集聚,加快建设香港城市大学(东莞),着力提升本土高校办学规模和水平;借助国内外科研机构、大型企业,加快智能制造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同时营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留住人才,用好人才。
四、发挥企业在科技创新中的主体作用,培育创新型企业梯队。结合东莞制造业发达的特点,推进企业研发机构建设,建立常态化的企业技术创新对话、咨询制度,鼓励更多的企业参与科技创新规划、科技计划、科技政策的论证与制定工作,紧密结合科技供给与产业科技需求,从需求端牵引推动科技成果的产出和转化,推动科技创新成果转化。
提案者: 石碣镇政协小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