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工业和信息化局:
何颖贤委员在市政协十四届二次会议上提出《关于加快实施数字经济融合发展,打造我市高质量发展下数字经济新优势的建议》(第20230358号)已收悉,根据我局职能,就有关建议回复如下:
一、抓好数字人才政策落实
一是加大高层次人才引进力度。深入实施我市特色人才政策和省级以上人才配套政策,鼓励符合条件的数字人才参与特色人才认定评定、省级以上人才计划配套服务资格确认。特色人才政策对符合条件的人才给予创新创业、住房、医疗、通关、子女入学等方面扶持,其中包括最高2000万元创业类贷款、租住人才公寓优惠、最高1000万元购房补贴以及最高35万元的生活补助等。同时,省级以上人才可参照特色人才细则规定申请补贴,并给予项目配套资金资助。
二是强化人才创新驱动激励。2022年11月,我市修订出台《东莞市产业发展与科技创新人才经济贡献奖励实施办法》,面向高新技术企业、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经济贡献突出的高等院校和重点鼓励发展单位中担任相应职务的人才,给予每人每年最高不超过100万元的经济贡献奖励。修订出台《东莞市加强研发人才引进培养实施办法》,对研发投入额符合条件的企业和重点研发机构,按其新引进人才情况给予最高100万元/年引才补贴;按其柔性引进人才实际支出的劳务报酬给予最高60万元/年的柔性引才补贴;对其符合条件的研发人才给予最高100万元/年的研发人才经济贡献奖励和最高10万元/人的研发人才能力素质提升培养补助。上述两项政策重点聚焦“科技创新+先进制造”,在数字经济领域中,符合条件的高管和研发人才可以申报政策的奖补项目,为我市留住数字领域急需紧缺人才。
三是扩大数字人才普惠面。全面实施创新人才引进培养政策和本科生引进培养政策,支持企业引进本科等基础型数字人才,新引进的本科、初级职称或技师人才可获得最高1万元综合补贴,新引进的硕士、中级职称或高级技师人才,可获得最高6万元综合补贴;新引进的博士或副高级职称人才,可获得最高20万元综合补贴;新引进的正高级职称人才,可获得30万元综合补贴。以上人才在莞工作期间提升成长,还可以获得最高5万元的能力提升资助。
四是实施东莞优才卡制度。我市于2020年12月起实施《东莞市优才卡管理暂行办法》,符合条件的数字人才可申领我市优才卡,持卡人在我市可享受相对应的子女教育、人才入户、住房安居、金融服务、政务服务等24项配套公共服务。
二、开展数字人才招才引智活动
随着“数字人才”需求增加,我局更加注重“数字人才”招引工作,如2022年组织我市多家企业赴武汉举办“名企名校行”招才引智活动,以招引数字人才为重点,在武汉理工大学和华中科技大学分别举行专场招聘活动,提供2883个人才岗位需求,收取人才简历3672份,现场面试2486人次,意向录用近800人次;举办2022东莞“名企名校行”招才引智云聘会(数字产业、重点产业专场),共278家东莞名优企事业单位发布超过9000个人才需求,吸引超过29000人才求职,线上浏览量超过14.7万人次。
三、创新数字人才技能培训工作
一是开展“项目制”技能培训。聚焦我市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先进制造业中心”的目标,以战略性支柱产业集群、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现代服务业发展需要为导向,实施“项目制”技能培训,补贴标准由各镇街自行制定。“项目制”培训项目(工种)涵盖数字技能相关培训,各企业可根据需求开展相关培训并申请补贴。2023年以来共开展数字技能相关培训295人次,包括电子商务师、新媒体运营等项目。
二是开展职业技能等级认定。为进一步深化数字化技能人才评价,加快我市数字化转型,推动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我局深化技能人才评价制度改革,建立以职业能力为导向、以工作业绩为重点、注重职业道德和知识水平的技能人才评价机制,率先在全省建立职业技能等级认定“定级+晋级”评价机制,制定并印发了《东莞市企业职业技能等级认定工作指引》等三个指引,实现“谁用人、谁评价”,为全省提供了职业技能等级认定“东莞方案”。聚焦现代体系建设,在全省率先开展企业自主评价技师和高级技师,探索高技能人才评价东莞路径。政策实施以来,全市新增16.6万人次产业工人获得技能等级证书,其中数字经济领域技能人才5.5万人次,占33.3%,涵盖供应链管理师、数控铣工、互联网营销等60余个职业(工种),为我市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技能人才保障。
三是充分发挥技工院校龙头培养作用。依托我市8所技工院校大力培训数字经济相关技能人才,技工院校共开设电子商务、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工业互联网与大数据应用、跨境电子商务、数字媒体艺术、新媒体与互联网应用、3D打印技术应用、计算机网络应用、计算机动画制作等专业,目前在校生6786人。
下一阶段,我局将贯彻落实中央、省委、市委关于人才工作最新的决策部署,吹响“是人才 进莞来”口号,响应市委市政府对数字经济发展的指示精神,继续加大数字化人才的培养和梯队建设,为推动数字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专此答复。
东莞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2023年5月26日
尊敬的何颖贤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加快实施数字经济融合发展,打造我市高质量发展下数字经济新优势的建议》(第20230358号)收悉。感谢您对我市数字经济发展的关心和支持,针对加快实施数字经济融合发展,打造我市高质量发展下数字经济新优势提出很多有建设性的意见。我局会同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根据职能认真研究,现答复如下:
一、推动数字经济与产业平台融合发展
针对您提出的“推动数字经济与产业平台融合发展,打造数字经济良好发展环境”建议,我市主要开展了以下工作:
一是构建完善数字经济顶层设计布局。为贯彻落实2022年市政府一号文精神,进一步增强统筹协调力度,形成工作合力,加快推动我市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打造数字经济良好发展环境。我市于2022年3月成立市数字经济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并于同年11月印发了《东莞市数字经济发展规划(2022-2025年)》,明确了我市数字经济发展思路、重点和工作抓手。出台、实施了36份涉及数字经济的政策文件,搭建起数字经济健康发展的政策扶持体系。二是加快推动数字经济相关政策落实。今年3月,为继续统筹跟进2022年市政府一号文政策,以市数字经济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名义印发实施《2023年东莞市数字经济重点工作任务分解表》,定期收集汇总情况上报市政府;明晰产业数字化今年具体任务和实施路径,制定了《东莞市推动产业数字化转型实施方案(2023年)》。三是深入推进产业数字化转型。积极打造数字化转型标杆示范,带动行业和企业转型。推动模具行业数字化转型,指导中泰智能搭建模具行业的产业数字化赋能平台,支持东莞模德宝创建全省唯一模具产业集群数字化转型试点。指导生益、慕思、维沃、雀巢启动“灯塔工厂”建设,赴苏州实地考察。分行业推动100家重点企业加快数字化转型,积极创建智能工厂(车间),目前2023年申报工作已经启动,预计全年将新认定智能工厂(车间)不少于20家,成为各行业数字化转型的标杆。以公共服务功能为导向,完成两大赋能中心第二个年度绩效考核,推动举办各类供需对接活动不少于50场、人才培训活动40场次(参加人员不少于1200人次),新增本地生态伙伴不少于20家(其中新招引企业不少于6家),公共服务功能明显增强。四是提升企业数字要素开发利用管理水平。为贯彻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关于推动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决策精神,落实《广东省数字经济促进条例》《东莞市人民政府关于推动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政策措施》《东莞市数字经济发展规划(2022-2025 年)》等工作部署,支持企业提升数据汇聚、分析、应用能力,构建数据驱动的生产方式和企业管理模式,促使企业数字化转型,推动我市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建立CDO(企业首席数据官)入库机制以及CDO、DCMM(数据管理能力成熟度)案例评选机制,按照政府引导、企业主导、机构辅导的形式,做好企业服务指导,已开展2场超过50人人次需求对接活动,推动企业开展CDO建设以及DCMM宣贯工作,通过数字化转型实现数据增富、数字增值。五是着力构建工业互联网平台体系建设。截至目前,我市成功推动盘古、瑞恩、盟大、数夫等优质企业打造特色行业平台;推荐东莞模德宝智能科技有限公司等4家企业申报广东省产业集群数字化转型试点项目培育,以“懂行人”组建生态打造细分行业的转型平台;培育了拓斯达、微云科技、鑫航智能等20多家广东省制造业数字化转型产业生态供给资源池企业。六是打造智能移动终端先进制造业集群。智能移动终端产业集群入选首批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并高分通过国家工信部验收,华为、OPPO、vivo“三大手机”品牌厂商,华勤系、以诺等代工系龙头企业,以及东莞新能源科技、立讯精密、生益科技等一批在产业链细分领域居首的隐形冠军企业在东莞形成产业集聚。
二、加快培养数字经济人才
针对您提出的“持续培养数字经济人才,保证长期技术供给”建议,我市主要开展了以下工作:
一是加大高层次人才引进力度。深入实施我市特色人才政策和省级以上人才配套政策,鼓励符合条件的数字人才参与特色人才认定评定、省级以上人才计划配套服务资格确认。特色人才政策对符合条件的人才给予创新创业、住房、医疗、通关、子女入学等方面扶持,其中包括最高2000万元创业类贷款、租住人才公寓优惠、最高1000万元购房补贴以及最高35万元的生活补助等。同时,省级以上人才可参照特色人才细则规定申请补贴,并给予项目配套资金资助。二是强化人才创新驱动激励。2022年11月,我市修订出台《东莞市产业发展与科技创新人才经济贡献奖励实施办法》,面向高新技术企业、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经济贡献突出的高等院校和重点鼓励发展单位中担任相应职务的人才,给予每人每年最高不超过100万元的经济贡献奖励。修订出台《东莞市加强研发人才引进培养实施办法》,对研发投入额符合条件的企业和重点研发机构,按其新引进人才情况给予最高100万元/年引才补贴;按其柔性引进人才实际支出的劳务报酬给予最高60万元/年的柔性引才补贴;对其符合条件的研发人才给予最高100万元/年的研发人才经济贡献奖励和最高10万元/人的研发人才能力素质提升培养补助。上述两项政策重点聚焦“科技创新+先进制造”,在数字经济领域中,符合条件的高管和研发人才可以申报政策的奖补项目,为我市留住数字领域急需紧缺人才。三是扩大数字人才普惠面。全面实施创新人才引进培养政策和本科生引进培养政策,支持企业引进本科等基础型数字人才,新引进的本科、初级职称或技师人才可获得最高1万元综合补贴,新引进的硕士、中级职称或高级技师人才,可获得最高6万元综合补贴;新引进的博士或副高级职称人才,可获得最高20万元综合补贴;新引进的正高级职称人才,可获得30万元综合补贴。以上人才在莞工作期间提升成长,还可以获得最高5万元的能力提升资助。四是实施东莞优才卡制度。我市于2020年12月起实施《东莞市优才卡管理暂行办法》,符合条件的数字人才可申领我市优才卡,持卡人在我市可享受相对应的子女教育、人才入户、住房安居、金融服务、政务服务等24项配套公共服务。五是开展数字人才招才引智活动。随着“数字人才”需求增加,市人社局更加注重“数字人才”招引工作,如2022年组织我市多家企业赴武汉举办“名企名校行”招才引智活动,以招引数字人才为重点,在武汉理工大学和华中科技大学分别举行专场招聘活动,提供2883个人才岗位需求,收取人才简历3672份,现场面试2486人次,意向录用近800人次;举办2022东莞“名企名校行”招才引智云聘会(数字产业、重点产业专场),共278家东莞名优企事业单位发布超过9000个人才需求,吸引超过29000人才求职,线上浏览量超过14.7万人次。六是创新数字人才技能培训工作。开展“项目制”技能培训。2023年以来共开展数字技能相关培训295人次,包括电子商务师、新媒体运营等项目。为进一步深化数字化技能人才评价,加快我市数字化转型,推动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深化技能人才评价制度改革,建立以职业能力为导向、以工作业绩为重点、注重职业道德和知识水平的技能人才评价机制,率先在全省建立职业技能等级认定“定级+晋级”评价机制,制定并印发了《东莞市企业职业技能等级认定工作指引》等三个指引,实现“谁用人、谁评价”,为全省提供了职业技能等级认定“东莞方案”。政策实施以来,全市新增16.6万人次产业工人获得技能等级证书,其中数字经济领域技能人才5.5万人次,占33.3%,涵盖供应链管理师、数控铣工、互联网营销等60余个职业(工种),为我市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技能人才保障。
下来,我市将贯彻落实中央、省委、市委关于人才工作最新的决策部署,吹响“是人才 进莞来”口号,响应市委市政府对数字经济发展的指示精神,继续加大数字化人才的培养和梯队建设,为推动数字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三、做好数字经济服务保障
针对您提出的“加强数字经济服务保障”建议,我市主要开展了以下工作:
一是积极发挥统筹协调工作机制作用。充分发挥数字经济发展工作领导小组统筹协调工作机制作用,加强相关职能部门的联动合作,深入推进数字经济各项任务落地落实。根据数字经济本身的特性、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融合的特性不断调整政策,为我市打造数字经济新优势保驾护航。我市以一号文形式出台《东莞市人民政府关于推动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政策措施》,印发了《东莞市数字经济发展规划(2022-2025年)》,出台、实施了36份涉及数字经济的政策文件,搭建起服务保障体系的引导和保护,完善数字经济健康发展的政策扶持体系。二是制定《东莞市优化营商环境条例》,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打造高效便民的政务环境,打造活力迸发的创新环境,建立公正透明的法治环境。实施优化营商环境大行动。在审批事项、办事流程、服务效率等方面全面对标广深先进做法,打造企业市长直通车、“企莞家”、12345政务服务便民热线等三大品牌,构建市镇联动的“莞家”代办服务体系,为企业提供精准高效服务。四是推动惠企政策“一网通办”“一窗通办”,逐步扩大“免申即享”覆盖面。通过建立服务企业高效的闭环机制,完善与数字经济发展密切相关领域的法律制度和审查机制。
最后,再次感谢您对推动我市数字经济发展的重视和关注,并提出宝贵的建议和意见,希望在今后的工作中能继续得到您的关心和支持。
特此函复。
东莞市工业和信息化局
2023年6月29日
办理单位: 市人社局,市工信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