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工党市委会:
贵会提出的《关于加强我市区域性公立中医院建设的建议》(第20230342号)提案收悉,现答复如下:
近年来,我市大力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不断完善中医药服务体系建设,提升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通过校地共建高水平医院、中医药信息化建设、中医专科建设和中医药人才培养等一系列措施,逐步完善以市中医院为龙头,市中西医结合医院、新型镇级中医医院和综合医院中医科室为枢纽,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中医馆、中医阁为基底,社会办中医医疗机构为有效补充,融预防保健、疾病治疗和康复于一体的“顶天立地”中医药服务体系,推动优质中医药资源均衡布局。截至2022年底,全市有中医医疗机构351个(同比上一年增加47个),中医床位3105张(同比上一年增加194张),中医类别(含中西医结合类别)执业(助理)医师3148人(同比上一年增加190人);全市中医门诊量为667.5万人次(同比上一年增加18.8万人次),比2016年同期分别提升了244%、57%、89%和44%。2022年11月我市被确定为“广东省建设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示范区”的11个试点地市之一,努力打造15分钟优质中医药服务圈。
一、关于所提“强化区域性中医医疗资源布局”建议的答复
一是新型镇级中医医院建设有序推进。根据《中共东莞市委 东莞市人民政府印发〈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实施方案(2021—2025年)〉的通知》(东委发〔2021〕14号)要求,我市以粤港澳大湾区中医药高质量发展为契机,虎门中医院完成新综合住院大楼基建项目立项,将打造为滨海湾新区精品中医医院,编制床位数拟增至600张,辐射范围可满足100万人口的中医药服务需求,达到三级中医医院发展规模。根据我市现有公立中医医院布局情况,结合前期中医医疗资源调研和摸底情况,在中医资源较为缺乏的东部产业片区、东南部临深片区、水乡新城片区,通过校地共建和院院共建等多种形式,将2~3家中医药基础较好的镇级综合医院向中医医院或中西医结合医院序列转型,并充分利用高层次医疗团队和省市级专家教授团队,通过巡诊带教、学术研讨、诊疗方案制定、适宜技术推广、病例讨论等方式,达到县级中医医院能力水平。
二是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快速提升。实施《东莞市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十四五”行动计划实施方案》和《东莞市卫生健康局关于落实“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实施基层卫生健康服务能力提升五年(2023—2027 年)行动计划》。重点加强中医馆中医药人员、设备和药物配置,拓展中医药技术服务,提供中药饮片和6类10项以上中医药技术服务,提高中医治未病服务水平和综合服务能力,推进中医药服务信息共享和远程医疗服务,全面提升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建设社区卫生服务站“中医阁”,加大对中医药场地和诊疗服务设施的投入力度,打造区域相对独立、中医服务更加丰富的中医药服务场所,使人民群众在社区即可享受到优质高效的中医药服务。目前,全市33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均建设中医馆,337个站点提供中医药服务,其中首批37个站点建设中医阁,33个中医馆开展基层名中医传承工作室或市级名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分站建设,14个中医馆试点设置中医护理专科门诊。
二、关于所提“强化龙头中医院建设”建议的答复
一是中医药综合实力全面跃升。2020年,市政府与广州中医药大学共建广州中医药大学东莞医院(东莞市中医院),并投入3亿元进行高水平中医院建设。2022年医院被纳入国家中医特色重点医院建设单位,骨伤科大楼动工建设,预计2025年2月建成,12月投入使用。推动建设“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九临床医学院”,促进市中医院医教研一体化发展。推动市中药制剂中心、市中药配送中心、市中医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市中医药公共实验室等东莞市粤港澳大湾区中医药工程技术研究院配套项目建设。依托广州中医药大学校地共建,全面推进高水平中医医院建设,通过人才培养、学科发展、技术支持和科研教学多层次合作,引进技术指导团队22个,编制床位数拟增至1800张,综合医疗服务水平进入全国50强中医医院行列,达到省级高水平中医医院标准,成为粤港澳大湾区现代化三级甲等中医医院。市中西医结合医院被定为市中医康复中心,启动创建省中医康复示范单位。虎门中医院整体搬迁新院区并通过二级甲等中医医院评审。
二是中西医协同工程有效落实。深化市中西医结合医院与省第二中医院(广东省中医康复中心)的合作,以合作建设市中医康复中心为契机,将医院建设成为以中医药康复服务为主要特色的三级甲等中西医结合医院、康复医学设备产学研用一体化的高水平中西医结合医院。在综合医院和专科医院逐步推广“有机制、有团队、有措施、有成效”的中西医结合医疗模式,增加中医类科室住院病床数量,强化临床科室中医医师配备,创建市级中西医协同“旗舰医院”“旗舰科室”,促进中西医协同发展。加强临床医学类专业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和全科医生临床培养基地中医药科室建设,逐步增加中医药知识技能培训内容。加强区域中心医院中医药能力建设,通过优化中医医疗资源配置,加强中医重点(特色)专科、中医药信息化、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建立分级诊疗制度等提升中医药服务能力。推进东莞市妇幼保健院建设省级中医药工作示范基地项目,支持东莞市妇幼保健院牵头建立中医妇产科专科联盟,健全促进中医药应用和发展的长效工作机制,完善中医药科室建设,建立中西医协同诊疗制度和多学科协作诊疗模式,全面提升妇幼保健机构中医药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
三、关于所提“加强中医人才培养”建议的答复
一是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深入推进。依据中医医疗机构设置标准配备中医类别医师,鼓励临床类别医师“西学中”,提高中医医师配置水平。将中医类医师配备情况纳入镇街政府促进中医药发展考核指标,每千常住人口中医类别执业(助理)医师数达0.5人。实施莞邑岐黄工程,新增培育中医药领军人才、优秀人才、中青年中医药骨干人才、名老中医药专家、国医大师等,形成梯次有序的高水平中医医师队伍。依托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九临床医学院建设示范性中医药人才培训基地、广东医科大学东莞校区开设中医药相关专业等方式,为本市中医药事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人力资源保障。
二是中医药人才引进机制逐步完善。结合本市医学人才引进政策,引进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广东省中医院的高水平学科团队,创建高层次国家区域医疗中心东莞分中心。依托市中医院脾胃病、骨伤科2个国家临床(中医)重点专科,引进广州中医药大学王伟教授“中医心脾相关病机和方药研究创新团队”等高水平学科团队,建设高水平中医药重点学科。健全基层中医药人才配置使用和岗位设置标准,优化基层中医药人才招聘、使用和管理机制,引导优质中医医疗资源下沉。
三是中医药人才培育平台稳固搭建。出台《东莞市名中医师承项目实施方案》《东莞市名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和中医学术流派传承工作室建设项目实施方案》,开展基层名中医工作室和市名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分站建设。截至目前,市财政投入市级名中医师承项目经费360万元,市级名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和中医学术流派传承工作室建设项目经费1750万元。全市共有省名中医13人,名中医传承工作室60个,师承项目75项,共培育继承人369人。通过中医医术确有专长人员资格考核250人,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303人。
四、关于所提“宣传中医治未病理念”建议的答复
一是中医药文化传播大力普及。实施《东莞市中医药文化进校园推进工程实施方案(2021-2025年)》,开展中医药健康文化进社区、进机关、进企业等活动100余场,发放中医药文化宣传手册5万余册。推广实施粤港澳大湾区毫火针特色疗法和“邓氏八段锦”“易筋经”等养生功法及“三伏贴”养生疗法。传承中医药文化,联合农工党东莞市委会、市教育局、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和市科学技术协会开展“南方草木状·我身边的本草世界”科教助学活动、“学国粹中医药,筑健康绿校园”活动,成立“东莞市中医药文化进校园科普宣传联盟”,向6支中医药科普志愿服务队授旗,深入推进中医药文化进校园。
二是中医治未病服务能力稳步提升。深化中医药治未病理念,成立市级中医治未病指导中心并组建中医“治未病”专科联盟,市中医治未病指导中心通过省5A级治未病服务管理评审。完成中医预防保健服务平台一期建设。升级实施“治未病”健康工程,依托市中医治未病指导中心,建设中医健康促进管理系统和5G+中医诊疗体系建设。发挥中医药健康管理功能,推进茶山镇中医药适宜技术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试点工作。针对特定人群开展糖尿病、脑卒中、高血压等慢性疾病中医药健康管理服务。持续推进市治未病指导中心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专科联盟工作,将市中医院治未病5A级服务辐射至基层,把更多中医药“治未病”技术纳入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范畴。
三是中医药普法载体不断丰富。广泛推动中医药健康知识普及。将中医药科普知识和《中国公民中医养生健康素养》作为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加以推广。推动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中医药健康文化知识角。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和《广东省中医药条例》,打造“悬壶莞邑”中医药文化精品品牌,在《南方日报》“最东莞”系列报道26篇,拍摄纪录片63个,其中获得国家中医药管理局“2021年贯彻落实中医药法主题微视频、动漫作品征集活动”优秀作品奖、优秀创意奖和优秀制作奖各1个。开展《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实施六周年主题宣传亮灯活动和省名中医《名中医讲中医》线上讲堂。鼓励支持制作推出一批易于传播推广的中医药微视频等新媒体产品和优秀的中医药科普图书等。推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通过电子屏、海报、宣传栏等经常性展示中医药科普内容。
下来,我局将重点围绕破除制约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在中医医疗资源整体布局、高水平医院和新型镇级中医医院建设、精细化管理和信息化建设、人才培养和重点专科建设等方面持续深化改革,发挥中医药在预防保健、疾病治疗和康复中的重要作用,提升我市中医药服务供给能力和服务效能。
专此答复,诚挚感谢贵会对市卫生健康局工作的关注和支持。
东莞市卫生健康局
2023年7月25日
(联系人:关丽珊,联系电话:23660926)
抄送:市政府督查室,市政协提案委。
办理单位: 市卫生健康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