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市深入贯彻落实国家和省促进“互联网+医疗健康”发展的纲要,大力推进基层医疗机构服务体系建设,成功打造群众“15分钟健康服务圈”。但是基层医疗机构与互联网医疗融合发展情况较北京、上海、广州等城市仍有短板,与群众的期望还存在差距。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互联网医疗缺乏整体规划和顶层设计。我市依据国家和省的相应政策,积极开展互联网医疗和远程医疗平台试点服务。但是对于互联网医疗的整体规划,顶层设计和具体实施文件仍有待完善,医保部门和药监部门缺乏配套政策。
(二)缺乏统一完善的服务门户。我市的互联网医疗缺乏完善的统一服务门户,服务平台功能较简单,不同事项的预约需要切换不同平台,并且未与社保平台信息联通。目前使用的主要是“健康东莞app”、小程序,部分医疗机构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也开通了公众号。各平台信息不能互联互通。门诊及预防接种的预约使用的是不同平台。同时所有服务平台均暂不支持线上社保结算功能。就诊使用社保,均需到人工缴费窗口排队。服务平台界面不直观,操作复杂,交互体验较弱,使用信息容易出错。
(三)基层医疗机构参与互联网医疗服务的意愿和动力不足。社区卫生机构的医务人员忙于日常的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同时承担大量的疫情防控工作。互联网服务需增加出诊人数。另外互联网医疗服务没有确定的盈利模式,对机构、基层医务人员吸引力不足。基层医疗机构对互联网医疗服务存在的不确定性存在顾虑。
(四)互联网医疗亟需增强宣传引导。我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已经开展预约就诊,但是线上预约就诊的比例较低。部分群众对互联网+医疗模式了解不够,使用少,存在较多疑惑。老年人通过网络平台就诊困难。
办 法:
在基层医疗服务领域,随着居民需求的日益多样化,以及社区客观工作形势带来的医疗服务创新升级的需求,发挥互联网所蕴含的巨大优势,利用互联网良好的信息共享和交互能力,将有助于实现基层医疗服务提质增效。针对以上状况,提出如下建议:
(一)完善政策顶层设计和具体的保障政策。加强全市互联网医疗发展的顶层设计和战略规划,为我市医疗网医疗发展提供方向。通过医保、市场监管、卫健部门等多部门联动,配套出台我市在互联网+医疗的资金投入,人才培养,社保报销,收费标准,信息监管等方面的政策。
(二)继续推广全市预约服务统一平台使用。深化全市预约服务统一平台应用,实现医疗机构全覆盖,实施预约诊疗、检查检验结果自助查询、社保结算、线上定点等便民信息服务,持续优化升级“健康东莞”APP,小程序和微信公众号,实现各个端口互联互通,完善功能模块,进一步优化预约服务、线上转诊流程。在服务平台开通更多便民服务,如线上实现社区门诊定点功能等,减少窗口排队办理的业务。
(三)推动基层医疗机构服务线上线下深入融合。积极依托线上创新打造问诊、咨询、预约、反馈一体化平台,有力反哺线下医疗服务,通过建立“线上场景化服务、线下补充核验”的运作模式,推动线上线下融合医疗服务模式的高效安全落地。
(四)积极探索基层医疗服务新模式。制定适宜我市的常见病和慢性病病种的范畴,细化规范,在保证医生执业规范性和患者诊疗安全性的情况下,减少线下医院的就诊次数,提高诊疗质量和体验。结合家庭医生建立的健康档案,对于常年在定点基层医疗机构就诊的慢病患者,采取白名单模式主动推送服务。
(五)加大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人才队伍建设。配足配齐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各类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同时依据互联网+医疗服务的需求,加强基层医务人员在慢性病,康复医学,延续护理等方面培训,提升基层医疗机构人员服务水平。
提案者: 关敬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