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疫情的冲击,如何进一步加强和优化我市医疗卫生机构的运作体系,以便更好地应对医疗卫生突发事件、更好地服务东莞市民的医疗健康所需,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课题。目前,我市辖区内共有公立医院42所,其中,市属公立医院14所,镇属公立医院28所,基本实现“一镇一医院”;全市现有社卫机构398个,其中社卫中心33个,中心下设的社卫站365个,基本实现“一镇一中心”,可以说我市的医疗卫生机构设置已相对完备,但目前我市的分级诊疗体系并不完全符合我市的实际。
国家分级诊疗的大体框架是在市县一级设医院,满足人们较大疾病就医所需;乡镇一级不足以支撑设置医院的,设置设卫生站或社区卫生中心,实现医疗兜底保障,以满足人们基本医疗所需。但我市不设县,多年的发展形成了我市在镇一级实现了公立医院全覆盖的情况下,近年来我市又不断加大对社区卫生机构的建设和投入,使镇一级既有医院、又有社卫中心的情况。本来医疗资源的丰富对人民群众是好事,但照搬国家对设县的市的分级诊疗模式布局,并不完全适合我市:一是在市民的层面。我市总面积相对较少,镇域面积普遍不大,加上交通路网较为发达,在“一小时生活圈”的情况下,社卫中心的覆盖性和便利性的作用并不明显,加上人民群众的医疗习惯养成等问题,人民群众在需要看病时往往会选择直接到镇级、市级甚至到省级医院就诊。据了解,很多市民到社卫中心更多是为了写转诊证明、小孩打预防针、老人做社区免费体检等。二是在镇级医院和社卫中心的层面。由于同属镇一级医疗资源,在我市许多镇级医院就诊量不足的情况下,社卫中心进一步分流了门诊病人;或者是个别医院办得好的镇街,社卫中心的门诊常年门可罗雀。即医院和社卫中心存在一定程度的竞争关系,不利于医疗资源的充分利用。三是在医生层面。据了解,由于社卫中心平台较小、对专业技术提高不如在医院有利,加上社卫中心和医院的财政保障体系不同、待遇存在差别,大多数年轻、有能力的医生不愿意到社卫中心工作;对进入了社卫中心的医生,由于医院普遍不能保障编制身份,他们也不愿意交流到医院,从而造成两部分医疗机构的人员固化,不利于交流提高。
办 法:
建议切合我市市直管镇的实际,优化医院和社卫中心的运作模式,建立贴合我市实际的分级诊疗体系:
方案一,镇级医院和社卫中心进行融合。赋予镇级医院社卫中心的向上级院转诊、免疫接种等功能,将原社卫中心、社卫站作为镇级医院的分院、门诊或诊所等社区的布点来运作,做强一镇一医院,有利于统筹整合镇域的各类资源。
方案二,分片做强市级医院、做实镇级社区卫生中心。撤销镇级医院,改为分片设置片区医院,片区医院作为市级医院管理,覆盖所在片区镇街人民群众较大疾病的医院就诊所需;在镇一级,吸收利用所撤销的镇级医院资源,做实做好社卫中心、社卫站的建设和布点,确保人民群众小病不出镇。
提案者: 曾智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