叙事医学在2001年由丽塔·卡伦提出,是由叙事能力所实践的医学,是医学人文落地医疗实践的重要途径。推进叙事医学走进临床,有助于提高医者共情能力,引导医生将患者视为一个个具体的、正在承受痛苦的、具有过去和家庭的、有主观能动性的人,通过倾听患者的故事和经历,充分了解患者对疾病的感受并及时回应其需求,进一步增进医患信任、构建和谐关系。东莞市人民医院率先推进叙事医学相关工作,2019年成立“星星之光”安宁疗护项目,以叙事、芳香、园艺、冥想、音乐、正念等多元化的疗法,为肿瘤末期患者家庭提供疼痛管理、舒适照护、情绪疏导、死亡教育等专业服务,并在“东莞红楼”微信公众号分享真实的叙事护理案例,有效地加强了医患沟通,有利于患者获得最佳的治疗方案,改善了医患关系。2020年开展安宁疗护活动82次,帮助82名患者及107名家属。2021年开展安宁疗护活动107次,帮助107名患者及142名家属。通过叙事方式,患者及家属倾述内心的悲伤、痛苦、无奈,期盼来生亲缘再聚。患者和家属平静的面对疾病及死亡,不会把对疾病的不满发泄到医护人员身上,医患心愿一致,和谐共处。
就目前现状来说,大多数医生疲于工作,没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开展叙事医学服务。另外,在我们的认知中,医生就是运用医疗技术完成诊疗工作,交流主要限于病情。而医生之间、高年资医生和低年资医生也只限于技术的交流或指导,难以真正实现“以人为本”的医学使命。我市大部分医疗机构尚未在临床中开展叙事医学服务,叙事医学服务工作的开展主要面临以下三个问题:
一是大多数基层医院叙事医学临床实践尚未启动。基层医院主要是服务当地患者,熟悉度高,具备开展叙事医学的条件。但是,缺乏系统专业的培训和激励机制是主要问题。
二是叙事医学授课模式有待完善。目前,叙事医学的理论教育对象主要是医学生,单纯的说教认同感不强。
三是人文教育仍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医学是为人服务的学科,以人为本的理念必须贯穿始终。
办 法:
因此,建议在全市三甲医院推广叙事医学服务,将其嵌入医院管理、培训教学和患者治疗的过程中。具体建议如下:
一是开展叙事医学培训。建议由市卫健部门邀请专家,对我市三甲医院医护人员开展系列培训。起步阶段聚焦疾病的起源、医患矛盾的根源、平行病例撰写等关键环节。平行病历书写不以病情分析为重心,主要体现就医过程中医生和患者及家属的心理变化,真实体现在医疗过程中医生对生命的尊重、对患者的同情、对疾病的无奈。平行病历互相交换学习,优秀作品在卫建部门和医院的公众号进行推广。
二是开展临床故事分享会。叙事医学服务不仅疗愈患者,也能疗愈医生。医疗工作上的挫折感会让年轻医生处于无奈之中难以自拔,叙事医学是给予安慰的一种方式。医生之间(包括进修生、实习生)通过分享讲述亲身经历的叙事医学故事,了解同事的叙事病历,提前预制医疗工作中的难点,做好心理准备,更加成熟地面对各种突发事件,为打造良好的医患关系奠定基础。让医学生走进病房,通过观察、交流发现故事。通过撰写平行病例、开展故事分享,代入感强,引发共情,提高叙事医学的认同感。
三是开展医患座谈会。建议医院定期组织开展座谈会,医患可以像朋友一样沟通交谈,患者之间也可以畅所欲言,把内心的不安、焦躁表达出来。通过座谈,让患者发现像他一样的人很多,相互倾听、安慰有助于释放压力,培养同理心;医患之间也能相互了解病情以外的更多信息,有利于之后的共同决策。我们治疗的对象是病人,首先需要解决作为一个人的基本诉求,其次才要考虑疾病的影响。我们不可能让每个医生都体验一次病人的经历,但是希望通过医患座谈,了解患者的心声,在诊疗中真正做到以人为本,提高就诊的舒适度,对于疾病的治疗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提案者: 钟秋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