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是岭南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之一,至今已有1200多年的历史,2020年东莞市共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达到10项,省级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有44项,市级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达120项;2022年,东莞市人民政府发布《东莞市第六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形成了国家、省、市、镇四级完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体系。非物质文化资源作为东莞典型的文化资源,隐藏着潜在的文化成长空间、产业发展空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产品化开发和创造性发展也逐渐成为乡村振兴发展的新路径。

  但目前东莞非遗文化及其衍生品开发还存在以下不足之处:1. 开发力度不足。尽管2021年东莞市人民政府出台了《东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管理暂行办法》,但在《办法》中并未看到对非遗衍生品的相关支持条例,非遗衍生品的相关制作与技术传承全靠非遗传承人的口口相传,对推动东莞非物质文化发展具有较大的局限性。2. 非遗文化产业从业人才不足。2022东莞发布的《东莞市创新人才引进培养暂行办法》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东莞市对创新创意类人才的需求,但是非遗文创类的高端人才引进仍未出台相关的政策。3. 非遗衍生品创新能力不足。东莞非遗衍生品的创新仍然存在形式单一、在形式和非遗文化内函方面人们的审美需求仍然存在一定差距。

   法:

  1. 发挥政府平台搭建职能,建立多种非遗衍生品商业流通平台

  本地政府是非遗文化及其衍生品发展和传播的重要推手,非物质文化与乡村文化振兴建设息息相关,借助政府力量,在宣传上可以达到比较良好的效果。另一方面,借助政府举办的各类文化活动来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品牌的建立,同时非遗衍生品的商业流通也可以促进就业,提高传承人群收入,吸引高素质人才参与非遗保护生产。

  2. 加强文创企业介入非遗衍生品开发,助力非遗衍生品产品创新

  产品创新离不开眼球经济和产品增值开发行为,产品开发成本的不足将导致非遗衍生产品的创新力不足。在文化管理部门的指导下,文创企业可以参股开发和营销的方式加强对非遗衍生品的开发,同时也可以采取不同区域间文博机构进行联合开发,整合非遗衍生品开发资源,提升非遗衍生品开发效率。

  3. 与高校合作,利用高校人才资源推动非遗衍生品开发

  高校是非遗文化及衍生品的的传承与发展的重要平台,也是文创人才的重要培养基地。东莞理工学院、东莞城市学院、东莞职业技术学院、广东科技学院等高校地处东莞,以“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推进这几所高校艺术设计、传媒营销等方面专业人才的培养,从而推动东莞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及衍生品设计的产教融合。

  4. 立足东莞,打造具有东莞地域特色非遗衍生品品牌

  东莞传统非遗项目品类繁多,在传承东莞传统民间工艺特色的同时,也要注重发挥民间传统工艺品的内在文化,从工艺、审美、意境、特色等方面打造东莞本土非遗衍生品的品牌价值,以满足乡村振兴战略下文旅融合的非遗衍生品市场需要。同时强化文化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利用政府平台和民间资本的加持,建立起东莞民间工艺非遗衍生品展示馆、品牌馆,力争形成非遗衍生品生产、展示、销售一体的东莞非物质文化体验新模式。

  5. 利用网络技术提升东莞非遗衍生品知名度与影响力

  借助各种网络视频直播平台的电子商务和网络展示职能,大力推广东莞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衍生品,依托人工智能和5G技术等打造东莞非遗文化对接平台,打造东莞非遗文化的“展示+宣传+产品+服务”的在线一体化服务模式,实现非遗衍生品的功能体验、在线展示、产品定制等内容的在线服务。

提案者: 刘蕾

刘蕾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促进我市非遗衍生品传承保护的建议》(第20230327号)。现答复如下:

近年来,我局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遵循非遗保护“见人、见物、见生活”的原则,坚持以传承弘扬为中心,以各项品牌活动为平台,以互联网+数字化为手段,促进非遗跨界融合,推动我市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一、优化本土传承环境,强化人才队伍建设

一是推动“非遗进校园”发展为“非遗在校园”。经过9年的发展,“莞脉传承之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活动”不断升级,已逐渐发展成为“非遗在校园”,评选出2022年度市级“非遗在校园传习基地”12个。东莞市东城一小为更好地推广非遗教育,开发了非遗进校园初级、中级、高级系列非遗课程包PPT共计90个,其“基于传统文化背景醒狮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研究”获2022年广东省“非遗少年学”优秀案例。

二是依托各类场馆开展非遗普及教育,打造“非遗在四区”活动。2022年,我市成功举办“非遗在四区”活动25场,辐射到多个镇街的景区、小区、社区、园区,通过非遗展演、非遗教学、非遗体验等多种形式,将非遗送到群众身边,打通非遗走向市民的最后一公里,累计惠及群众逾10万人次,让更多的人感受到非遗的魅力与乐趣,受到广泛关注。

三是组织开展培训,提高非遗保护工作队伍的业务水平。

邀请国内知名非遗专家,对我市的非遗专家、非遗专干、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进行培训,2022年组织开展了“东莞市非物质文化法律巡回讲座”6场,结合国家、省、市的申报工作开展申报培训班1场,非遗知识产权保护及非遗数字化重构培训班1场,全面提升不同人群的业务水平,为我市非遗保护工作的开展保驾护航。对新招募的30位非遗讲解员志愿者开展讲解技能培训,使讲解员素质得到进一步提升,充分拓展了东莞非遗展厅的传播和展示功能。

二、搭建内外展示平台,开拓现代化非遗传播格局

一是积极开展非遗展示展演活动,扩大非遗社会影响力。2022年,我市全新策划打造“江湖山海”非遗品牌IP,结合水乡文化、疍家文化、客侨文化和茶香文化的历史文物、生态保护、古村落等文化特色,开展“东江潮涌 龙腾水乡”——2022年东莞龙舟月系列活动、“麒麟生威 山歌嘹亮”——2022年东莞麒麟文化节、“千年莞邑 一城莞香”2022年东莞采香节、“江湖山海”非遗系列之2022年东莞腊味节暨岭南开腊日“云推荐”活动等文旅系列活动,线上线下活动近60场,线上参与人次超过2000万。通过整合优势文化资源,推进“文化+旅游”战略,充分挖掘东莞非遗内涵,推出东莞龙舟月竞渡、青少年麒麟舞大赛、东莞非遗巴士和非遗在校园等主题活动,覆盖全市32个镇街,穿梭东莞400多条公交路线,进入超过上百间学校,从而实现以文促旅、以旅彰文,推动文旅深度融合发展。

二是升级打造非遗墟市,成立“粤港澳(东莞)非遗墟市”。2022年举办粤港澳(东莞)非遗墟市活动51场,其中包括常规非遗墟市35场、城际联盟8场、粤港澳专场2场、非遗墟市走镇街6场。创新推出非遗墟市“夜墟”活动,搭建夜间消费平台,拓展游客的消费空间,增添消费活力,繁荣夜间经济,促进消费增长。全国文采会“东莞站”——2022粤港澳大湾区公共文化和旅游产品(东莞)采购会期间,在抖音发起“粤港澳非遗墟市话题”非遗短视频征选活动,总征集作品超400个,总播放量超过2103.7万。

三是打造线上宣传服务矩阵,推动非遗现代转型和产业转变。借助“非遗小姐姐”宣传IP推出形式多样的非遗主题系列短视频,2022年在抖音、微视频、南方+等媒体平台推出近60个非遗短视频,视频播放量超过120万,直播非遗活动逾40场,直播观看人次超1000万,抖音号粉丝增涨至2.3万。“粤港澳非遗墟市”展销平台、“粤港澳非遗墟市”小程序共计上架非遗产品超550件(套),为粤港澳非遗项目和传承人提供“一站式”展销服务,成为广东最丰富、最集中、最具地标性的非遗产品线上展销平台。龙舟月活动期间,策划开展了“DOU在东莞看龙舟”抖音话题大赛,一夜破300万曝光量,抖音平台总曝光量超过1176万。

四是共创“非遗+N”新业态,实现创造性发展。打造“非遗+文创”。在市非遗展示厅增设“非遗文创”专区,用以展示各镇街、企业的文创产品,以此激发全社会对非遗丰富内涵的挖掘再造。引导各镇街进行资源整合,共同开发“东莞非遗手信”,促进非遗衍生品不断发展,吸引更多年轻人、设计师关注非遗、探索非遗。在我市2022年“东莞礼物”评选中,有130多件是非遗文创,占总数的五分之三。发展“非遗+旅游”。我市多个镇街结合非遗项目推出旅游线路,如“寮步莞香文化之旅”、“东莞道滘裹蒸粽与寮步豆酱体验之旅”,目前,共计推出非遗文旅路线16条。探索“非遗+服装”。在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期间的“非遗之夜”系列活动中,东莞非遗元素原创服装再次亮相,“发现东莞非遗之美”东莞非遗服饰案例,获“时尚岭南·非遗新造”2022年度广东非遗服装服饰优秀案例。推动“非遗+产业”。加快推进非遗产业化发展,莞香、莞式腊味、裹蒸粽、广式月饼、传统红木制作等非遗项目开创了非遗生产性保护的新佳绩,据统计,2022年生产性保护非遗类项目产值达2亿元。

三、下一步工作计划

(一)继续完善非遗保护机制建设。全力推进《东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管理条例》立法工作进程,持续开展问卷调查、立法实地调研、交流、专家论证、征求意见等各程序工作,助力东莞非遗条例出台。推动项目保护单位非遗档案建设,督促全市各镇街园区落实建档经费并做好非遗档案建设工作。重点做好市级非遗项目保护单位、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的评估工作,结合评估结果,将对连续2年考核不合格的单位或个人实行退出机制。加强非遗整体性保护工作,把区位优势与文化优势相结合,打造东莞市水乡文化生态保护区。对我市13个市级非遗工作站给予每个15万元的经费补助,依托非遗工作站多方联动,孵化非遗品牌,推动产业与品牌的良性互促。

(二)继续推进非遗传承深化发展。全面铺开非遗进校园活动,推进非遗在校园教育常态化,实现以学促教,以“教”带“教”,联动全市文化分馆、各学校艺体老师,打造一支非遗志愿者队,并实现志愿者与非遗项目、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一对一、点对点”服务。继续开展“非遗在四区”系列活动,实现非遗知识的全民普及。组织开展非遗专题培训,围绕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建设、知识产权保护与商标申报、濒危项目抢救与传承人记录工作等开展非遗专题培训班,提升我市非遗工作者的业务水平。

(三)继续加大非遗品牌传播力度。围绕“江、山、湖、海”四大系列活动品牌,打造各镇(街)非遗活动,联动全市共同参与到龙舟月活动、莞香节活动、腊味节活动中,展现东莞生态之美、非遗之美。借助“粤港澳非遗墟市”线上销售平台与线下各类非遗墟市交流活动,继续推广好粤港澳的非遗项目,鼓励有条件的“老字号”企业为非遗项目搭建展销、体验、培训平台,实现粤港澳非遗共同发展。继续做好“非遗小姐姐”东莞文化IP宣传推广,计划结合非遗进校园系列活动推出“非遗小使者”,以推广我市“非遗在校园传习基地”近年来的实践成果。继续做好“非遗+旅游”、“非遗+研学”,打造非遗旅游与研学游线路,为文旅融合注入强劲动力。

专此答复,诚挚感谢您对东莞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的关心和支持。

东莞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

2023年6月27日


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

  根据《东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做好2023年市人大代表建议、政协提案办理工作的通知》,现将《东莞市政协十四届二次会议第20230327号提案》有关会办意见反馈如下。

  一、基本情况

  我市有在莞普通高校8所,其中东莞理工学院、东莞城市学院、广东科技学院、广州新华学院、东莞职业技术学院、广东创新科技职业学院、广东酒店管理职业技术学院等7所高校开设有文化产业管理、产品设计、视觉传达设计、艺术设计学、市场营销、广告艺术设计、产品艺术设计、艺术设计、数字化设计与制造技术、人物形象设计等10个专业,在校生6171人,毕业生1823人。

  各高校积极推进校企合作协同育人工作,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加强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培养文创行业人才。如:东莞城市学院与东莞市华文海纳文化产业投资有限公司、东莞市目田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东莞市靠近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东莞市依米文化传媒有限公司等企业共建校外实践教学基地,校企双方协同开展实践教学。广东科技学院艺术设计学院设有马可波罗现代装饰产业学院,与上工富怡制造有限公司共建19级富怡智能设计创新班,共培养学生30人。东莞职业技术学院广告艺术设计专业与马可波罗瓷砖合作,建大师工作室形式培养人才,产品艺术设计专业与东莞得利钟表合作,开展现代学徒制班。广东创新科技职业学院与东莞市运河创意公社、东莞市以纯集团有限公司、东莞市天成动漫有限公司、东莞华锐品牌设计有限公司等9家优质企业深入开展校企合作,以“现代学徒制”、“订单班”、“工作室”等多种形式、双主体联合培养。广东酒店管理职业技术学院与慧科教育集团、腾讯广告共建腾讯广告数字营销产业学院,根据学生培养计划,配套腾讯广告教学资源包,采用线下、线上、线下线上混合等多种方式完成包含专业核心课程、专业实践课程、职业素质课程和实训类课程的教学工作;企业负责为学生提供实习岗位。

  二、下来工作举措

  支持在莞高校进一步加强文创行业相关专业建设,加强校企合作,深化与东莞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及衍生品设计的产教融合,培养社会亟需人才。

  东莞市教育局

  2023年5月31日

办理单位: 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教育局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