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是岭南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之一,至今已有1200多年的历史,2020年东莞市共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达到10项,省级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有44项,市级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达120项;2022年,东莞市人民政府发布《东莞市第六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形成了国家、省、市、镇四级完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体系。非物质文化资源作为东莞典型的文化资源,隐藏着潜在的文化成长空间、产业发展空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产品化开发和创造性发展也逐渐成为乡村振兴发展的新路径。
但目前东莞非遗文化及其衍生品开发还存在以下不足之处:1. 开发力度不足。尽管2021年东莞市人民政府出台了《东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管理暂行办法》,但在《办法》中并未看到对非遗衍生品的相关支持条例,非遗衍生品的相关制作与技术传承全靠非遗传承人的口口相传,对推动东莞非物质文化发展具有较大的局限性。2. 非遗文化产业从业人才不足。2022东莞发布的《东莞市创新人才引进培养暂行办法》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东莞市对创新创意类人才的需求,但是非遗文创类的高端人才引进仍未出台相关的政策。3. 非遗衍生品创新能力不足。东莞非遗衍生品的创新仍然存在形式单一、在形式和非遗文化内函方面人们的审美需求仍然存在一定差距。
办 法:
1. 发挥政府平台搭建职能,建立多种非遗衍生品商业流通平台
本地政府是非遗文化及其衍生品发展和传播的重要推手,非物质文化与乡村文化振兴建设息息相关,借助政府力量,在宣传上可以达到比较良好的效果。另一方面,借助政府举办的各类文化活动来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品牌的建立,同时非遗衍生品的商业流通也可以促进就业,提高传承人群收入,吸引高素质人才参与非遗保护生产。
2. 加强文创企业介入非遗衍生品开发,助力非遗衍生品产品创新
产品创新离不开眼球经济和产品增值开发行为,产品开发成本的不足将导致非遗衍生产品的创新力不足。在文化管理部门的指导下,文创企业可以参股开发和营销的方式加强对非遗衍生品的开发,同时也可以采取不同区域间文博机构进行联合开发,整合非遗衍生品开发资源,提升非遗衍生品开发效率。
3. 与高校合作,利用高校人才资源推动非遗衍生品开发
高校是非遗文化及衍生品的的传承与发展的重要平台,也是文创人才的重要培养基地。东莞理工学院、东莞城市学院、东莞职业技术学院、广东科技学院等高校地处东莞,以“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推进这几所高校艺术设计、传媒营销等方面专业人才的培养,从而推动东莞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及衍生品设计的产教融合。
4. 立足东莞,打造具有东莞地域特色非遗衍生品品牌
东莞传统非遗项目品类繁多,在传承东莞传统民间工艺特色的同时,也要注重发挥民间传统工艺品的内在文化,从工艺、审美、意境、特色等方面打造东莞本土非遗衍生品的品牌价值,以满足乡村振兴战略下文旅融合的非遗衍生品市场需要。同时强化文化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利用政府平台和民间资本的加持,建立起东莞民间工艺非遗衍生品展示馆、品牌馆,力争形成非遗衍生品生产、展示、销售一体的东莞非物质文化体验新模式。
5. 利用网络技术提升东莞非遗衍生品知名度与影响力
借助各种网络视频直播平台的电子商务和网络展示职能,大力推广东莞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衍生品,依托人工智能和5G技术等打造东莞非遗文化对接平台,打造东莞非遗文化的“展示+宣传+产品+服务”的在线一体化服务模式,实现非遗衍生品的功能体验、在线展示、产品定制等内容的在线服务。
提案者: 刘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