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蕾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促进我市非遗衍生品传承保护的建议》(第20230327号)。现答复如下:
近年来,我局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遵循非遗保护“见人、见物、见生活”的原则,坚持以传承弘扬为中心,以各项品牌活动为平台,以互联网+数字化为手段,促进非遗跨界融合,推动我市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一、优化本土传承环境,强化人才队伍建设
一是推动“非遗进校园”发展为“非遗在校园”。经过9年的发展,“莞脉传承之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活动”不断升级,已逐渐发展成为“非遗在校园”,评选出2022年度市级“非遗在校园传习基地”12个。东莞市东城一小为更好地推广非遗教育,开发了非遗进校园初级、中级、高级系列非遗课程包PPT共计90个,其“基于传统文化背景醒狮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研究”获2022年广东省“非遗少年学”优秀案例。
二是依托各类场馆开展非遗普及教育,打造“非遗在四区”活动。2022年,我市成功举办“非遗在四区”活动25场,辐射到多个镇街的景区、小区、社区、园区,通过非遗展演、非遗教学、非遗体验等多种形式,将非遗送到群众身边,打通非遗走向市民的最后一公里,累计惠及群众逾10万人次,让更多的人感受到非遗的魅力与乐趣,受到广泛关注。
三是组织开展培训,提高非遗保护工作队伍的业务水平。
邀请国内知名非遗专家,对我市的非遗专家、非遗专干、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进行培训,2022年组织开展了“东莞市非物质文化法律巡回讲座”6场,结合国家、省、市的申报工作开展申报培训班1场,非遗知识产权保护及非遗数字化重构培训班1场,全面提升不同人群的业务水平,为我市非遗保护工作的开展保驾护航。对新招募的30位非遗讲解员志愿者开展讲解技能培训,使讲解员素质得到进一步提升,充分拓展了东莞非遗展厅的传播和展示功能。
二、搭建内外展示平台,开拓现代化非遗传播格局
一是积极开展非遗展示展演活动,扩大非遗社会影响力。2022年,我市全新策划打造“江湖山海”非遗品牌IP,结合水乡文化、疍家文化、客侨文化和茶香文化的历史文物、生态保护、古村落等文化特色,开展“东江潮涌 龙腾水乡”——2022年东莞龙舟月系列活动、“麒麟生威 山歌嘹亮”——2022年东莞麒麟文化节、“千年莞邑 一城莞香”2022年东莞采香节、“江湖山海”非遗系列之2022年东莞腊味节暨岭南开腊日“云推荐”活动等文旅系列活动,线上线下活动近60场,线上参与人次超过2000万。通过整合优势文化资源,推进“文化+旅游”战略,充分挖掘东莞非遗内涵,推出东莞龙舟月竞渡、青少年麒麟舞大赛、东莞非遗巴士和非遗在校园等主题活动,覆盖全市32个镇街,穿梭东莞400多条公交路线,进入超过上百间学校,从而实现以文促旅、以旅彰文,推动文旅深度融合发展。
二是升级打造非遗墟市,成立“粤港澳(东莞)非遗墟市”。2022年举办粤港澳(东莞)非遗墟市活动51场,其中包括常规非遗墟市35场、城际联盟8场、粤港澳专场2场、非遗墟市走镇街6场。创新推出非遗墟市“夜墟”活动,搭建夜间消费平台,拓展游客的消费空间,增添消费活力,繁荣夜间经济,促进消费增长。全国文采会“东莞站”——2022粤港澳大湾区公共文化和旅游产品(东莞)采购会期间,在抖音发起“粤港澳非遗墟市话题”非遗短视频征选活动,总征集作品超400个,总播放量超过2103.7万。
三是打造线上宣传服务矩阵,推动非遗现代转型和产业转变。借助“非遗小姐姐”宣传IP推出形式多样的非遗主题系列短视频,2022年在抖音、微视频、南方+等媒体平台推出近60个非遗短视频,视频播放量超过120万,直播非遗活动逾40场,直播观看人次超1000万,抖音号粉丝增涨至2.3万。“粤港澳非遗墟市”展销平台、“粤港澳非遗墟市”小程序共计上架非遗产品超550件(套),为粤港澳非遗项目和传承人提供“一站式”展销服务,成为广东最丰富、最集中、最具地标性的非遗产品线上展销平台。龙舟月活动期间,策划开展了“DOU在东莞看龙舟”抖音话题大赛,一夜破300万曝光量,抖音平台总曝光量超过1176万。
四是共创“非遗+N”新业态,实现创造性发展。打造“非遗+文创”。在市非遗展示厅增设“非遗文创”专区,用以展示各镇街、企业的文创产品,以此激发全社会对非遗丰富内涵的挖掘再造。引导各镇街进行资源整合,共同开发“东莞非遗手信”,促进非遗衍生品不断发展,吸引更多年轻人、设计师关注非遗、探索非遗。在我市2022年“东莞礼物”评选中,有130多件是非遗文创,占总数的五分之三。发展“非遗+旅游”。我市多个镇街结合非遗项目推出旅游线路,如“寮步莞香文化之旅”、“东莞道滘裹蒸粽与寮步豆酱体验之旅”,目前,共计推出非遗文旅路线16条。探索“非遗+服装”。在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期间的“非遗之夜”系列活动中,东莞非遗元素原创服装再次亮相,“发现东莞非遗之美”东莞非遗服饰案例,获“时尚岭南·非遗新造”2022年度广东非遗服装服饰优秀案例。推动“非遗+产业”。加快推进非遗产业化发展,莞香、莞式腊味、裹蒸粽、广式月饼、传统红木制作等非遗项目开创了非遗生产性保护的新佳绩,据统计,2022年生产性保护非遗类项目产值达2亿元。
三、下一步工作计划
(一)继续完善非遗保护机制建设。全力推进《东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管理条例》立法工作进程,持续开展问卷调查、立法实地调研、交流、专家论证、征求意见等各程序工作,助力东莞非遗条例出台。推动项目保护单位非遗档案建设,督促全市各镇街园区落实建档经费并做好非遗档案建设工作。重点做好市级非遗项目保护单位、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的评估工作,结合评估结果,将对连续2年考核不合格的单位或个人实行退出机制。加强非遗整体性保护工作,把区位优势与文化优势相结合,打造东莞市水乡文化生态保护区。对我市13个市级非遗工作站给予每个15万元的经费补助,依托非遗工作站多方联动,孵化非遗品牌,推动产业与品牌的良性互促。
(二)继续推进非遗传承深化发展。全面铺开非遗进校园活动,推进非遗在校园教育常态化,实现以学促教,以“教”带“教”,联动全市文化分馆、各学校艺体老师,打造一支非遗志愿者队,并实现志愿者与非遗项目、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一对一、点对点”服务。继续开展“非遗在四区”系列活动,实现非遗知识的全民普及。组织开展非遗专题培训,围绕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建设、知识产权保护与商标申报、濒危项目抢救与传承人记录工作等开展非遗专题培训班,提升我市非遗工作者的业务水平。
(三)继续加大非遗品牌传播力度。围绕“江、山、湖、海”四大系列活动品牌,打造各镇(街)非遗活动,联动全市共同参与到龙舟月活动、莞香节活动、腊味节活动中,展现东莞生态之美、非遗之美。借助“粤港澳非遗墟市”线上销售平台与线下各类非遗墟市交流活动,继续推广好粤港澳的非遗项目,鼓励有条件的“老字号”企业为非遗项目搭建展销、体验、培训平台,实现粤港澳非遗共同发展。继续做好“非遗小姐姐”东莞文化IP宣传推广,计划结合非遗进校园系列活动推出“非遗小使者”,以推广我市“非遗在校园传习基地”近年来的实践成果。继续做好“非遗+旅游”、“非遗+研学”,打造非遗旅游与研学游线路,为文旅融合注入强劲动力。
专此答复,诚挚感谢您对东莞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的关心和支持。
东莞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
2023年6月27日
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
根据《东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做好2023年市人大代表建议、政协提案办理工作的通知》,现将《东莞市政协十四届二次会议第20230327号提案》有关会办意见反馈如下。
一、基本情况
我市有在莞普通高校8所,其中东莞理工学院、东莞城市学院、广东科技学院、广州新华学院、东莞职业技术学院、广东创新科技职业学院、广东酒店管理职业技术学院等7所高校开设有文化产业管理、产品设计、视觉传达设计、艺术设计学、市场营销、广告艺术设计、产品艺术设计、艺术设计、数字化设计与制造技术、人物形象设计等10个专业,在校生6171人,毕业生1823人。
各高校积极推进校企合作协同育人工作,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加强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培养文创行业人才。如:东莞城市学院与东莞市华文海纳文化产业投资有限公司、东莞市目田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东莞市靠近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东莞市依米文化传媒有限公司等企业共建校外实践教学基地,校企双方协同开展实践教学。广东科技学院艺术设计学院设有马可波罗现代装饰产业学院,与上工富怡制造有限公司共建19级富怡智能设计创新班,共培养学生30人。东莞职业技术学院广告艺术设计专业与马可波罗瓷砖合作,建大师工作室形式培养人才,产品艺术设计专业与东莞得利钟表合作,开展现代学徒制班。广东创新科技职业学院与东莞市运河创意公社、东莞市以纯集团有限公司、东莞市天成动漫有限公司、东莞华锐品牌设计有限公司等9家优质企业深入开展校企合作,以“现代学徒制”、“订单班”、“工作室”等多种形式、双主体联合培养。广东酒店管理职业技术学院与慧科教育集团、腾讯广告共建腾讯广告数字营销产业学院,根据学生培养计划,配套腾讯广告教学资源包,采用线下、线上、线下线上混合等多种方式完成包含专业核心课程、专业实践课程、职业素质课程和实训类课程的教学工作;企业负责为学生提供实习岗位。
二、下来工作举措
支持在莞高校进一步加强文创行业相关专业建设,加强校企合作,深化与东莞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及衍生品设计的产教融合,培养社会亟需人才。
东莞市教育局
2023年5月31日
办理单位: 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教育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