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现状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要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古村落作为农耕文明的重要见证,镌刻着中华文明发展与传承的基因。为让下一辈有根可寻,有故土可守望,对古村落的保护与利用应该受到重视,并纳入城市发展规划,打造特色鲜明的城市文化名片。
当前,我市有一批分散于各镇街的古村落:茶山南社古村落、石排塘尾古村落、寮步横坑古村、桥头迳联古村落、企石江边村、茶山牛过朗古村落、寮步西溪古村落、清溪铁场村等,各古村落基本形态保存完好、排列整齐,山水相依,风光秀美,古村落内还保留着宗祠、亭宇等建筑,造型上独具特色审美与传统印记,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价值与休闲观光价值。但除茶山南社古村落和寮步西溪古村落外,其它古村落的开发力度和宣传力度则较为薄弱,如桥头镇的迳联古村落,是《情浓大地》《冷暖两心知》等影视剧的拍摄取景地,更出过“一门五进士”的显赫传说;又如石排塘尾古村落是目前保存较为完好的民情古建筑,已引进部分艺术家进驻创作。但因开发与宣传力度缺乏,仍是藏在深闺鲜为人知。而这些古村落里曾经的繁华与兴盛,难以再一次呈现给现代世人。究其原因有如下方面:
一是开发利用难度大。古村落内分布的通常为当地村民祖宅或旧居,产权归属分散,整体协调开发难度大。历史久远的土砖墙结构民居,长期缺乏保护,有较大的危险性,加上许多古村落被列入文物保护名录,要遵照文物安全保护法规,不可随意改变原貌,保护利用难度大。
二是资金投入需求大。古村落开发利用涉及到村民利益协调、旧居改造保护、开发利用等多个方面,所需资金投入缺口大,镇街(镇村)财政往往难以承担,古村落开发项目立项难度大。
办 法:
一是加强顶层设计,市政府统筹将古村落保护与利用纳入城市规划。市人民政府牵头,制定古村落保护与利用管理条例,在城市更新、三旧改造、精品示范村、乡村振兴等工作规划中,纳入古村落保护与利用的内容,责成属地镇街落实好具体管理责任,定期开展古村落巡查,确保古村落内建筑主体与消防安全。
二是拓展资金渠道,建设新型高品质公共文化空间。按照《东莞市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东府办)【2022】67号,至2026年我市将打造400个以上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并将探索制定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建设和运营扶持政策,推动社会力量参与新型公共文化空间的建设与运营管理。各相关镇街可结合该文件精神,利用社会力量盘活属地古村落,引入商业与文化业态规划在古村落内打造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可参考借鉴寮步西溪古村的做法,将古村落整体盘租给第三方,由第三方在政府主导下开发改造、活化利用,资金投入由市、镇、村、社会力量等四方按照比例投入,收益由镇、村、三方按照比例分成,既能增添当地财政收入,也能让村民共享分红,促进地区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此外,还可以充分利用乡村振兴专项资金,强化古村落保护与利用配套投入。
三是加强共建共享,打造古村文化旅游路径。古村落的开发利用要以“文化为主、商业为辅”作为定位,建议文化部门加强介入,考虑在古村落内引入艺术名家工作室,定期组织文化交流活动,提升古村落艺术品位与文化气息。结合地方特色,开展非遗手工作坊,弘扬传统技艺,充分注入文化血液,激活传统文化基因,增添游客打卡乐趣。融入红色文化,打造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提升观赏品质等。同时,相关镇街要在市的统筹下,加强共建共享,突出一古村一特色,全面打造我市古村文化旅游路径,助力全域旅游目的地的打造。
提案者: 陈宝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