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陈宝瑜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加强古村落保护与利用,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建议》(第220230325号)提案收悉,经综合有关会办单位意见,现答复如下:
近年来,我市利用古村落岭南文化特色浓厚、历史文化悠久等优势,加强古村落保护,大力开发古村落旅游,培育具有地方特色、文化内涵和生态优势的文旅消费新项目,打造特色精品(示范)村,弘扬古村落传统文化。
一、有关工作情况
(一)以保护规划编制为指引,找准古村保护利用方向
目前,我市纳入历史文化保护名录内的古村落共有12处,其中有历史文化名村9处,传统村落12处。为贯彻落实好国家、省要求,我市通过编制保护规划进一步找准古村保护和文化传承工作方向,更好指导古村保护利用工作。2019年市政府印发《东莞市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管理规定》等四份规范性文件,明确历史文化名村的保护内容,提出保护范围内建设控制等各项保护管理要求。通过编制保护规划,一方面划定历史文化保护范围、查清各类历史文化资源情况,指导镇街对于历史文化名村进行保护,明确了保护对象、保护要求以及特色要求,为活化利用打下基础;另一方面统筹协调村庄用地及建设情况,提出修缮和活化利用方向和指引,多措并举保护好、活化好、传承好历史文化名村、传统村落。如茶山超朗历史文化名村采取镇政府统筹编制保护规划、明确管控措施和要求,社会资本参与活化利用的方式,促进古村落保护利用,推动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目前我市9个历史文化名村均已启动保护规划编制工作,已有4个名村保护规划上报省住建厅审查。
(二)以美丽乡村建设为抓手,提高古村保护利用质量
1.将古村落保护与利用纳入美丽乡村建设行动。2020年以来,我市通过挖掘绿水青山特色、美丽田园底色、乡土文化本色,大力开展农村环境品质提升工程,既刷新“颜值”、更凸显“气质”。2020-2022年在全市范围内推动创建了120个特色精品(示范)村。我市在省定“特色精品村”标准的基础上,从村庄规划、基础设施、公共服务、文化传承、村规民约等方面细化创建标准。创新提出“东莞市特色精品示范村十个一工程”要求。要求创建村(社区)要结合本地文物建筑、历史文化制定创建方案,截至目前,市镇两级财政资金投入约17亿元用于特色精品(示范)村创建,120个特色精品(示范)村基本建成,其中茶山南社村、茶山寒溪水村、茶山超朗村、寮步西溪村、企石江边村等古村落纳入特色精品村建设,美丽乡村示范带动效应初步显现。
2.大力实施农村人居环境品质提升工程。在推进全域村(社区)基本实现干净整洁的基础上,结合产业、生态、文旅发展,我市大力实施农村人居环境品质提升“四十百千”建设工程,全面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全方位挖掘乡村内涵,老村旧村的面貌有了显著改善。2022年以来,全市建成52个老村旧村环境整治提升试点,建成“四小园”6695个,建成“碧塘”382个,落实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微实事”19710件,88%村(社区)达到美丽宜居村标准。
3.发掘培育乡村休闲观光产业,打造古村文化旅游路径。我市把古村落保护利用与开展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创建结合起来,按照省统一工作部署,以创建扶持各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工作为主抓手,加快农村新产业、新业态发展,进一步赋能乡村产业振兴。其中,茶山镇南社村入选2022年“中国美丽休闲乡村”为广东省10个入选村之一,成为我市继麻涌镇麻三村后第2条获此殊荣的村,茶山镇乡村休闲农业游成为全省唯一入选2022中国美丽乡村休闲旅游行精品景点线路推介。目前,我市已有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2个、中国美丽休闲乡村2个,全省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镇9个、全省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16个。
(三)以乡村旅游发展为导向,增强古村保护利用效益
1.加强工作谋划策划。近年来,相继出台《东莞市促进全域旅游发展实施方案》《东莞市旅游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及《东莞市重大项目概念策划》,从旅游顶层设计的高度明确提出要发展古村落活化利用的乡村旅游。其中《东莞市促进全域旅游发展实施方案》中明确要整合茶山南社、茶山牛过蓢、石排塘尾古村落群,打造岭南特色古村落文化体验区。围绕“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因地制宜探索发展新路径、新模式,推进茶山南社、茶山牛过蓢、石排塘尾、企石江边、寮步西溪、寮步横坑、常平桥梓、中堂潢涌等一批古村落活化利用和建设发展。
2.创建乡村旅游品牌。经过长期打造提高,茶山镇南社村、寮步镇陈家埔村荣获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茶山镇南社村、寮步镇陈家埔村、石排镇塘尾村、麻涌镇大步村、常平镇桥梓村、寮步镇西溪村、清溪镇铁场村、茶山镇寒溪水村、大岭山镇鸡翅岭村等9个村先后荣获广东省文化和旅游特色村;麻涌水乡美食休闲游线路、寮步莞香文化之旅、茶山传统村落文化寻根之旅、虎门历史与乡村美食游、风情石排休闲游、醉美清溪之旅、“横沥·百年牛镇”乡村休闲游等六条线路先后荣获广东省乡村旅游精品线路;南社村和塘尾村古建筑群景区于2016年荣获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成为我市古村活化利用打造乡村旅游的新标杆。
3.引入新型消费业态。近年来,我市打造古村落旅游坚持按照“机制活、产业优、百姓富、生态美”的要求,因地制宜,多措并举,加快推进宜居、宜业、宜游的美丽乡村建设,焕发古村文化魅力。
如茶山镇南社明清古村落引入南社村民营企业家创办的南社创意文化旅游发展有限公司专门从事南社明清古村落旅游开发,在做好文物保护的基础上,以本村特色文化、名人事迹为蓝本,先后活化建成了“南社人家”乡村风情体验区,打造了传统美食活态体验区,探索“非遗+文旅”的发展新路径,挖掘提升了“南社九大簋”“南社斋醮”等市级民俗类非遗项目,推出了“莞香茶社”“南社书吧”“香亲盟莞香文化手信”等特色商铺和“为食巷”传统美食墟,恢复了旧时南社糖寮古法制糖的场景,推出了各类艺术展览,探索出一条极具茶山特色的古村落保育活化的路子,被誉为东莞古村落的“南社模式”。
石排镇塘尾古村落活用“非遗”传承带动文旅发展,通过开展“康王宝诞”旅游文化节、醒狮暑假培训班、小福灯制作等,将民间传统习俗变为有趣的民俗体验项目,增强了群众与游客的参与感,同时有利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在推动塘尾古村落自身发展的同时,主动融入本镇特色连片区,与云岗古寺、红石山燕岭古采石场遗址、鲤鱼洲岛、明德醒狮等周边文旅资源融合发展,通过改善环境景观质量、完善配套服务设施、推动古建筑活化利用等,着力打造岭南古村落生态文旅区,促进乡村旅游发展,带动村民就业创业,促进各项文旅业态及方式创新。
4.打造特色精品民宿。民宿作为特色住宿载体,为乡村经济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也为文化创意的发展提供了土壤。茶山南社民宿、西溪古村民宿作为东莞古村民宿的先行范例,从延续乡村文化脉络、守护乡村文化生态、留住美丽乡愁出发,统筹了古村里的旧民居,经过精心改造,注入文创元素,让旧民居焕发出与众不同的韵味和雅致。其中茶山南社民宿“隐香古苑”荣获“广东最美民宿”;西溪古村“旧你最好”“美邻居”等一批民宿民宿将传统的古建筑群与现代元素完美结合,真实还原古典韵味而不失现代时尚潮流。民宿的发展,进一步丰富了东莞的住宿业态,满足了新时代休闲旅游度假市场的新需求,提升了旧民居的存续价值和经济效益,成为了旅游供给侧改革工作中的亮点。
二、下一步工作计划
下来,计划从以下几方面着手,进一步推动我市古村落保护利用高质量发展:
(一)加大财政资金投入
近年来,市政府不断加大在农业农村、古村和文物的保护与利用方面的财政投入。如设立“乡村振兴-美丽乡村建设奖补专项资金”,计划在“十四五”期间计划投资约9亿元,支持各镇街开展“干净整洁村”、“特色精品村”创建,鼓励革命老区村、次发达村开展美丽乡村建设,其中2020-2022年共投入乡村振兴-美丽乡村建设奖补资金7.63亿元,预计2023年继续安排1.42亿元用于对“特色精品(示范)村”的村(社区)进行补助。加强历史文化名村的保护和传承工作,2023年安排312.45万元用于开展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工作,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修编、第三批历史建筑挂牌、第三批历史建筑测绘建档、东莞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自评估等工作,计划在2024、2025年再分别投入经费671.1万元、82万元用于后续工作。加强文物保护与利用,推动博物馆发展,预计2021-2023三年共计投入964.93万元;加大乡村公共文化服务方面投入,预计2021-2023年共计投入20.77亿元,其中2023年计划安排1330万元对镇街的新型文化空间建设进行专项补贴,在提高乡村的合理开发和活化利用程度的基础上,通过植入休闲文化元素,发展乡村旅游,造福群众。
(二)探索利用社会资本
我市除对老村旧村整治与活化利用、乡村文化旅游体育等方面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外,下来将充分利用和完善现有的资金扶持相关政策,积极探索利用社会资本路径,以更好促进古村落保护与利用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多元化融合发展。如可参考借鉴茶山南社等较为成熟的古村落发展与运作模式,由具备开发与利用条件的镇街(园区)试点,以申报政府专项债、社会资本投入、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共建等多种方式筹措资金,并将古村落保护与利用和乡村旅游线路、乡村新型悠闲消费模式、文旅产品开发、镇村特色产业(如东莞传统食品行业)等有机结合,可由政府部门组建的议事协调机构给予指导性意见,采取由社会资本实行市场化运作并自负盈亏,或由镇、村、社会资本按投资比例进行收益分成等多种模式,通过社会资本参与的模式充分激发古村落的发展活力。
(三)推进古村开发利用
持续发展乡村旅游,助推古村开发利用。积极参与“粤美乡村”旅游品牌建设,认真落实“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进一步巩固提升全市美丽圩镇建设成果,积极推动美丽圩镇样板建设;将打造“写意东莞”品牌作为东莞旅游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重点推动茶山镇“湾区传统文化活态体验区”项目、石排镇中国潮玩中心文旅项目、寮步镇西溪古村活化利用项目、清溪铁场云溪桃花源等一批乡村文化旅游融合示范项目;持续举办“畅游东莞 四季如歌”“田园郊响乐”、创意稻田等乡村旅游品牌活动,进一步提升我市乡村旅游的美誉度和影响力;依托各类乡村人文资源、研学实践教育基(营)地,持续推出各类主题旅游线路,加快推动我市乡村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专此答复,诚挚感谢您对东莞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工作的关心和支持。
东莞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
2023年6月21日
市文广旅体局:
市政协《东莞市政协十四届二次会议提案第20230325号—关于加强古村落保护与利用,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建议》(以下简称《20230325号提案》)收悉。现我局结合本单位职能,提出会办意见如下:
一、市财政近几年在农业农村、古村落和文物的保护与利用方面的补助资金或工作经费安排情况
(一)为推动我市美丽乡村建设,加快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改善,市财政设立“乡村振兴-美丽乡村建设奖补专项资金”,支持各镇街开展“干净整洁村”、“特色精品村”创建,鼓励革命老区村、次发达村开展美丽乡村建设,“十四五”期间计划投资约9亿元,2020-2022年,市财政共投入乡村振兴-美丽乡村建设奖补资金7.63亿元,2023年市财政部门预算继续安排资金1.42亿元,用于对“特色精品(示范)村”的村(社区)进行补助。
(二)为加强文物保护与利用,推动博物馆发展与宣传,2021-2023年市财政分别安排给市文广旅体局“市文物保护利用与博物馆发展经费”338.62万元、338.62万元、287.69万元,三年共计投入964.93万元。
(三)2023年市财政安排给市住建局“东莞市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工作经费” 312.45万元用于开展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工作,具体包括开展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修编、第三批历史建筑挂牌、第三批历史建筑测绘建档、东莞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自评估等工作,并计划在2024、2025年再分别投入经费671.1万元、82万元用于后续工作。
二、市财政近三年在公共文化服务方面的投入情况
2021-2023年期间,虽然疫情等原因加剧财政收支矛盾,但市财政仍通过过紧日子等多项措施,尽力保障在公共文化服务方面(含文化、旅游、体育、传媒等)的投入,三年分别投入资金7.46亿元、6.48亿元、6.83亿元(含政府性基金预算),三年共计投入20.77亿元。
在上述资金投入当中,市财政2021-2023年期间在保障乡村文体旅游方面的投入有:一是根据《旅游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3年共安排旅游发展专项经费1424万元,当中涉及到对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与旅游服务中心融合发展试点补助、“粤书吧”试点补助、乡村产业融合品牌项目奖补、乡村旅游公厕项目补助等支出保障;二是3年共安排新建体育设施经费1517万元,用于支持镇街、村社区的足球场、健升路径等群众体育设施建设;三是3年共安排文化惠民演出工程经费3846万元,通过举办我要上“村”晚等多种文化活动,引导文化示范村(社区)居民及产业工人提升艺术欣赏水平;四是2023年新增项目文化强市建设专项经费8000万元中安排有对镇街的新型文化空间建设补贴1330万元。在提高乡村的合理开发和活化利用程度的基础上,通过植入休闲文化元素,发展乡村旅游,造福群众。
三、相关建议
(一)建议古村落保护与利用、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所需资金通过拓宽资金筹措渠道来解决。考虑到目前市级财政资金紧张以及预计未来几年市级财政收支矛盾持续存在等因素,按照事权与财权相统一的原则,我局建议古村落保护与利用(包括基建工程、配套产业、文化与商业结合项目等)的资金按属地承担为原则,参考茶山南社等较为成熟的古村落发展与运作模式,由具备开发与利用条件的镇街(园区)试点,以申报政府专项债、社会资本投入、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共建等多种方式筹措资金,并将古村落保护与利用和乡村旅游线路、乡村新型悠闲消费模式、文旅产品开发、镇村特色产业(如东莞传统食品行业)等有机结合,可由政府部门组建的议事协调机构给予指导性意见,采取由社会资本实行市场化运作并自负盈亏,或由镇、村、社会资本按投资比例进行收益分成等多种模式,通过市场化运作激发行业发展的生机与活力。
(二)建议加强古村落保护与利用、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资金保障可充分利用与完善现有的资金扶持相关政策。根据《关于东莞市贯彻过紧日子要求 全力做好“双统筹”财力保障工作的通知》(东财﹝2022﹞113号),除上级有明确要求或市委、市政府作出的重大部署,以及疫情防控等应急突发事件外,2022年从7月起,原则上不再追加预算用于新增支出政策,并且从目前打破专项资金切块基数、严格以项目质量和细化程度确定预算额度的预算编制原则,结合部门年度预算可支配财力,合理安排项目具体实施计划。由于我市对老村旧村整治与活化利用、乡村文化旅游体育等方面的补助力度已经很大,我局建议不再新增专门的市级财政资金扶持政策,可充分利用和完善现的资金扶持相关政策,促进古村落保护与利用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多元化融合发展,通过社会资本参与的模式充分激发古村落的发展活力。
东莞市财政局
2023年4月17日
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
《关于加强古村落保护与利用,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建议》(第20230325号)提案收悉。结合我局职能,现提出如下会办意见:
一、将古村落保护与利用纳入美丽乡村建设行动
2020年以来,我局通过深入挖掘绿水青山特色、美丽田园底色、乡土文化本色,大力开展农村环境品质提升工程,既刷新“颜值”、更凸显“气质”。2020-2022年在全市范围内推动创建了120个特色精品(示范)村。在创建“特色精品示范村”和“特色精品村”过程中,我市在省定“特色精品村”标准的基础上,从村庄规划、基础设施、公共服务、文化传承、村规民约等方面细化创建标准,创新提出“东莞市特色精品示范村十个一工程”要求。要求创建村(社区)要结合本地文物建筑、历史文化制定创建方案。截至目前,市镇两级财政资金投入约17亿元用于特色精品(示范)村创建,120个特色精品(示范)村基本建成,其中茶山南社村、茶山寒溪水村、茶山超朗村、寮步西溪村、企石江边村等古村落纳入特色精品村建设,美丽乡村示范带动效应初步显现。
二、挖掘乡村内涵,大力实施农村人居环境品质提升工程
在推进全域村(社区)基本实现干净整洁的基础上,结合产业、生态、文旅发展,大力实施农村人居环境品质提升“四十百千”建设工程,全面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全方位挖掘乡村内涵,老村旧村的面貌有了显著改善。2022年以来,全市建成52个老村旧村环境整治提升试点,建成“四小园”6695个,建成“碧塘”382个,落实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微实事”19710件,88%村(社区)达到美丽宜居村标准。
三、发掘培育乡村休闲观光产业,打造古村文化旅游路径
把古村落保护利用与开展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创建结合起来,按照省统一工作部署,以创建扶持各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工作为主抓手,加快农村新产业、新业态发展,进一步赋能乡村产业振兴。其中,茶山镇南社村入选2022年“中国美丽休闲乡村”,为广东省10个入选之一,成为我市继麻涌镇麻三村后第2条获此殊荣的村,茶山镇乡村休闲农业游成为全省唯一入选2022中国美丽乡村休闲旅游行精品景点线路推介。目前,我市已有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2个、中国美丽休闲乡村2个、全省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镇9个、全省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16个。
东莞市农业农村局
2023年5月8日
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
陈宝瑜委员提出的《关于加强古村落保护与利用,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建议》(第20230325号)提案收悉,经研究,现提出会办意见如下:
一、在国土空间规划中建立的历史文化保护体系
我局在我市的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中,会同贵局,统筹做好了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发展相关内容,将国家级、省级历史文化名村纳入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做好历史文化名村的保护与发展的规划保障。同时开展了全市历史文化保护的相关专题研究,通过价值特色、空间格局和管理机制三个方面的研究,提出了纳入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的内容,在我市未来全域全要素开发体系中建立文化遗产保护空间体系,构建历史文化安全格局。
二、以规划为指导推进涉及古村落的城市更新工作
我局在城市更新连片改造中,对涉及古村落的更新单元,可将已获得市相关部门批准的古村落保护与利用的内容纳入单元规划,落实相关规定的保护要求,并开展历史文化保护专题研究,注重整体风貌的协调,留住乡村的记忆。我局还建议制订古村落保护与利用的机制,明确管控内容。
三、严把建设工程项目审批管理工作
我局严格按照国家、省的相关法规,依据保护规划的要求进行审批管理,在规划建设行政许可上严把涉及古村落的建设活动。按照核心保护区、建设控制区的不同控制要求开展建设项目审批,在核心保护范围内除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外,其余新建、扩建建设一律不予审批,在建设控制区内的新建扩建也必须符合保护规划确定的建设控制要求。
专此函达。
东莞市自然资源局
2023年6月15日
目前,我市纳入历史文化保护名录内的古村落共有12个,均为传统村落(其中9个为历史文化名村),有茶山南社村、石排塘尾村(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中国传统村落),茶山超朗村、寮步西溪村、企石江边村(广东省历史文化名村、中国传统村落)、中堂潢涌村、万江下坝村、麻涌新基村、凤岗黄洞村(广东省历史文化名村、广东省传统村落),塘厦龙背岭村(中国传统村落),虎门白沙村、清溪清厦村(广东省传统村落)。我局贯彻落实国家、省要求,多措并举、扎实推进,保护好、活化好、传承好历史文化名村、传统村落等古村落。
一、以保护规划促进保护利用。通过编制保护规划,一方面划定历史文化保护范围、查清各类历史文化资源情况,指导镇街对于历史文化名村进行保护,明确保护对象、保护要求以及特色要求,为活化利用打下基础;另一方面统筹协调村庄用地及建设情况,提出修缮和活化利用方向和指引。我局通过发通知、函件和现场调研指导等方式持续督促历史文化名村保护规划编制报批工作,目前我市9个历史文化名村均已启动保护规划编制工作,已有4个名村(茶山南社村、石排塘尾村、茶山超朗村、中堂潢涌村)保护规划上报省住建厅审查。
二、积极探索保护发展传承新路径。为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广泛参与保护传承工作,充分发挥市场作用,我市积极探索政府统筹协调、全社会参与的历史文化保护传承新路径。如茶山超朗历史文化名村采取镇政府统筹编制保护规划、明确管控措施和要求,社会资本参与活化利用的方式,促进古村落保护利用,推动历史文化保护传承。
三、落实古村落保护相关文件要求。2019年市政府印发《东莞市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管理规定》等四份规范性文件,明确历史文化名村的保护内容,提出保护范围内建设控制等各项保护管理要求。近期我局根据上级相关文件和我市实际情况,研究修订四份规范性文件,补充有关保护管理要求。
办理单位: 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市农业农村局,市自然资源局,财政局,住建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