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文物和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中华优秀文明资源。”滚滚向前的历史长河中,那些星汉灿烂的历史文化名人则是特殊的文化遗产,他们宛如一座座时代丰碑,又像一串串的基因密码,影响和铸就了一个城市的底色与气质。随着时代的发展与进步,我们要打响城市文化名片,弘扬城市文化形象,就要进一步挖掘历史文化名人的内在精神与时代价值,塑造城市的根与魂,加强全社会的思想道德建设,营造共同的社会心理认同感,更好地提升城市形象,彰显文化自信。

  当前,我市历史文化名人资源丰富但较为分散,在全市层面缺乏统筹规划和指引部署,各镇街对于历史文化名人的内在价值挖掘与传播力度也较为欠缺,重视力度均不够。我市作为千万级人口大市,面临外来人口与本地人口共融共生的大发展格局,迫切需要塑造一种共同的城市核心价值观,凝聚起社会发展的精神旗帜,提升我市城市文化形象。

   法:

  一是组建专业团队,全面摸清家底。市文史委、宣传部、文联等部门联合成立专业团队,到全市各镇街开展历史文化名人工作调研,系统梳理历史文化名人资料档案,并按照价值成就影响,将历史文化名人进行分类,提炼与时代发展相契合的内在精神与现代价值,建立清晰的历史文化名人档案库。

  二是加强旧居(文物)保护,设置名人纪念馆(陈列馆)。在摸清家底的基础上,各属地要提高对历史文化名人的重视程度,加强对历史文化名人旧居(文物)的保护力度,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统筹专项资金,设置一批东莞市历史文化名人纪念馆(陈列馆),并打造为群众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全面彰显历史文化名人的精神价值。

  三是设置专项资金,扶持精品打造。市宣传部、文联等设置专项资金,加强历史文化名人精品项目扶持,在全国范围内发布重点历史文化名人选题目录,征集专业作家、学者,或文艺团队围绕名人精神事迹题材进行艺术创作,为我市历史文化名人树碑立传。联合教育部门,编写专门的历史文化名人教材读本,让历史文化名人走进校园课堂。以不同形式的文艺载体传播历史文化名人的价值影响,塑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四是加强文化交流,讲好名人故事。市展览馆统筹各镇街展览馆,以点带面,策划历史文化名人专题巡展;文化部门通过举办书籍发布会,编排舞蹈、音乐、戏剧等形式,加强历史文化名人的传播力度;宣传部门通过百姓宣讲、微视频制作、云课堂打造等渠道,引导党员、群众、教师、志愿者团队等加强对历史文化名人事迹宣讲,通过广泛的宣传渠道,让东莞市历史文化名人事迹与精神家喻户晓,飞入寻常百姓家。

  五是打造研学路线,丰富文旅供给。市牵头将东莞市历史文化名人串珠成链,打造主题教育研学路线,印制专门导览宣传册子,规划好全市历史文化名人参观点的标识牌、事迹展览宣传牌等,并引导各镇街充分挖掘串联地方特色文旅资源,擦亮历史文化名人名片,全面丰富文旅产品供给,进一步提升我市文化品位,塑造城市文化形象。

提案者: 沈度

沈度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进一步发掘东莞历史文化名人内在精神和现代价值,更好地塑造、提升东莞城市文化形象的建议》(第20230323号)提案收悉,经综合市文广旅体局、市文联、市教育局等部门意见,现答复如下:

  一、我市近年在历史名人资源挖掘整理方面的工作

  近年来,我市高度重视文化保护传承工作,充分利用本土历史名人资源,建设好名人故居、纪念馆等场所,加大宣传推广力度,推动我市历史名人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城市形象不断优化。具体工作如下:

  (一)鼓励历史名人题材的文艺精品创作。用好东莞市文化发展专项资金,近年来扶持《海祭—从虎门销烟到鸦片战争》《一座城池的一百张面孔》《东江水长流》《邓盛仪:家国情怀赤子心》《烽火坪石》《东莞名贤·琴轩外传》《东莞的先生们》《莞邑名家》《雕塑家李汉仪回忆录》《见证春天:东莞改革开放四十年四十人》等文艺作品,用文学、纪录片等方式描绘了熊文、陈琏、张敬修、张家玉、伦明、容肇祖等先贤的成长奋斗轨迹,近3年扶持资金超过290万元,深入挖掘传承东莞历史名人资源。引导镇街充分挖掘串联地方特色文旅资源,支持鼓励艺术团队围绕名人精神事迹题材进行艺术创作,以不同形式的文艺载体传播历史文化名人的价值影响,为我市历史文化名人树碑立传,推动莞邑文脉传承。先后创作了《大明长城》《擎天一柱》《忠魂》等粤剧,以历史名将袁崇焕生平事迹为主线,颂扬了袁崇焕舍家为国的忠勇事迹;推出了一批红色主题原创粤剧,例如以抗日战士卢伟英为题材创作的《烽火良宵》,以道滘革命先驱叶铎辉为题材创作的《火种》;麻涌文联先后推出了王卫东的长篇纪实文学《红旗漫卷》《红星照耀》《红色战歌》《北斗星下去延安》,凤岗作协推出了雷电波的长篇小说《东江魂》《东纵少年》,以及林汉筠的历史文化散文集《百年听风》《喊魂》《岭南读碑记》等。

  (二)关于组建专业团队,全面摸清家底的问题。东莞市文联提供实施文艺“传薪”行动,加强传统文化传承。在延续与发扬东莞文脉方面持续努力,挖掘整理东莞民间艺术文本和历史文存,让东莞文明薪火相传。一是持续推动《东莞历史名人评传丛书》创编出版,分门别类为东莞历史名人树碑立传,传承东莞文明,留存人文史料。二是着重抓好东莞民间文艺的挖掘整理,谋划实施东莞民间文艺复活工程,充分发挥民间文艺家协会的作用,编辑出版了《东莞古村落1》《东莞民间文艺之乡》《东莞民间工艺精品》等民间文艺丛书,编辑出版了《东莞老手艺——历史时光里的民间记忆》文集等。另外,近年来我市有关镇街先后设置一批东莞市历史文化名人纪念馆(陈列馆),如我市很多镇街都建立了村史馆,虎门镇对蒋光鼐故居重新进行了改造升级提升,完善了馆藏内容,成为我市的重要众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全面彰显历史文化名人的精神价值。

  (三)利用历史文化资源,展示本土名人优秀文化。加强历史文化的研究阐释工作,对历史人文资源深入挖掘和集中展示。如:鸦片战争博物馆充分利用馆藏文物资源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和禁毒教育,全力打造“林则徐”和“虎门销烟”两个超级IP,擦亮“中国近代史开篇地”这张闪亮的文化名片,让林则徐虎门销烟精神深入人心;袁崇焕纪念园开创崇焕精神走进社会系列活动,以流动展览、专题讲座的形式深入东莞各中小学校、社区及企事业单位,打造爱国主义精品教育活动品牌;举办“容庚与东莞”系列展览活动,展现容庚“由文字而及器物,由器物而及于史迹”的治学发展历以及东莞对容庚治学的影响;桥头镇打造莞籍“坪石先生”邓植仪、邓盛仪陈列馆,研习和传承莞籍“坪石先生”烽火逆行、学术报国的爱国精神,举办“弦歌不辍 薪火相传——华南教育丰碑“坪石先生”专题展,扎实推进华南教育历史研学点建设,充分发挥对广大市民特别是中小学生的教育意义;长安镇叶挺、李秀文革命事迹陈列馆厚植家国情怀,满载红色革命历史,是传播本土红色文化、开展革命传统教育和党建教育的重要阵地。

  (四)推动中小学生开展校外研学实践活动。2023年4月市教育局联合市发改局、市文广旅体局等七部门印发《东莞市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活动工作指引》,召开发布会和全市工作会议解读,明确要求各中小学生要把研学实践纳入学校教育教学计划,有针对性地安排红色革命传统教育、国情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等,结合建设“博物馆之城”的相关工作,整合市内博物馆、科技馆等公益资源,印发通知鼓励学校积极参观和参与活动,鼓励中小学生利用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公益性文化设施等资源,开展红色革命传统文化教育等不同主题的实践活动。

  (五)关于加强文化交流,讲好名人故事的问题。在市文联组织了穆肃、李立的历史人文纪录片《东莞的先生们》的观看和专家研讨会;对詹谷丰的长篇历史散文《一座城池的一百张面孔》进行了分享交流和宣传。6月12日,中国首位奥斯卡金像奖中国作曲家苏聪回家乡并受邀到莞城图书馆,参观了前辈的侧影——“莞籍名家口述历史”项目著作展,并到东莞市文联参观和指导。

  二、关于提案所提几个建议的回复

  (一)“加强摸底,加大力度挖掘和整理历史名人资源”方面。下来我们将精心谋划发展思路,根据《东莞市文化发展“十四五”规划》,大力开展历史名人资源的挖掘整理、保护传承等工作。建立名人名迹档案资料库,加大莞籍名人名家作品藏品征集工作力度,进一步保护利用名人故居及其它有价值建筑,推动东莞党史学习教育中心、东莞名人文化中心等文化强市十大文体设施项目建设。同时,创新传播模式,继续加大对本土历史名人的宣传推广力度,通过出版丛书、制作宣传短片、推出文创产品等形式,建立反映我市文化特色的品牌。

  (二) “加强动员,支持多方力量参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方面。下来我们将继续开展《东莞市文化发展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用好财政扶持资金,鼓励创作一批本土历史文化题材的文艺精品。指导2023年东莞市文化发展专项资金文化精品类委托项目评审,提升本土历史名人的影响力。推动打造“东莞名人”城市文脉IP,以城市名人串联城市文脉空间、学术、活动、节庆等系列载体,推动文旅融合,提升我市城市形象。

  (三)开展研学实践教育优质课程征集评选活动,落实研学实践教育工作指引。鼓励中小学校立足本土历史文化,挖掘我市地方特色校外教育资源,开发本土研学实践教育课程。督促中小学校立足本土优秀传统文化和历史文化,严格按照指引要求组织实施研学实践活动,规范管理研学实践工作。

  (四)擦亮历史名人名片,丰富文旅产品供给。深入挖掘全市特色文旅资源,整合、串联历史名人、革命遗址、特色古村、生态休闲、工业制造等文化旅游资源,2023年春节假期推出10条“畅游东莞‘兔’气扬眉”主题旅游线路,丰富我市文旅产品供给。接下来,将打造“写意东莞”文化旅游品牌,在打造“写意东莞”旅游方式方面,深入挖掘城市历史文化,推动历史文化旅游区项目,高质量发展莞邑文化游;将组织开展全市旅游资源普查工作,依托该项工作继续挖掘整理特色文旅资源,继续推出系列旅游精品线路。

  专此回复。

                                                                                                                                  中共东莞市委宣传部

                                                                                                                                        2023年6月21日


市委宣传部:

东莞市政协十四届二次会议第20230323号提案《关于进一步发掘东莞历史文化名人内在精神和现代价值,更好地塑造、提升东莞城市文化形象的建议》收悉,经研究,我局会办意见如下:

一、利用历史文化资源,讲好本土名人故事

鸦片战争博物馆充分利用馆藏文物资源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和禁毒教育,全力打造“林则徐”和“虎门销烟”两个超级IP,擦亮“中国近代史开篇地”这张闪亮的文化名片,让林则徐虎门销烟精神深入人心;袁崇焕纪念园开创崇焕精神走进社会系列活动,以流动展览、专题讲座的形式深入东莞各中小学校、社区及企事业单位,打造爱国主义精品教育活动品牌。同时,各镇街充分利用本地历史文化资源,全力挖掘、保护、延续本土名人文化,让名人故居“活起来”。例如,桥头镇打造莞籍“坪石先生”邓植仪、邓盛仪陈列馆,研习和传承莞籍“坪石先生”烽火逆行、学术报国的爱国精神,扎实推进华南教育历史研学点建设,充分发挥对广大市民特别是中小学生的教育意义;长安镇叶挺、

李秀文革命事迹陈列馆厚植家国情怀,满载红色革命历史,是传播本土红色文化、开展革命传统教育和党建教育的重要阵地。

二、深入进行挖掘研究,举办专题展览活动

加强历史文化名人研究阐释工作,对历史人文资源深入挖掘和集中展示,近年来策划举办了多场专题展览活动,展现深厚的莞邑人文底蕴,传播和弘扬先贤精神。例如,“容庚与东莞”系列展览活动,展现容庚“由文字而及器物,由器物而及于史迹”的治学发展历以及东莞对容庚治学的影响;“弦歌不辍 薪火相传——华南教育丰碑“坪石先生”专题展,展示了“坪石先生”于烽火中办学、治学、教学的艰苦历程、卓越成就及深远影响。此外,东莞展览馆拟于今年推出“莞邑名贤文化展”专题展览,全面梳理和展示不同历史时期在各领域作出突出贡献、产生重大影响的莞籍名人,生动讲述莞邑名贤的故事,助力“双万”东莞城市形象的有效传播,推进岭南文脉传承与城市共生。

三、打造文艺精品力作,再现名人绝代风华

支持鼓励艺术团队围绕名人精神事迹题材进行艺术创作,以不同形式的文艺载体传播历史文化名人的价值影响,为我市历史文化名人树碑立传,推动莞邑文脉传承。先后创作了《大明长城》《擎天一柱》《忠魂》等粤剧,以历史名将袁崇焕生平事迹为主线,颂扬了袁崇焕舍家为国的忠勇事迹;推出了一批红色主题原创粤剧,例如以抗日战士卢伟英为题材创作的《烽火良宵》,以道滘革命先驱叶铎辉为题材创作的《火种》等等。一系列的艺术精品轮番上演,让东莞历史文化名人事迹与精神家喻户晓,飞入寻常百姓家。

四、擦亮历史名人名片,丰富文旅产品供给

深入挖掘全市特色文旅资源,整合、串联历史名人、革命遗址、特色古村、生态休闲、工业制造等文化旅游资源,2022年推出了“文化游、乡村游、亲子游、休闲游、红色游”5类共10条“莞你好玩”旅游线路;2023年春节假期推出10条“畅游东莞‘兔’气扬眉”主题旅游线路,丰富我市文旅产品供给。接下来,将打造“写意东莞”文化旅游品牌,在打造“写意东莞”旅游方式方面,深入挖掘城市历史文化,推动历史文化旅游区项目,高质量发展莞邑文化游;将组织开展全市旅游资源普查工作,依托该项工作继续挖掘整理特色文旅资源,继续推出系列旅游精品线路。

                   东莞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

                        2023年5月23日


市委宣传部:

  现结合我局职能,将市政协十四届二次会议第20230309号提案《关于进一步发掘东莞历史文化名人内在精神和现代价值,更好地塑造、提升东莞城市文化形象的建议》的会办意见答复如下:

  一、工作开展情况

  近年来,我局积极推动中小学生开展校外研学实践教育活动的开展,鼓励中小学生走出校园,走进社会,利用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公益性文化设施、公共机构、企事业单位、各类校外活动场所、专题教育社会实践基地等资源,开展红色革命传统教育、国情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国防与科技教育、劳动教育、自然生态教育等不同主题的实践活动。具体工作如下:

  (一)规范研学实践教育活动管理。为规范研学实践教育活动管理,提升研学实践教育活动质量,更好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规范我市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活动,推动我市研学实践教育活动健康发展,结合我市实际,东莞市教育局于2022年1月联合东莞市发展和改革局、东莞市公安局、东莞市财政局、东莞市交通运输局、东莞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东莞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共青团东莞市委员会等部门印发《东莞市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活动工作指引(试行)》,并根据试行的实际情况进行修改完善,于2023年4月联合七部门正式印发《东莞市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活动工作指引》,召开发布会和全市工作会议进行宣传解读,明确要求各中小学校要把研学实践纳入学校教育教学计划,有针对性地安排红色革命传统教育、国情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国防与科技教育、劳动教育、自然生态教育等方面的研学实践主题教育。

  (二)开展各类主题实践。根据相关要求,我市中小学校利用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公益性文化设施、公共机构、企事业单位、各类校外活动场所、专题教育社会实践基地等资源,开展不同主题的实践活动。包括利用历史博物馆、文物展览馆、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地等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利用革命纪念地、烈士陵园(墓)等开展革命传统教育;利用展览馆、美术馆、音乐厅等开展文化艺术教育;利用科技类馆室、科研机构、高新技术企业设施等开展科普教育;利用军事博物馆、国防设施等开展国防教育;利用环境保护和节约能源展览馆、污水处理企业等开展环境保护教育;利用体育科研院所、心理服务机构、儿童保健机构开展健康教育等。

  (三)整合利用研学实践社会资源。结合建设“博物馆之城”的相关工作,联同市文广旅体局等部门整合市内博物馆、科技馆等公益资源,印发通知鼓励学校积极参观和参与活动。在我市有鸦片战争博物馆等6家省级以上称号研学实践基地的情况下,参照省级研学实践基地评审的标准,鼓励具备相应资质且管理规范、信誉良好、适合中小学生前往开展研究性学习和实践活动的优质资源单位支持学校研学实践工作。

  二、下来工作计划

  下来,我局将继续做好研学实践教育工作,依托研学实践教育基(营)地,推动我市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活动健康有序开展,提升我市研学实践教育工作水平。

  一是开展研学实践教育优质课程征集评选活动。鼓励中小学校立足本土历史文化,挖掘我市地方特色校外教育资源,开发本土研学实践教育课程,通过课程征集评选活动进一步提升我市研学实践教育课程的科学性、趣味性和参与性,提升我市研学实践教育工作水平。

  二是落实研学实践教育工作指引。督促中小学校立足本土优秀传统文化和历史文化,严格按照指引要求组织实施研学实践活动,规范管理研学实践工作。同时,联同市文广旅体局等有关部门,加强对第三方机构的监督管理。

  特此函达。

  东莞市教育局

  2023年6月6日

办理单位: 文联,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市委宣传部,教育局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