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2月,东莞市委十五届五次全会提出,要推动文化事业繁荣发展,落实文化强市“1+8”政策体系,开展高品质文化惠民活动,全面推进体育强市建设。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并大力推进下,全市非遗文化保护呈现出主体多元化、措施多样化、内容多面化的良好态势,一大批具有东莞特色的文化项目成功申报了省、国家等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一些传承性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得到了长足保护与发展。
但是,基于“非遗”培训缺乏行业监管、项目缺乏政府扶持机制、普及教育和宣传推广不够、青少年传承队伍薄弱、传承项目缺少经济价值的塑造平台等原因,传承性“非遗”项目的保护工作仍未达到预期效果。
办 法:
为促进我市“非遗”文化传承保护工作,提出建议如下:
一、加强政策引导。建议市层面继续做好“非遗”保护传承发展的顶层设计,完善“非遗”项目传承的管理机制,对我市“非遗”保护发展项目提出规范性要求。同时,加强政策引导,加大对“非遗”项目的资金扶持,对积极传承与发展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提高传承扶持金与补贴奖励,鼓励“非遗”项目的保护发展。
二、加强队伍培养。建议支持和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示范基地和传习基地建设,为“非遗”项目传承人生产、展示和带徒授艺创造良好的环境和平台;因地制宜、因项目制宜地办好各类非遗技艺人才传习工作,探讨研究为准传承人一定的传承补贴,为我市“非遗”保护的可持续发展培养和储备人才。同时,加强“非遗”培训类项目的行业监督,对社会上武术等类培训行业实行带证上岗,加强带证执教的监管力度,防止无证乱岗、扰乱文化秩序。
三、加强宣传教育。建议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进学校、进社区、进乡镇、进企业、进机关、进军营的“六进”工作,组织编写主题突出、特色鲜明、图文并茂、通俗易懂的“非遗”乡土系列丛书,面向全市中小学校、少儿活动中心等发放。定期组织学生开展“非遗”知识专题教育,在校园内组织非遗展演、展示活动,以课间操、德育课、艺术课等形式做好“非遗”保护传承教育工作,鼓励青少年参与非遗特色文体活动、传统技艺制作。同时,借助数字化工具加大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宣传展示,组织论坛、讲座、视频专题片等活动,全面开展对社会公众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普及教育,促进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
四、加强产业合作。积极促进“非遗”保护与产业发展的深度融合。推动现代艺术与传统工艺的结合,开发更多符合地域特色、适合市场需求的研学游路线、旅游产品或纪念品。例如,结合茶山公仔,可制作陈氏太极拳(张志俊)功夫、莫家拳等形象,非遗产品(东莞腊肠)外包装融入非遗元素等。坚持保护为主、合理利用的原则,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本真性的基础上,提升东莞旅游的文化内涵。
提案者: 陈锡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