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在二十大报告中提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增强文化自信,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
东莞是千年古邑,是粤港澳大湾区重要的节点城市,历史底蕴深厚,文化流动频密,尤其是经过改革开放40多年的快速发展,东莞已成长为一座充满魅力、动力、活力、创新力的世界制造业名城。当下,东莞在GDP超万亿、常住人口超千万的“双万”的背景下,坚持以制造业当家,聚焦科技创新+先进制造,推动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城市文化发展的核心主题,像杭州的“电商之都”、成都的“休闲之都”、重庆的“魔幻城市”、长沙的“网红城市”等。如今,以标准化、大规模的工业化生产为主导的制造文化成为城市文化发展的主题。因此,东莞的创意设计、数字文化、时尚文化等优势产业均可作为城市核心文化产业,发挥它们在优化东莞文化产业结构和布局、参与国际国内竞争中的作用。
办 法:
一是“制造+设计”,推进东莞“设计之都”建设。推动成立粤港澳大湾区制造业产品文化创意设计中心,聚集文化创意产业人才,促进优势文化产业发展。以韩国CHI年会为标杆,举办DGI城市品牌创新双年展,以东莞八大支柱产业为基础,对接世界知名行业协会,办理双年展会,演绎跨领域产品与服务的创新融合新趋势,树立东莞制造、东莞智造的品牌。以硅谷AirBnB为标杆,为DGI打造互联网+平台,促进世界级产品与商模设计人才与东莞企业项目对接,通过设计提升东莞企业的品牌内涵与产品竞争力。
二是“文化+科技”,跨界培育引领型新兴业态。培育新型文化业态,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在国际国内文化贸易中创造价值。在空间生产方面,推动城市文化空间改造与升级,全面改造城市物理空间,以文化理念和可持续发展理念对城市更新、乡村振兴进程中的物理空间进行改造。在文化生产方面,推动城市文化资产建设,以IP、内容或数据注入城市空间,以具有典型地方IP特征的文化符号作为空间再生的主题。在产品生产方面,城市特色产业或生态布局,将城市空间和内容凝炼为产品,并形成可以品牌化、商业模式化的产品和服务,实现文化市场的价值,同时建构地方特色的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在关系生产方面,推进地方认同感运营。发挥数字文化经济的“社交”属性,将空间、文化、产品生产带入多元场景,并通过互联网络链接产消群体,打造可持续的产业生态系统。
三是“工匠+品牌”,着力推进城市“新制造业品牌计划”。大力弘扬企业家精神,增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内生动力。积极培育工匠文化,增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良好氛围。构建以国际制造业城市为标杆的文化品牌体系,举办系列品牌文化活动,凸显城市文化魅力。
四是让创新成为一种生产要素,融入工业、商贸、城市建设、社会服务等领域,也成为一种价值观、人格力量和社会心态,引导人们把创新看作是人生追求,普遍投入各种创新活动,从而带来城市创新能力的整体提升。
五是主动出击,把东莞纳入到参与全球竞争的循环体系,努力使之成为全球城市,尤其是明确城市在区域经济中承担的历史责任,做好功能城市的定位,用以知识为基础的产业(服务经济)去赢得未来核心竞争地位。
六是加大对发展制造业城市文化建设的投入,尤其是加大对那些可以代表城市发展水平,具有很强辐射力的产业、品牌的投入,加大对那些有利于城市产业转型和市民综合素质提高领域的投资力度,使之始终保持与城市的发展、地位相适应。
提案者: 田根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