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近年新冠肺炎疫情和国际大环境影响,我国供应链面临需求收缩、物流受阻等多重压力。港口航运业是与货物贸易深度绑定的行业,《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作为全球规模最大的自由贸易协定正式落地实施,为我国经济发展提供强劲助力,也为港航业发展提供历史契机。

  东莞是制造业和外贸大市,RCEP 地区是我市第一大贸易伙伴,进出口贸易货量基础巨大。东莞港是地区性重要港口,货物吞吐量近2亿吨,是世界港口50强,也是华南地区重要集装箱干线港和“一带一路”重要节点港。新开通的“莞港水运专线”进出货值已破千亿元,为东莞维护国际物流链畅通、经济社会稳定运行提供有力保障。大力发展港口经济,加快推动港航物流业和现代服务业创新发展,有助于更好地发挥港口服务区域经济发展功能,提升东莞港在大湾区的区位度和通道作用。但在各港口竞争态势下,东莞港的发展也面临着内部短板和机遇挑战。主要是:

  一、关键禀赋指标上存在天然短板。东莞港在泊位数量等级、深水岸线和航道水深等关键指标与广深差距巨大,大规模远洋不具优势,在大湾区建设国际物流枢纽进程中角色并不突出。

  二、产业集聚不足,价值链较为低端。比如麻涌的粮油食品加工业,沙田的危化品仓储、码头装卸接驳、保税仓储等港口经营业,产业层次不高,未能形成高端产业聚集。

  三、粤港澳大湾区各港口协同联动发展欠缺,现代服务业开展严重不足。东莞港煤炭、粮食、矿建材料等大宗商品吞吐量大,但仍以传统运输为主,还停留在装卸、仓储、分拨、集拼等初级阶段,整体发展层次不高。现代服务水平与世界先进港口相比低下,配套的交易、外综服、供应链管理等贸易服务业短板明显,多式联运作用无法发挥。

  四、货物进出口长期依赖于周边关口通道,保障本土供应链自主畅通安全能力不强。我市陆运经深圳关口进出口量约占全市6成,与香港的进出口绝大部分也经深圳陆运,本土通道进出口所占份额较少。本地水运通关通道主要是经沙田海关,2021年占进出口总额比重仅为2.1%。


   法:

  省第十三次党代会提出打造环珠江口100公里“黄金内湾”,为港口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机遇。在我省港口格局重构背景下,抢抓RCEP政策红利有利于保障我市供应链自主畅通安全,加速竞跑“双万”俱乐部新赛道。为此,建议:

  一、东莞港应与沿海、内河港口走差异化发展路径。放大南北干线运输重要节点优势,沿亚洲大陆经济新中轴线,往内陆纵深和东盟延展,提高自身重要节点港地位。在航线上,做大东南亚等近海、近洋航线;在贸易链上,将内陆货源引入到东莞,获取更多内陆腹地增量。

  二、利用“逆全球化”形势,做精港口区域协同能力。将短距离、小批量、高频率海上运输作为区域海运的主要发展方向。挖潜近洋航线开拓、近洋贸易订舱人、近洋商品水陆联运、“空港中心”“东盟快航”等品牌航线潜力,建成覆盖 RCEP 特别是东南亚成员国主要港口的航线网络。出台对发展近洋航运枢纽更具针对性和精准性的扶持政策。

  三、探索与大湾区港口群协同发展。积极对接南沙海港,在海事服务、航运金融、知识产权、港口服务等方面与南沙形成协同发展。积极争取将启运港退税试点范围等政策延伸至东莞港,积极承接南沙的产业辐射,利用港口集群优势提高自身竞争力。

  四、畅通物流大通道,拓宽本土港口出海模式。加大空港供应链企业招引力度,打通与RCEP国家、“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等海外新兴市场供应链环节。大力发展以港口为枢纽的多式联运,打造经济、高效、便捷的集疏运通道,打通铁路进港“最后一公里”。

  五、保障本土供应链自主畅顺安全。提升“莞港水运专线”的运营水平,协助东莞企业从疫情前的莞港陆运单通道变为水陆“双保险”的物流运作方式,进一步保障东莞企业物流链、产业链、供应链稳定,保障莞货顺利高效“出海”。

提案者: 民建市委会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