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中共二十大报告提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必须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和城乡融合发展,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
我市乡村旅游项目可建设用地资源紧张,缺乏整体规划和稳定的政策指引,影响了社会资本对乡村旅游的资金投入,我市乡村旅游的发展受到更大的限制。
近年,市旅游产业专项资金共投入4227万元,但由于乡旅项目的开发成本高,仍存在较大的资金缺口。我市坐拥丰富的文旅资源文化。但发展的旅游产业形态大多单一,无法满足旅客丰富多样的文旅需求。加上乡村旅游基础设施配备不完善,条件简陋,接待能力有限。导致乡村旅游发展的后劲不足。当前,传统宣传模式在内容和形式上存在创意不足、欠缺本地特色的问题,宣传效果不尽如人意,影响东莞乡村旅游的资金投入。
办 法:
一、加强指导设计,科学统筹规划
(一)加强资源统筹规划,推行“点状供地”模式
将文旅产业与产业特色结合,指导各镇村做好自身规划编制,做到“一村一品、一村一景、一村一韵”。建立点状用地管理制度,按照“建多少、转多少”的原则点状报批,根据规划用地性质和土地用途灵活点状供应,开发建设服务于乡村旅游的项目用地。
(二)打造本地特色示范点,制定稳定政策文件
将道滘镇“水乡文化”、茶山镇“古村文化”、寮步镇“莞香文化”等连片成区,建立全域旅游示范区。出台一系列旅游业减税降费政策;增加受疫情影响的旅游企业的资金补助;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合理增加旅游业有效信贷供给并主动让利。
(四)成立乡村文旅协会,组建乡村文旅联盟
共同培育精品旅游线路,构建无障碍旅游区。大力鼓励省市内的互动乡村游,在产品开发、线路编排等方面将互动城市作为核心合作伙伴,互相宣传代表性旅游景区和旅游产品。
二、加强供给侧改革,注入乡旅新动能
(一)推动文旅融合,塑造乡土文化景观
进一步挖掘乡村旅游的文化内涵和地域特色,增强我市乡村旅游的吸引力、竞争力。加强塑造乡旅景观,增设非遗展馆,修整或重塑祠堂、宗庙等乡土文明载体。深入融合乡土文化特色,设计具有乡村原生态意象的文旅产品。
(二)农商文旅体教“大融合”,跨界合作激发新态势
结合中小学生素质教育需求,开设夏令营或社会实践项目,精心打造乡村旅游与农商文体教充分融合的研学项目,激发乡村旅游的新动能,形成乡村旅游的新态势。
三、加强宣传力度,突出乡旅品牌特色
(一)统筹各镇旅游资源,创建“互联网+乡旅”平台
由市文体局牵头进行乡旅资源整合,搭建方便快捷的旅游景点查询电子平台,创建“东莞乡旅大地图”,通过小程序、H5等便捷式移动应用,引入人工智能为游客匹配食-玩-住一站式的乡村旅游精品线路。
(二)依托各类媒介优势,搭建行之有效宣传体系
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等传统媒体与微博、公众号、短视频等新媒体建立东莞市乡村旅游的公众号或注册官方账号,定期发布市内旅游景点的最新资讯,或以线上直播的方式,进行线上导游,共同塑造东莞市乡村旅游品牌多元化形象。
四、完善基础设施建设,营造乡村美丽氛围
(一)各级部门协调合作,共建美丽乡村
市文体局联合市农业农村局、市交通局,规划直达乡村旅游景点的公交路线或地铁路线,开辟旅游专线。乡镇政府协调指导乡村基础设施建设,规范旅游景点标识标牌,拓宽并修整乡村道路,配备充足的垃圾桶、厕所、停车场等基础设施。
(二)鼓励私企、民企增强与政府合作
为吸引私民企等社会资本参与乡村旅游地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实行“企业赞助冠名”办法,对厕所、垃圾桶等公共醒目位置的广告位进行出租转让,广告收入作为管理者的收益和公共设施维护的投入。
提案者: 农工党市委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