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了解,我市居民生活用水主要由东莞市水务集团供水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供水公司”)提供。目前,供水公司的日供水能力约为600万立方米,供水管网长度近2万千米。我市自来水水源以东江为主,本地水库为辅。按照《广东省东江流域水资源分配方案》,东莞在东江的年分配水量为20.95亿立方米,特别枯水年为19.44亿立方米。2021年我市用水总量为21.06亿立方米,其中约19亿立方米水量直接或利用东深供水工程间接取自东江,占用水总量90%以上。近年来,根据《东莞市城镇供水专项规划(2015-2030)》、品质东莞建设和“千吨万人”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等工作要求,供水公司做了大量工作,包括关停整合一批规模小、设施老化、水质水压不达标的镇村水厂、优化自来水厂布局等,提升了我市供水资源配置利用及供水安全保障能力,但仍然存在优质水源紧缺、应急能力不足等问题亟待解决,特别是2021年底咸潮来袭,引发社会各界对我市供水安全的强烈关注。主要问题有:
1.水质性缺水,水源单一,应对东江突发水污染事故的措施和能力有限。据统计,以东莞822万常住人口计,2020年我市人均占有本地水资源量仅为253立方米,远低于广东省的人均占有水资源量1755立方米和国际公认的年人均500立方米的严重缺水线。据了解,由于水源质量堪忧及水资源应急储备不足,如果东江突发水污染事故,储备水资源仅能维持我市居民用水3小时。
2.咸潮来袭,严重影响我市供水安全。东莞地处东江下游,随着上游各地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排入东江的生产及生活废水不断增加,东江水质从上游往下游逐渐变差,加上东江东莞段因过度采砂导致河道下切,污染物不能迅速下泄,且容易形成海水倒灌现象,严重影响东江水质,造成我市相关水厂水源紧缺。2021年10月至2022年3月,东江流域遭遇了自1963年以来最严重的旱情,东江上游来水量显著减少,海水涨潮时倒灌入河,导致河水中氯化物浓度升高,自来水有明显的咸味。此次咸潮主要影响到我市第二水厂、第三水厂、东城水厂、万江水厂及高埗水厂的正常取制水,以上水厂供水规模合共205万立方米/日,供水服务人口约425万人。
3.供水设施、管网老化,民众对自来水水质的信心严重不足。由于设施、管网老化等原因,“黄水”“锈水”时常出现,致使民众对自来水水质的信心严重不足。曾有报道称,我市仅有三成居民喝自来水,一些居民长期购买桶装水作为食用水。事实上,我市很多机关、学校、住宅小区、企事业等单位都安装了直饮水或直接购买桶装水作为饮用水。
办 法:
1.针对优质水源不足问题,建议:一是加快推进珠三角水资源配置东莞分干线工程建设,接收消纳给予东莞的西江来水,打破东莞只有东江的单一水源局面;二是强化水源地保护,加快“河库联网”工程建设,加大力度治理水库水质,建设优质的备用水源体系;三是加大宣传力度,提升公众节水意识。水是生命之源,需要大家共同守护,要形成人人爱护水资源、珍惜水资源的良好氛围。
2.针对咸潮等污染问题,建议:一是加大财政投入,上移部分水厂的取水口位置,减轻咸潮的影响;二是加大不受咸潮影响的水厂的供水能力,补充供水缺口;三是加大自来水厂的应急能力建设,新建、扩建一批应急蓄水池,减轻咸潮等污染的影响;四是加大监测力度,随时掌控咸潮及其它污染状况,为精准应对咸潮等污染提供科学依据。
3.针对管网老化及民众对自来水水质的信心严重不足问题,建议统筹规划,加大投入,对不合格的设备、管网进行更新改造,确保我市供水安全。
提案者: 孔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