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市科技创新“十四五”规划》提出要“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科创制造强市”,并指出“到2025年东莞公民具备科学素质比例达到17%”(2020年为13.5%)。东莞的这一战略已得到广东省委、省政府发文《关于支持东莞新时代加快高质量发展打造科创制造强市的意见》支持。
习近平指出:“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没有全民科学素质普遍提高,就难以建立起宏大的高素质创新大军,难以实现科技成果快速转化。”当前,东莞聚焦“科技创新+先进制造”,通过进一步加强科普教育,全面提高我市公民的科学素质,夯实科技创新的基础,营造最优科创生态,势必对我市的高质量发展起到重要推动作用。调研发现,近些年来,我市科普教育工作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1.科普教育投入不足
东莞作为制造业名城,在前沿科技、新兴产业、智能制造、先进机器人等领域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但科普场馆数量和科普教育资源单薄。作为我市校外科普教育主阵地的市科技馆,自建馆以来就是国内外知名的制造业专题科技馆,但经过17年运转,许多展品展项已严重老化,影响了科普教育效果的发挥,急需大面积更新。
2.前沿科技和新兴产业科技公众认知度不高
东莞市的中国散裂中子源、南方先进光源、松山湖材料实验室以及东莞的新兴产业等,代表着前沿科技发展水平,又极具东莞特色,其中散裂中子源和松山湖材料实验室虽有开展科普展览、讲座、论坛、开放日等科普教育活动,但接待量非常有限。调研中发现,很多市民表示闻所未闻,身边优质的科普教育资源没有走进“寻常百姓家”。
3.科普路径亟待拓展
调研期间发现很多科技创新主体的科普路径比较单一。疫情期间大部分科普单位无法正常开放。期间,市科技馆、科学馆等场馆定期推出科普文章或者通过线上直播等方式供市民学习,但走访的大部分科普单位却难以通过其他路径继续开展科普活动。坐等市民上门参观学习的方式不能满足新时代科普工作的需求。
办 法:
1.构建多维度、多元化的科普教育投入机制
建议政府进一步加大科普教育的投入力度,做好科普教育经费保障工作。政府在投入兴建和持续更新科普设施的同时,通过制定并实施税收优惠、税收减免等措施,鼓励社会资本、特别是前沿科技企事业单位和新兴产业企业参与科普教育,拓展科普资源来源渠道;还可通过制定优惠的税收与扶持政策,鼓励和扶持我市社会培训机构和民营企业进入科普教育领域,实现科普载体多维度、投资模式多元化。这样既解决资金投入不足,又可以将前沿科技、新兴产业企业、教育行业和社会闲置资源充分利用。
2.打造具有鲜明东莞特色的前沿科技教育基地
建议有关部门在整合、提升现有科技教育资源的基础上,充分抓住我市拥有的雄厚的前沿科技产业基础及独特的新兴产业资源,打造以市科技馆为龙头、各科研单位和新兴产业主体共同参与的具有鲜明东莞特色的前沿科技教育基地。这不但有利于我市民众从理论和应用都充分了解东莞前沿科学技术,更有利于塑造东莞科研单位和新兴科技产业在市民中的核心形象,最终培育出一批科技创新型人才。
3.拓宽科技创新主体的科普路径
科学普及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各科技创新主体要充分考虑科技成果的科学普及方式。如:散裂中子源大科学装置,市民几乎没有机会下到地下去参观学习,这就需要通过其他形式来开展科普工作。在市科技馆创新开设的“散裂中子源”模型专区和正在合作研发的东莞本地机器人展示专区就能起到很好的科普作用。推而广之,建议其他科技创新主体单位也要在科技成果展示方面努力创新,通过实物模型、图文解说、音视频等形式来呈现,共同推进我市科普工作创新发展,造福于民。
提案者: 民盟市委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