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松山湖科学城是东莞参与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和代表国家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的重要战略平台。孵化器成为区域创新发展重要载体,加快松山湖科学城科技企业孵化平台建设,对培育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企业家,壮大高新技术产业集群,构建富有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一、发展现状

  据统计,2021年以来,东莞孵化器孵化基金规模达22亿元,获得投融资企业达1130家,在孵企业获得风投43亿元;全市 32 家新型研发机构引进孵化与创办企业 700 余家,营业总收入 75.3亿元。松山湖大创城引进企业 82 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60 家)。声学创新创业综合体、市集成电路创新中心等载体引进项目 22个,建成科技企业孵化器 119 家,在孵数超3700 家。66 个省市重点领域研发项目获立项资助4.9亿元,其中 30项涉及市重大项目或增资扩产项目。与中科院联合开展 STS 项目,第一批 13 个项目企业投入约 1.8 亿元。吸引深广、北京人才团队来莞创业并成果转化。已吸引 17 家创业企业入库,累计引进 91 个省创新科研团队来莞。

  二、存在问题

  一是孵化功能和机制不健全。目前尚未建立高效的孵化生态体系,创新链产业链对接融合不足,多数是孵化器的集聚发展,未形成孵化、众创、科研机构等串联发展态势。

  二是专业化服务能力不足。孵化器普遍存在团队经营能力不足和经验缺乏的现象,不能对企业提供管理咨询、资源对接、专业培训等专业能力支撑,更难以解决专精特新企业发展过程中的难题。

  三是部分投资主体单一。部分孵化器由管委会、高校等投资,政府色彩浓厚。受限于准政府的性质,管理人员无企业管理经验,服务缺乏水准。

  四是资本服务渠道不畅。各孵化器未能有效对接社会资本,在缺乏基金、资本等支持下,初创融资难问题凸显。对优势企业的挖掘和宣传相对较少,缺乏服务资本的路演或者创新大赛,难以引资关注。

 

   法:

  一、建立松山湖大孵化品牌。围绕东莞制造业的创新需求,建立产业特色大孵化器品牌,明确孵化机构高质量发展的目标和任务,包括提升孵化效率、充分整合资源、培育良好生态、由注重量的增长向注重质的提升转变,并带动全市孵化机构向品牌化、专业化、一体化发展。开展孵化器品牌输出,建立和探索复制“飞地”孵化模式,深入到国内其他优势地区,推动项目孵化、企业培育、人才引育、设施共享等方面协同、共享发展。

  二、推动市场化运行模式。推进孵化体制机制改革,用企业运营机制,以平台带动孵化,以孵化带动产业链发展,以产业链丰富创新创业生态。探索多渠道、多层次的合作模式,支持多元化社会资本创建能力型孵化器;探索孵化机构经营模式创新,建立产权明晰、责权分明、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管理制度。优化收入来源,创新增值业务,逐步拓宽收益等多元化盈利模式。

  三、提升创新服务能力。完善科技孵化公共平台和服务体系,提升专业化服务能力,提供更多技术转移、成果转化、投融资、人才培训等专项服务。对接产业化服务平台,通过共建或引进等方式,设立研发、设计、测试、中试、装备制造等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加强对管理人员和创业团队培训,提升从业人员专业能力,为广大创业者提供支持。

  四、汇聚高水平创新资源。争取与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有效对接,培育一批粤港澳及国际化孵化载体。主动承担大湾区中试验证功能,联合港澳共建科技成果孵化基地,推动光明和南沙科学城的科技成果在松山湖中试验证及落地转化。建立多元化产业孵化基金,形成“产业基金+孵化器”培育模式,提升科技初创项目成功率。建立多元化投融资平台,推进孵化基地与金融部门、投融资机构的合作沟通,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进程。

提案者: 民建市委会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