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东莞科学城的建立,吸引了材料实验室、散裂中子源、北大光电研究院等一大批科研机构入驻,大批高学历的科研工作者的加入,产生了诸如碳化硅衬底、单晶铜、非晶合金块材、非晶合金带材、可压铸阳极氧化铝合金、高强铝合金、高导热铝合金、透明陶瓷、多孔陶瓷等极具市场化运用前景的新材料、新科技成果。这些成果市场化运作虽取得了一定成果,但远未达到预期。
目前大部分成果市场化运作走的是孵化路线,由科学家牵头成立市场化运作公司。这种模式存在三个比较严重的弊端,使本来非常优秀的科技成果,无法穿越“死亡之谷”,腹死胎中!一、资金问题。大部分科学家一直呆在实验室里,与资本对接联络比较少,资金筹措能力薄弱;而且资金合理布局和规划能力较为欠缺,大部分科学家花政府钱比较多,开始有钱的时候,资金鼓励较为宽泛,没有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导致后期资金链断裂。二、工艺问题。搞项目、写论文,在100个中能挑选1个合格品都可以写一篇很好的论文,做完项目就可以结题。但是产品要上市,成品率是一个至关重要的盈利指标,科研团队大部分是科研工作者,对制造的工艺并不熟悉,团队中亦极度缺乏工艺工程师。以阳极氧化铝合金为例,材料配方研制出来后,只能大概看出材料的流动性、表面硬度、强度优势明显,阳极氧化后色泽鲜艳、金属质感好,具备良好的市场化前景。但要实现工业化量产以及成本上的优势,该需要模具、压铸、表面处理、阳极氧化等工艺进行深度配合。科学家在材料配方研制上优势明显,但工艺了解普遍不深,人才结构以高学历知识分子为主,缺乏经过十余年修炼低学历的工艺工程师。无法完全展现材料的优越性。三、市场问题。科研团队对市场敏感度,销售渠道的累积都较为匮乏,即使产出好的产品,无法快速占领市场。科学家研究出来的新苗无法快速、有效、健康成长。
上述问题不仅仅是我市科技成果落地面临的问题,也是全国“产学研”机制共同的堵点和痛点。同时,随着中国制造业由“数量”时代向“质量”时代换轨,我市不少大企业拥有大量资金、一大批优秀工艺工程师、良好的销售渠道,但产品却跟不上时代的进步需求。因此,加强科技成果“嫁接”,把我市乃至全国科学家开发的新苗“嫁接”到东莞制造业这颗成年大树,既能弥补我市科研能力的不足,也能通过弥补科研团队在资金、工艺、市场销售上的短板,打造我市在全国“产学研”链条上的独特地位(即“项目落地服务”),促进东莞市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
办 法:
1、确立我市在“产学研”机制中“项目落地”环节的定位,出台扶持政策并在全国(尤其是在市场化相对落后的传统科技强市西安、武汉等地)大力宣传,形成错位竞争。
2、设立“项目落地”服务办公室,负责与各高校、科研机构联系,定期拜访、宣传我市“项目落地”产业政策和服务,为产业化实验室或者中介服务机构解决困难。
3、在松山湖科学城或者材料实验室园区划出部分楼宇,或者建立专门的园区,补贴和大力扶持具有技术和产业背景的产业化实验室或者中介服务机构入驻,专业服务并深度参与科技成果落地或者为科技成果落地实施“嫁接”服务,打造一张“项目落地”产业链的东莞名片。
4、以东莞市支柱产业为行业划分,一个季度举行一次全国新鲜科研成果与与产业化实验室、中介服务机构以及规模以上企业见面会,增加“嫁接”机会。
5、对我市创新创业大赛进行改革,把裁判权交给市场, 不再设置专家评委,而是以市场为导向,根据融资情况及大企业注资情况进行评分评奖。
6、对实现“嫁接”的项目,在科研团队个人所得、场地、融资等方面予以支持和引导。
7、鼓励国有基金积极参与跟投成功“嫁接”的项目。
提案者: 九三学社市委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