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中国散裂中子源(一期23亿,二期30亿)、松山湖材料实验室(50亿)等一系列国家或省级大科学装置建设项目(以下统称“大科学装置”)的依次落地,我市出现了一波科技创新和产业变革的浪潮。伴随这些大科学装置建设过程,产生了一系列服务于大科学装置建设的高技术加工、真空制造、特殊材料制造等科技企业(以下统称“这类科技企业”)。这类科技企业具备很强的创新能力以及新技术的产业化需求,是我市“科技创新+先进制造”和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所迫切需要的牵引力量。技术先进性上,这类科技企业所从事的研究往往站在国内甚至是世界的前沿,开拓未知的领域并引领相关行业领域研究方向;产业创新上,在短期内,这类科技企业所进行的技术革新可能并不能带来巨大的经济利益,但往往会在未来某个重要行业的兴起起到关键作用;人才培养上,这类科技企业不是从事单纯的重复性劳动,其研究本质是在科技创新、先进制造领域发力,在可技术瓶颈或可能被国外“卡脖子”等关键领域进行突破。

  因此,维护和培养好这类科技企业,既是推动我市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突破口,也是对国内高端配套市场的完善和突破国外封锁及解决卡脖子问题的关键;但是,这类科技企业在成长的初期所面临的压力往往要高于普通生产型企业,原因在于:1.其初始产品应用领域、服务用户群较小:这类科技企业往往针对特定使用环境进行产品研发,使用群体和领域有限。在产品工业化或民用化前,传统制造的“以量取胜”的模式不适用,使得这类科技企业有非常强的科技产业化意愿和需求。2.其产品研发成本高,科技附加值高、风险大:其产品往往是根据需求专门研发,需要投入比其他企业更多的人力物力进行相关研发。3.其人才“引”“留”政策性倾斜需求较大:这类科技企业所需求的专业技术人才是企业创新的源动力,但是这类专攻技术难点的人才在学历和职称上往往没有明显优势,而目前我市的人才政策又不能完全覆盖这类科技企业,其结果是造成企业用人时招聘难,已经培养的人才留人难。

  就目前而言,东莞本地企业对我市已建成落地的大科学装置提出的需求不积极也不旺盛。如何利用好国家投巨资建成的大科学装置造福东莞本地企业,推动我市产业升级、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已成为一个迫在眉睫的问题。 

   法:

  1.成立联合基金,提供资金支持。大科学装置承担重大科技攻关,科技企业从事服务于大科技装置建设的高技术加工、真空制造、特殊材料等研发制造。由大科学装置和政府成立联合基金,资助科技企业与大科学装置联手创新,一方面科技企业研究成果可以服务于大科学装置建设和升级,另一方面减少科技企业风险,让更多科技企业有机会参与到与科学装置相关的建设和升级,形成大科学装置不断更新迭代,从而实现重大科技攻关突破与配套科技企业良性共同发展。

  2.完善人才政策,“引”“留”技术人才。出台政策和适度补贴措施,鼓励机关事业单位的科研人员主动参与到科技企业项目攻关中;完善“特色人才”等人才制度机制,考虑通过“大科学装置认定贡献”等方式建立适应对科技企业人才的评估方式、方法,对科技企业内从事技术创新型人才进行适当奖励。做到既能吸引技术人员的同时,又能长久的留住这些人才。

  3.强化服务支撑,助力“产品”推介。引导和运用媒体以相对优惠的方式,对科技企业提供服务于大科学装置的产品和技术进行宣传推广,链式带动我市与大科学装置相关的其他企业获得和使用相应科研技术和成果,为我市先进制造和科技创注入大科学装置本土落地而带来的活力。

  4.灵活税收奖励,支持科技创新。对东莞本地从事服务于大科学装置的这类科技企业采取灵活的税收政策,鼓励更多本地企业投身于这类科研及科技创新。

提案者: 九三学社市委会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