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川委员:
您提出的《以服务现代产业高质量发展为导向,加快构建我市现代产业人才培养体系的建议》(第20230288号)提案收悉,经综合市人社局、东莞理工学院和东莞职业技术学院意见,现答复如下:
一、基本情况
目前,我市有普通高校8所,全日制在校生15.29万人;中职学校(含技工类学校)27所,在校生8.6万人。2022年升学就业率达95.83%。近年来,东莞紧紧围绕制造业优势和产教融合发展基础,通过建立健全工作机制、搭建融通平台、给予政策资金支持等多方举措,切实推动我市人才培养工作。
二、主要措施及成效
(一)积极加大在莞高校人才培养力度。一是推进东莞理工学院建设高水平理工科大学示范校。二是加快大湾区大学和香港城市大学(东莞)筹建,推动两所大学纳入省“十四五”高校设置规划。三是支持在莞高校顺应粤港澳大湾区新产业、新业态的发展需要,将“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新要求”融入人才培养体系,加强新工科专业建设。
(二)大力推进产业学院建设。大力整合资源,积极探索企业深度参与和共同治理,推进高校、职业院校和合作企业在人才培养、技术创新、就业创业、社会服务、文化传承等方面深度融合的产业学院建设,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的有机衔接。如东莞理工学院创建了集人才培养、科技研发、社会服务于一体的9个现代产业学院,其中粤港机器人学院和西门子智能制造学院顺利入选了教育部首批现代产业学院,成为全国唯一有两个学院入选的高校。
(三)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以培养高素质人才为根本,推动高校、职业院校加强与行业企业在人才培养领域的合作,优化校企合作机制,引导企业积极参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形成了企业深度参与、校企双元育人的人才培养模式。如市电子科技学校、市轻工业学校开展中高企三方协同育人,联合高职院校、企业(行业)共同构建“中高一体、工学结合、多元发展”人才培养体系,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开发课程、共同组织教学活动、共同开展考核评价,企业全程参与学生的五年培养。
(四)创新组建产教联盟。以专业为纽带,由职业院校牵头,联合科研院所、行业协会和大型企业共同组建职业教育集团。至目前,全市职业院校牵头成立了16个职业教育集团(联盟),其中东莞市模具(国际)职业教育集团入选全国示范职教集团项目。在莞高校结合东莞市产业发展需求,与科研院所、行业、企业等联合建设协同创新中心,努力打破科技、人才、产业等部门界限,有效提升创新能力。
(五)建立人才评价体系。市人社部门积极推进职业技能等级认定工作,充分发挥政府、行业协会、用人单位等多元主体作用,建立以职业能力为导向、以工作业绩为重点、注重职业道德和知识水平的技能人才评价机制,率先在全省建立职业技能等级认定“定级+晋级”评价机制,制定并印发了《东莞市企业职业技能等级认定工作指引》等三个指引,实现“谁用人、谁评价”,为全省提供了职业技能等级认定“东莞方案”。政策实施以来,指导了468家企事业单位完成职业技能等级认定备案、定级等系列工作,全市新增16.6万人次产业工人获得技能等级证书,其中新增高级工4.6万人次,新增技能人才居全省前列,为我市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技能人才保障。
三、下来工作举措
您在提案中对“加快构建我市现代产业人才培养体系”提出了四个建议,对构建我市产业人才培养体系有着积极的参考意义。下来我们将进一步做好以下四项工作,助推产业人才培养。
(一)进一步加大本地高校发展扶持力度。支持东莞理工学院加快推进高水平理工科大学示范校建设;加强与教育部、省教育厅的联系,密切跟进大湾区大学和香港城市大学(东莞)纳入省高校设置“十四五”规划进展,加快大湾区大学和香港城市大学(东莞)的开办;支持东莞职业技术学院对标本科层次职业学校设置标准,在“3+2”和“4+0”协同培养本科人才的基础上,推进学校本科专业试点建设。
(二)构建产教集聚融合新格局。建立“政府+企业+专家+学校”通力合作机制,以产业园区为载体,探索建设集人才培养、创新创业、技术研发服务、技术技能培训等功能于一体的市域产教联合体,成立实体化运作理事会,按照“政府搭台、企业命题、学校答题”机制运行。建立政府主导的产教融合信息平台,动态发布我市各产业园区人才、技术服务、项目合作需求和职业院校人才供给、培训项目和科研成果等。推动成立东莞市产教融合促进会和东莞市域产教联合体。
(三)试点工程硕博贯通培养。进一步强化工程硕博士培养改革试点项目,完善产业需求为导向的工程类硕士培养模式,制定灵活多元的本研贯通接力培养方案,启动工程硕士教育综合改革试点工作,探索产教深度融合的卓越工程技术领军人才培养范式研究。加强课程、创新实践等培养环节的融合衔接;分段实施专业实践,将实践和理论学习交叉滚动融合,实现工程实践能力的贯通培养和提升。
(四)探索高技能人才贯通培养模式。探索园区-学校-企业协同培养高技能人才新模式;支持中职学校在开展“三二分段”中高职贯通培养的专业引入大型企业、知名企业参与人才培养;支持中职学校联合高职院校、知名企业组建产业学院,联合开展五年一体的贯通培养;加强与省教育厅沟通对接,争取省支持我市高水平中职学校联合应用型本科高校开展“3+4”招生培养改革试点。
专此答复,诚挚感谢您对市教育局工作的关心和支持。
东莞市教育局
2023年9月14日
《以服务现代产业高质量发展为导向,加快构建我市现代产业人才培养体系的建议》(第20230288号)收悉。经研究,现结合我校职能,对该提案提出会办意见如下:
学校近年来特别强调产业人才培养体系的建构,主要开展了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强化需求导向,着力解决产业创新发展关键问题
全面分析调研,摸排区域产业转型升级实际需求,通过深入研讨,学校凝聚各方共识,确立了“支撑引领制造业创新发展”的历史使命和“以卓越的创新教育与实践造福社会”的价值追求,凝练出“守正出新、登高致远”的发展战略思想和“知行合一、立德树人”的人才培养理念,广大师生进一步坚定了改革创新、开放合作、办出特色、争创一流的信心决心。在办学改革过程中,坚持以区域产业创新发展需求为导向,在人才培养目标、学科专业设置、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的改革中,始终遵循现代产业发展需求逻辑,全面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创新。
二、强化整体推进,着力加快新型高水平理工科大学建设
学校强化整体推进,以建设高水平理工科大学为契机,先后组织编制了《高水平理工科大学建设规划(2015—2020年)》等文本,围绕广东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发展关键任务,主攻智能制造技术与工程方向,打造智能制造领域新型优势特色学科专业群等途径,带动工科为主的学科专业水平、创新服务能力、人才培养质量整体提升,形成广东制造业创新发展的智力支持体系、人才培养体系、科技服务体系。为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能力,谋求新的改革优势,学校于2019年又颁布实施了《东莞理工学院争创一流本科教育2025行动计划》。
三、强化重点突破,着力提升现代产业学院水平
学校自2012年起,将现代产业学院建设作为高等工程教育改革的突破口,目前,已经建成华为信息与网络技术学院、西门子智能制造学院等10个现代产业学院,实施企业资源三导入、专业建设五共同、实践教学四层次、学生发展三方向的“三五四三”产教协同育人模式,目前有2个教育部产业学院,5个省级示范性产业学院,初步构建起的协同育人模式,推动了学校产业人才培养建设由点及面,全面提高。
四、强化产教联合,着力培养急需紧缺人才
学校于2022年7月颁布《新时代卓越工程师产教联合培养行动实施方案》,围绕集成电路、高端数控机床、工业软件、网络安全、新一代通信技术、智能制造、新材料、智慧能源、安全应急与环保等9大重点领域和数字经济、知识产权、网络与新媒体、法学、新师范、社会工作等6大学校特色领域在毕业生中实施“奋楫计划”,共开设27个奋楫计划班,受益学生1300多名,进一步强化了产教联合培养。
五、强化师资基础,着力建设“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
学校坚持人才强校战略,在结构和能力两个维度上采取有力措施,坚持“内稳外引”和“引育结合”,围绕高水平理工科大学建设奋斗目标,学校确立了人才强校战略核心地位,实施“登高”“领航”“致远”计划,全面提升教师教书育人能力;健全教师赴企事业单位研习培训、挂职锻炼制度;健全学校教师与行业专家“互聘”机制,促进双向交流,提高教师工程实践能力。通过以上举措,进一步优化了师资队伍结构,提升了师资队伍的整体质量,初步构建起了由师德师风长效机制、全过程培养培训体系、教师教学能力提升计划、人性化服务保障建设等构成的“四位一体”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发展生态体系。
六、强化评估考核,着力实施教育教学质量评价改革
学校立足工程教育发展前沿,制订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标准,构建了全方位、立体化、覆盖本科教学主要环节的本科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有力推进了本科教学质量监控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2018年6月29日首创性地组织开展了二级学院院长教学工作述职会议,至今已连续5届,明确二级学院院长教学工作责任,激励院长们在抓学校本科教育教学工作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夯实了校、院、系三级教学管理体制机制。学校编制和实施二级教学机构教学质量指数(ETQI)和课程教学质量指数(CQI),构建了以二级学院教学质量指数(ETQI)和教师课程教学质量系数(CQI)“两数”为核心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坚持过程与结果相统一、定量与定性相结合,有力促进了学校教学质量的提升和推进了产业人才培养体系建设的有序开展。
七、强化机制保障,着力落实政产学研用合作
学校坚持开放合作、改革创新,初步构建了具有“莞工特色”的政产学研用多主体参与的协同机制,有力保障了产业人才培养体系建设的顺利开展。在资源投入上,利用“三级办学、两级管理”办学体制的灵活性优势,在办学资金投入上,积极和政府、龙头企业、科研院所、行业等密切合作,充分开发和利用区域优质教育资源。在人才培养协同机制上,创建了由政府、企业、行业等多元主体参与的专业建设委员会、教学指导委员会,加强学校与其他主体合作,推进产学深度融合创新。在科技创新协同机制上,充分利用区域优质创新资源集聚优势,依托学校优势学科专业,创建了以东莞理工学院散裂中子源多物理谱仪、生态环境工程技术研发中心、激光先进智能制造工程技术中心等为代表的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大力推进科技协同创新。
今后,我们将与众多高等学校、职业学院、优秀企业广泛合作,共同在智能制造、智慧农业、智慧城市、智慧交通、智慧安防等诸多领域展开深度合作与项目研究。
以上答复,供参考。
东莞理工学院
2023年6月9日
市教育局:
市政协十四届二次会议上提出的《以服务现代产业高质量发展为导向,加快构建我是现代产业人才培养体系的建议》收悉,针对“建立政产学研用人才培养协同育人机制”和“分类建立现代产业人才培养评价体系”方面的建议,结合我局业务职能,现答复如下:
一、推动全市技工院校开展校企合作
目前,我市现有技工院校8所,包括1所公办技师学院、6所市属民办技工学校以及1所省属民办技工学校,在校生接近2.7万人,年均毕业生达8000多人。为提升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的适配度,强化技能人才供需对接,我局鼓励技工院校积极探索校企合作新模式,通过校企共建实训教学基地、校企双制冠名培养、企业新型学徒制培养、工学交替等模式,充分发挥学校、企业各自的资源优势,共同培养技术技能人才,实现毕业生与企业岗位的无缝对接。目前,与我市技工院校建立紧密合作关系的企业达 600多家。
二、完善技能人才评价体系
为进一步完善技能人才评价体系,我局积极推进职业技能等级认定工作,充分发挥政府、行业协会、用人单位等多元主体作用,建立以职业能力为导向、以工作业绩为重点、注重职业道德和知识水平的技能人才评价机制,率先在全省建立职业技能等级认定“定级+晋级”评价机制,制定并印发了《东莞市企业职业技能等级认定工作指引》等三个指引,实现“谁用人、谁评价”,为全省提供了职业技能等级认定“东莞方案”。政策实施以来,指导了468家企事业单位完成职业技能等级认定备案、定级等系列工作,全市新增16.6万人次产业工人获得技能等级证书,其中新增高级工4.6万人次,新增技能人才居全省前列,为我市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技能人才保障。
专此答复。
东莞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2023年5月29日
《以服务现代产业高质量发展为导向,加快构建我市现代产业人才培养体系的建议》已收悉。我校高度重视,组织相关部门进行了调查研究,现将会办意见反馈材料答复如下:
一、我校推进职业教育本科办学层次工作情况
1.立足东莞职业教育与产业发展需求,制定“建成本科层次职业技术学校”的办学目标,获省教育厅及市委市政府支持。
学校“十四五”发展规划制定了“开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专业试点,争取建设本科层次职业技术大学”的目标,高标准确定“十四五”建设发展主要指标,并向省教育厅提交《东莞职业技术学院发展职教本科的调研报告》《将东莞职业技术学院设置为本科层次职业学校纳入<广东省高等学校设置“十四五”规划>的申请》等文件。
《广东省教育发展“十四五”规划》提出:“稳步发展本科层次职业学校,积极推动国家‘双高计划’高职院校办成本科层次职业学校”。《东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明确“支持东莞职业技术学院通过本科层次职业教育试点,争取建设本科层次职业技术大学”。
2.对标高等职业学校、本科层次学校办学条件要求,开展办学条件达标工作。根据学校现有办学条件情况,对照高等职业学校办学条件标准,学校生均教学与行政用房面积、生均仪器设备值、生均纸质图书和具有研究生学位教师占比4个指标满足办学条件要求。生均校园占地面积和生师比2个指标未能达到办学条件要求,目前已采取措施正在优化,确保今年底达标。
二、我校推进职业教育本科办学层次计划
1.对标本科层次职业学校设置标准,继续推进办学条件达标工作。到2023年底,学校各项指标全部达到高等职业学校的办学条件标准。2024年、2025年持续改善办学条件,各项指标达到本科层次学校办学标准。
2.在本科试点的基础上,争取建成职教本科大学。持续关注教育部、省教育厅的相关政策,积极开展职教本科的申报工作,争取政策指导与支持,积极推动构建更高层次、更高水平的职业教育体系,更好服务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办理单位: 东莞理工学院,教育局,市人社局,东莞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