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现代产业是我市新一轮经济增长的重要载体。目前,我市现代产业人才培养体系尚不健全,现有人才储备远远不能满足我市现代产业高质量发展需要。主要表现在:
一是产业人才培养层次偏低。我市产业人才的培养主体主要在中职、高职层级,其中很大一部分比例又是传统产业的产业工人培养。我市现代产业所需要的高层次人才远远满足不了现代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需要。
二是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脱节。受体制机制等多种因素影响,人才培养供给侧和产业需求侧在结构、质量、水平上还不能完全适应,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两张皮”问题仍然存在。
三是现代产业人才培养产教融合动力不足。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冷淡的原因是短期难以盈利、项目无主导权、参与缺乏渠道。作为产教融合的主体行业与企业的参与度不够,缺乏“产”的融入,大部分的产教融合仅停留在“在校培养、在企实习”的简单层面。
四是培育现代产业人才的体制机制有待完善。现代产业人才培养涉及学校、企业、行业协会、政府等多元主体。虽然已出台相关文件,但这些文件的具体性、明确性和全面性不够,没有明确各利益主体间的“权、责、利”,缺乏基于契约约束的利益均衡保障机制,实际层面缺乏可操作性。
办 法:
要以服务我市现代产业高质量发展为导向,建立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有效衔接,涵盖中职、高职、应用本科、专业硕士、专业博士的多层次、全方位的现代产业人才培养新体系。为此,提出以下建议:
一、健全职业教育体系,培养面向现代产业的技能型人才。高标准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健全中职—高职—本科—专业学位硕士等一体化人才培养体系。构建学段衔接、技能递进的中职学校与高职院校一体化人才培养试点工作。完善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双向互通机制,学生可以在普通高中和中职学校之间转学、升学。大力推进东莞职业技术学院可以升为职业教育本科办学层次。
二、创新应用型普通高校人才培养体系,培养面向现代产业的应用型人才。应用型普通高校在培养面向现代产业的应用型人才中要承担主力军作用,紧密对接国家主体功能区战略和区域产业布局,以组织模式创新牵引工程人才培养模式变革。大力支持东莞理工学院应用型本科和行业特色建设,加快服务现代产业发展的现代产业学院、未来技术学院和专业特色学院建设,紧密围绕产业需求,强化实践教学,加快培养多元化、创新型、复合型的各类应用型人才。
三、面向现代产业高质量发展,建立“政产学研用”人才培养协同育人机制
以服务现代产业高质量发展为导向的现代产业人才培养涉及到政府、学校、行业、企业等多方面主体,要加快建立“政产学研用”人才培养协同育人机制,建立一套能够有效推进政府、学校、行业协会、企业之间协作培养人才的多方参与、权责明确、分工合作机制。通过政府制定政策,为产学研用结合营造良好环境,形成校企优势互补、互惠互利、双赢发展的局面,办出专业特色,形成专业优势,可以保障全方位的校企合作有序开展与持久发展,形成对企业、行业、学校、产业相互促进的协同育人模式。
四、分类建立现代产业人才培养评价体系
科学评价各类学校面向现代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人才培养质量,是建立我国现代产业人才培养体系的关键环节。要建立政府、行业、企业、学校等多方共同参与的、多元化的人才培养多元质量评价体系。评价指标内涵要清晰,能全面反映被评价对象的情况,评价指标的选取要以促进学生能力发展和适应产业经济需求为导向,以培养符合社会及产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为目标。加强人才培养质量的监督检查,强化人才培养全过程质量监测,全面提升面向现代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人才培养质量和水平。
提案者: 刘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