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瞭望》新闻周刊援引国家新闻出版署的数据:近5年,全国中小学课本及教学用书、大中专教材、业余教育课本及教学用书的零售数量,平均每年约28亿册、金额超200亿元。这些教材若循环使用一年,可节约200多亿元。一位小学四年级学生一个学期需要使用以下科目教科书:品德(6.32元)、语文(13.50元)、数学(7.66元)、英语(9.70元)、音乐(9.10元)、美术(6.02元)、科学(10.24元)、综合实践(9.45元)、信息技术(12.05元)、书法(5.04元)、健康教育(10.80元)、劳动与技术(15元)、体育与健康(12元)、心理健康(13.80元),共计14个学科,140.68元。以横沥镇为例:2022年横沥镇中小学在校学生共28709人,以每名学生每年需购买280元教科书计算,教科书循环使用一年可节省8038520元。
“教科书循环使用”这一说法我们并不陌生,早在2007年12月,教育部、财政部下发了《关于全面实施农村义务教育教科书免费提供和做好部分教科书循环使用工作的意见》。《意见》指出,从2008年春季学期开始,建立部分国家课程教科书循环使用的制度。2008年至今已有15个年头,但“教科书循环使用”一直得不到普及,究其原因,可归类为以下5点:
1. 部分教科书内容更新较为频繁,导致同一课程教科书会有不同版本、不同内容的情况,增加了教师授课难度,影响了教学质量。
2. 若使用循环教科书,学生无法在课本上进行笔记和标注,各地普遍采用上课发书、下课收书的模式,其实影响了学生的课后复习和预习。
3. 大部分地区规定语文、数学、英语等重点学科教科书不纳入“循环使用”,大家此前一直认为音乐、美术、卫生与健康这些学科教学是“小三门”,原本这些学科便不受重视,现在又让教材循环,加剧了学科歧视。
4. 部分地区的教科书,上课发、下课收,下节课发给另一个班的同学使用,疫情以来,家长担心教科书的卫生问题。
5. 学校要提供专门的场地存放循环教科书,还要有人去发放、回收,增加了工作量。
办 法:
1.强化宣传引导。通过微信公众号、家长群、校班会等多渠道宣传“教科书循环使用”的优势,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勤俭节约的良好行为习惯。
2.强化保障措施。教育局制定“教科书循环使用”的指导意见,各镇、各校根据实际情况落实措施。
3.教科书内容不变的情况下,可以一直“循环使用”。
4.教科书每学期发放一次,期末以自愿为原则进行回收,班主任统计出能“循环使用”的教科书数量,学校制定奖励机制,给予回收数量多的班级和个人进行奖励。
5.在教科书首页加印《使用说明》和使用者签名表,学生可以根据学习需要,在教科书上进行必要的笔记和标注,在保证书本整洁的情况下还可以为下一任“使用者”留下学习心得和寄语。
6.民办中小学可以通过自行购买上一届学生的教科书以达到“教科书循环使用”的目标。
提案者: 叶秀群,陈丽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