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青少年由于心理问题造成的自残自伤现象层出不穷,不少存在严重心理问题的学生主动休学或被学校劝休在家,或不办理休学手续却经常请假在家,脱离了正常的学习生活和社交环境,既不利于个体心理康复,也给家庭造成巨大的压力,随着该群体逐渐增大,也成为教育领域的一个明显缺口,心理问题越来越受到社会关注。调研显示:
(一)因心理问题造成休学的学生人数众多
根据市教育局学籍系统显示,截止2022年10月底我市休学状态总学生人数2489人,其中小学阶段493人,初中阶段1457人,高中阶段539人。初中学生占比达58%。
据某镇街教办介绍,从2022年9月新学期开学至9月底,仅一个月的时间,该镇街初中生休学人数共17人,其中16人的因心理问题休学,可见心理问题是导致目前初中生休学的最主要原因。
(二)休学后学生“无人监管”
处于学龄段的未成年人,一旦脱离学校便失去其社会角色,缺乏监管:
1、离开学校或因心理问题不合群导致际关系紧张,所以老师、学校不愿管
2、行为上不触发法律法规,所以警察不能管;
3、不符合躯体疾病与精神疾病的诊断,所以医院不会管;
4、家庭有“故障”,或者父母忙于工作,所以家庭“没人管”。
(三)休学后学生“无处可去”
目前,我市尚无一家学校招收因心理问题从正常学校休学的学生,调研中了解到,这些学生要么独自休息在家,要么选择市外或省外的“青少年行为矫正基地”或“青少年管教中心”等训练机构。休息在家的孩子让家长苦恼不已,去外地矫正的孩子则进一步与家庭隔离,不利于调整孩子与家庭的关系。
(四)休学后家长“无计可施”
“生病的孩子,往往有个生病的家”,据2022中国精神卫生调查显示,63%的学生患者在家庭中感受到严苛、控制、忽视、缺乏关爱和冲突家暴。很多家长都只看到孩子的行为表现,却看不到背后的情绪和精神因素,把问题简单定性为不爱学习、青春期叛逆或者意志力薄弱。一旦孩子由于心理问题休学,家长束手无策,急于将孩子送去“矫正”,却忽视了家庭治疗对于孩子心理康复的重要性。
办 法:
(一)政府统筹,建立休学学生康复机制
政府统筹,建立休学学生康复机制,引导社会力量,探索成立休学学生康复中心,该中心收治休学在家需要康复的学生,所有收治学生学籍保留在原来学校。中心以学生心理康复和社会功能康复为主要目标,进行一段时间的学习,康复后返回原学校就读。
政府通过评估和考核,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建设,从政策引导、资金帮扶、场地租赁、人员参与等多方面给予支持。
(二)部门推动,加强全市休学学生管理
(1)学生休学后,各所在学校要加强跟踪管理,包括了解现状和定期回访等,市教育局相关部门要做好统计,并定期听取学校汇报,做好监督管理,了解休学学生情况。
(2)市教育部门定期通过线上等各种形式,组织休学学生家长会或家长课堂,有针对性地组织家长开展青少年心理问题主题学习,提升家长的教育及陪伴能力。
(三)行业助力,整合全市心理咨询师资源
市教育局牵头,联合东莞市心理咨询师协会和心理卫生协会,整合有资质且经验丰富的心理咨询师,经过考核筛选进入机构教学,一方面为学生提供专业有效的心理辅导和心理疗愈,另一方面能够充分调动行业资源,为社会心理咨询师提供工作资源和工作机会。
(四)多方联动,建立“学校—医院—心理康复中心 ”三方“转诊”机制
当学生在学校出现主动休学或被动劝学的情况时,学校首先要求家长去相关医院心理科取得诊断和休学证明,经诊断符合康复条件的,进入心理康复中心进行康复;经过一段时间的康复后,学生去医院复诊,获得复学证明后返回学校。
提案者: 程小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