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报告要求:“我们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科技自立自强、人才引领驱动,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教育质量是一个地方长远发展的核心竞争力之一,随着东莞城市品质升级,户籍人口、二孩以及随迁子女人数持续增加,学位尤其是公办学位成为城市公共服务中最明显的瓶颈之一,增加优质公办学位供给,成为民心所向。在城市品质升级加速的进程中,东莞着眼于城市未来长远发展,主动把握历史机遇,积极抢占发展先机,就要全力推进教育扩容提质。2020年3月市委、市政府高规格启动教育扩容提质千日攻坚行动,该行动就连续三年被纳入市政府十件民生实事和市政府的硬任务。按照千日攻坚行动计划,将推动新建改扩建227所公办中小学,增加学位33.99万个,其中义务教育阶段学校 196所,增加学位28.11万个,高中阶段学校31所,增加学位 5.88 万个,更好满足各类群体的入学需求,更有力地提升东莞这座城市对人才的聚集力。而办好教育的关键在教师。东莞教育扩容需要新招聘在编教师4万多名,这就必须与广州、深圳等周边城市抢优质高校毕业生生源和高端人才,因此必须进一步优化关于教师招聘和人才引进的政策和具体措施,在与周边城市人才竞争中赢得先机。
存在问题:
(一)过于集中,灵活不足。
我市现时教师招聘工作由市人力资源局和市教育局双方,进行全市统筹,每次公开招聘岗位体量太大,又经常同时涉及义务教育阶段、普通高中、中职学校,不能满足不同层次学校人才要求,难以兼顾学校用人标准,学校自主性不强,不够灵活,导致优秀人才流失。
(二)环节设置过多,耗时太长。
我市从发公告、招聘考核,公示考察、签订协议等一系列环节下来,需要4-5个月时间,导致优秀人才被周边城市抢走。
(三)招聘轮次太少。
东莞市全年一共才3到4轮次集体招聘,加上每个毕业生只能报名一个学校一个岗位,导致优秀毕业生扎堆报名 “八大校”、“城区学校”,内耗严重,也导致一些优秀人才流失。
办 法:
(一)科学分工、优化环节。
由市教育局主导全市教师招聘工作,负责招聘全部流程,重新优化教师招聘流程,适当减少不必要的环节;人力资源局仅负责控制编制总数、岗位总数,不参与招聘环节。这样就能简化流程,提高灵活性和工作效率。
(二)划分片区,分层分类组织多轮招聘。
建议将全市教师招聘权利下放至片区、镇街,分为若干个组团,将每一年全市教师招聘工作分成若干个小场次,每一场次由几个镇街,或者8-10个直属学校组团招聘。这样涉及学校少、岗位少,有利于每一个环节高效完成;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同一个岗位的报名人数,有利于各类学校选择到更好的人才。
(三)增加每年招聘场次,教师招聘要常态化。
每学年都应提前制定每个片区(或者组团)的招聘计划、招聘轮次、外出招聘的招聘地点和院校,制定每轮招聘周期和时间表。这样有利于同一个毕业生可以一年内参与多次应聘,加大命中率,能真正留住优秀毕业生;同时也有利于同一年,东莞市可以吸纳不同大学院校优秀毕业生。
(四)从东莞市临聘教师中选拔优秀人才。
通过用人单位试用和考察过的优秀临聘教师,可由市教育局开设临聘教师专场招聘会,统一招聘,简化流程,留住人才,也可以很好增强临聘教师工作稳定性,调动其工作积极性。
(五)进一步简化人才引进后续的调动程序。
特别是对于教师个人档案的完善补充方面,应该具体明确哪些材料是必备的,有些是可有可无的材料就没必要补充了。人才引进的是人才,不是档案。
提案者: 郑耀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