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大报告指出,“我们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科技自立自强。人才引领驱动,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唯有教育、科技、人才三者共同推动,才能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增创新优势,而将三者联系起来的一个重要纽带就是推动青少年的科普教育。近年来,伴随STEM(科学、技术、工程、数学)教育成为全球范围内驱动教育创新的最新趋势,传统的科普教育也日益走上转型升级与创新之路。2022年9月实施的《关于新时代进一步加强科学技术普及工作的意见》,树立了新时代大科普的新理念,构建了政府、社会、市场等协同推进的社会化科普教育的大格局。
东莞拥有丰富的科技资源,为打造科普教育、研学等基地奠定了坚实基础。2021年东莞成为国家创新型城市,在全国科创二十强中位列地级市第三。东莞还拥有中国散裂中子源、松山湖材料实验室等大科学装置,以及7387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等资源,这些都为科普教育提供丰富的资源。青少年是科普教育的重要对象,从小激发他们对科学知识的兴趣,培养他们的科学思维和科学态度,对于激活科技创新潜力、推动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顺利实施具有重要意义。
办 法:
一、建立青少年科普专家委员会
由科技局、科协、教育局共同牵头,成立一个由科研部门、科技公司、学校等专家参与的青少年科普专家委员会。该委员会将建立多学科团队,建立有效管理和长效激励机制,不断为东莞提供科普教育的智力支持,指导和开展科普教育工作。
二、吸纳社会力量开拓科普教育基地
加快研究制定《东莞市科普教育基地管理办法》,利用社会力量创办科普教育基地,培育专业化和市场化的科普机构,将科普、研学、文化和旅游有机融合,充分吸纳社会力量参与科普事业,积极探索更多社会参与的可能性,为科普工作注入强大活力。
三、强化科普教师队伍建设
建立规范化的科普教师培训体系,并设置有效激励机制,以支持青少年科普教育和人才队伍建设。首先提高教师科研能力,鼓励参与科学研究,并提供科研经费设备和科普教材。其次,建立教师职业发展机制,如职称评定和岗位晋升等。此外,设立教师激励机制,评价富有教育意义的教育成果,不限形式,可纳入受众数量和喜爱程度作为评价机制。
四、加强科普课程设置
科普课程应作为必修课程在课程设置中得到充分重视,不仅要传授科学知识,还要训练科学思维和方法。首先,增设关于科学知识教学的特色课程,激发学生兴趣,培养科学素养;其次,开展趣味科普实验,增强学习兴趣和科普体验;此外,引入多媒体教学手段,通过动画和短片等形式让学生直观了解科学知识。
五、推进科普教育宣传常态化
一是由科协打造科普教育特派员制度,聘请有关科研单位人员参与,将丰富的科技资源转化成市民群众喜闻乐见的科普活动,下沉学校开展科普讲座宣传和教育活动。二是精选科普基地,完善科普基地旅游地图,加强宣传推广。三是引导青少年成为科普活动的传播者。引导青少年参与组织和策划科普活动、学习组织和领导科普活动的技巧,并鼓励学生多利用流媒体和在线平台,与家人一起制作富有意义的科普作品、分享科普教育成果,提高表达能力和对科普知识的获得感。
六、鼓励开展多种形式的科普活动
举办各类形式的科普活动,如科普讲座、科普展览、科普竞赛等,打造科普教育活动品牌,促进全市科技教育活动的基层发展,激发孩子们崇尚科学、探索未知、追求创新的热情。首先,鼓励创建更多样化、紧贴时事热点、富有创意的科普活动,形式不限于实验、游戏、工作坊等。其次,鼓励采用新型多媒体工具,例如采用VR/AR/XR技术增强科普内容的沉浸式体验和可视性;采用短视频/直播等形式,增强科普活动的时效性和互动性。
提案者: 无党派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