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其中蕴含的天下为公、民为邦本、为政以德、革故鼎新、任人唯贤、天人合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等,是中国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中积累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的重要体现,同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主张具有高度契合性”。

  在东莞市政府工作报告中,也提到2022年奋斗目标之一是大力推动文体事业蓬勃发展。深入推进品质文化之都建设,在莞城、石龙等区域保护开发好特色鲜明的历史文化街区。建设一批非遗在校园传习基地,举办“江湖山海”系列非遗活动。“江湖山海”系列非遗活动指的是:“江”指水乡功能区,“湖”指松山湖,“山”指银瓶合作创新区,“海”指滨海湾新区,充分挖掘串联各大片区历史文化资源,推出一批非遗线路,举办龙舟月、腊味节、采香节等系列活动。因此,莞城、石龙应该以此为契机,打造文化名片。

   法:

  一、在中、小学普遍开设传统文化教育课

  弘扬传统文化关键在教育,教育重点在广大青少年,青少年受教育的课堂主要在各级学校。为使传统文化代代传承,实现中国文化的振兴和发展,建议在莞城、石龙镇中小学普遍开设传统文化教育课,将传统文化教育做为学生必修课程,列入教学大纲,纳入学校教育重要内容。通过教育,使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历史,学习莞城、石龙传统文化知识,领悟传统文化精华。

  二、重视莞城、石龙本土传统文化教材建设

  近年来,教育部将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列入“新世纪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有关大学和出版部门先后编写出版了《中国传统文化概论》《中国传统文化通论》《中国传统文化精神》《中国文化历程》等书籍,有的已作为大学传统文化教材进入大学课堂,为大学传统文化课教材建设打下了基础,创造了经验。希望在此基础上,集中有经验的专家学者加强对莞城、石龙现有研究的分析研究,尽快编写规范化的莞城、石龙教材。同时,要结合莞城、旧石龙文化特点编写好传统文化教材,并不断加工修改、提高教材质量,逐步将莞城、石龙传统文化课教学引向健康发展轨道,推广到全市。

  三、在莞城、石龙建立中国传统文化园

  借鉴全国各地青少年教育基地的建设经验,利用博物馆、展览馆、公园和现有各类教育基地等场所,为莞城、石龙青少年建立中国传统文化设施和活动,展示富有莞城、石龙特色和地域特色的传统文化园,使其成为学生的校外课堂和群众接受传统文化教育的公益性文化活动中心。

  四、营造莞城、石龙传统文化的社会舆论环境

  弘扬莞城、石龙传统文化要有良好的舆论环境和社会氛围。要努力拓展传统文化的舆论空间,在学校、工厂、车站等各种公共场所,设置标语、图片、宣传画等载体,展示中国传统文化,让莞城、石龙广大群众处处生活在传统文化的氛围中,时时接受传统文化的教育;新闻媒体要通过设专栏、办专刊,介绍中国传统文化,开展传统文化研讨活动,加大宣传力度,形成舆论环境;要开展以弘扬传统文化为题材的创作演出活动,要进一步加强对莞城、莞城、石龙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宣传,完善法规、制度措施,强化全民保护意识,培养莞城、石龙弘扬传统文化的社会风气和良好习惯。

提案者: 沈肖凤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