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来,我市学区划分方案多是各镇街(园区)以文字描述的形式公布,比如以路名为界的围合区域来对应具体学校,又如以具体学校对应户籍所在社区、对应户籍楼盘及其他情况的表述形式。学区划分方案易存在个别描述误差或不规范表达或易产生歧义的情况:以路面围合范围方式表达的学区方案中,个别商住楼盘位于围合之外,但实际操作中则具有真实对应学校;以学校对应楼盘方式表达的学区方案中,存在同一小区不同位置对应不同学校的情况,或个别商住楼盘并未体现在方案中,且无相关原因说明或解析。

  以上问题的存在,致使年度学区方案发布后易暴露较多公众质疑点或特殊情况的不确定性,是关乎民生的热点问题和痛点堵点(仅市阳光热线问政平台及12345便民热线,以及学区、入学、上学等为关键词的诉求中,数以千计涉及学区问题)。因此,亟需进步研究纾困策略,寻求更好的学区政策表达方式来提高政策易读易懂水平,提升群众满足感、幸福感和获得感,同时也提高学区政策透明度和城市形象。

   法:

  1.统筹整合全市教育资源全息要素,建设完善教育资源空间分布在线服务。根据我市教育资源底盘底数,完善基于学校类型、教育程度、教育性质、专业分类、公办民办情况等覆盖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大学等全域完整的教育资源数据库,丰富各类教育属性信息。充分依托我市现有空天地数字政府成果等,构建东莞市教育资源空间分布专题地图服务,多渠道提供在线访问,如作为i莞家微信公众号专题服务的教育专题、作为东莞市教育类官网及公众号的便民服务或地图查询专题等,方便群众随时随地搜索我市教育资源空间位置及属性信息,提供权威的教育决策参考。

  2.深化研究学区政策可视化精准化表达形式,构建 “互联网+学区”在线地图服务。学区政策发布时同步配套“互联网+学区”专题地图,作为政策解读的有效手段。基于前述教育资源全要素数据库和教育资源空间分布服务,深化研究“互联网+学区”地图表达方式,纳入教育资源空间分布服务的学区专题板块。“互联网+学区”地图服务重点突出学区主题要素,研究与底图要素有机衔接的科学表达方式方法。融合体现学区政策图文可视化表达形式,进一步消融和较少歧义。探索政策信息可视化表达的深度和维度,综合地图要素的多样表示方法,科学体现需充分表达的学区政策信息和空间交叉问题,如学区的空间要素、层级要素、班级数量、互补学区、特殊情况等,提供公众易读易懂、易对标纠错、易决策的学区在线查询服务,并保障学区地图信息的及时更新。

  3.拓展“互联网+学区”在线地图应用价值,同步配备可下载的学区专题地图图件。优化学区划分政策发布模式,多形式提供民之所想、民之所盼的教育服务,提升互联网+学区”在线地图的价值高度,可按行政区划、市镇统筹层级等形式编制学区专题地图图件,供公众下载或自行印刷之用,最大程度满足不同群体的教育知情诉求, 提升公众体验。专题地图内容应丰富学区统筹层级的相关概念和实施边界,提升群众对教育政策的认知水平。

  4.综合评估最新学区方案内容,试点莞城街道可推广可复制的经验。莞城集中了我市多个优质教育资源,其学区划分方案按路名围成的莞城辖区区域为标准,以户籍为依据,按照“相对就近、周边调配、学区对口入学与多校划片入学”相结合的原则,以连续道路围合区域界定,来安排入读莞城各学校。因此,莞城学区方案直接转为“互联网+学区”地图可视化表达的可行性较高,编制学区专题图件的程序较为简易,专题地图配饰图文图表等将更好提升政策信息的传达效果。积累实践经验后推广至其他镇街(园区),实现全域学区专题地图在线服务。

提案者: 陈雪昕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