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年港商张子弥在东莞设立全国第一家来料加工企业——太平手袋厂开始,四十余年来,随着莞港澳合作的进一步深化,越来越多的港澳籍人士定居东莞、建设东莞,但他们的子女在报考我市公办普通高中的限制较多,须提交有关“异地中考”证明材料,审核通过后才可报考我市有随迁子女招生计划的公办普通高中。以桥头镇为例,在桥生活的港澳同胞约500人,满足报考公办高中条件的学生人数较少,再加上由于家庭背景、两地文化差异等原因,港澳籍学生在随迁子女的升学考试中缺乏竞争力,因此往往只能就读我市的民办高中和中等职业学校,有些在莞港人甚至选择回港就读,不利于两地学生交流融合,也不利于港澳青年融入大湾区建设。

  市委台港澳办在《2022年全市台港澳工作要点》中也提及“探索拓宽在莞港人子女就学渠道”,但“公校难入”这样的问题会在一定程度上给港澳同胞、适龄学生在我市工作、生活带来不便,造成人才、企业资源等的流失。

   法:

  1、据统计,长期在东莞生活的港澳同胞约为10万人,适龄港澳同胞子女基数不大。东莞市2022年参加中考学生约8.5万人,考入公办普通高中的学生占30%,约4.3万人,入读民办公众的学生占21%,约1.7万人。2022年,在东莞市参加中考的港澳籍学生约1760人,占东莞市中考学生人数的2.0%,入读普通高中的港澳籍学生约1030人,但绝大部分入读民办学校,入读公办高中的港澳籍学生寥寥无几。港澳台学生与我市户籍学生享受同等待遇并不会影响户籍学生的升学就读。

  参考周边城市,以惠州为例,该市于2019年出台的《惠州市中小学校招收和培养国际学生与港澳台学生管理办法》提及“第九条 国际学生和港澳台学生在我市初中毕业要求升入我市普通高中学校就读的,须参加我市统一组织的初中学业水平考试(中考),与我市户籍学生享受同等待遇,需填报普通高中学校志愿,享受优质普通高中学校直接分配给初中学校的招生指标,按同等分数线录取。”因此建议在设置一定条件下,如有三年初中学籍、祖籍在东莞或长期在东莞工作生活,对我市发展有一定贡献的港澳同胞子女,给予与我市户籍学生享受同等待遇。

  2、参考公办普通高中学校招生比例,在适当的公办普通高中划定部分定向名额招收满足条件的港澳学生,例如在港澳籍中考学生人数的20%划定公办高中学位名额,让港澳学生内部竞争学位名额。定向招生的学校有稳定的港澳生源,不仅便于今后开展各项港澳交流活动,也可以打造城市名片,扩大我市对港澳籍人才的吸引力。

提案者: 莫契祥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