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东莞全年生产总值为10855.35亿元,成为广东省第四座经济总量过万亿元的城市。一直以来,东莞凭借着珠江三角洲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和国家大力支持的政策倾斜,吸引了大批外来务工人员,随行的老人、子女也纷纷扎根东莞。百万个外来务工家庭是构筑东莞“双万”新起点不可缺失的重要力量,但是,外来务工人员的子女教育成长却不尽人意。据有关数据显示,2022年东莞中考,初中毕业生总计约8.8万人,在莞参加中考人数有7.1万人,其中约2.9万为非东莞户籍生。然而,东莞2022年公办学校仅招收4500名非户籍学生,非户籍学生仅有15.5%的孩子能考取东莞公办学校。子女的教育问题是外来务工人员关乎切身利益的重要问题之一,教育质量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他们的去留。若外来务工人员外流,我市将面临严峻的招工用工困难和消费需求降低等问题,在国内外疫情影响、经济环境复杂和外贸地产等行业困境的情况下,将对我市企业发展和产业链、供应链等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和制约。
近年来,东莞市委、市政府在解决提高外来务工子女教育方面做了大量、多方面的努力。如相继出台了《关于印发<东莞市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后参加高中阶段升学考试办法>的通知》《东莞市非户籍适龄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实施办法》《东莞市义务教育阶段非户籍适龄儿童少年积分制入学积分方案》等政策,采用积分入学、购买学位等方式,多措并举解决数量庞大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入学问题。但是,积分入学和购买学位对于企业普通工人来讲,条件相对苛刻,学位供不应求的局面普遍存在,大多数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无法入读公办学校,无法享受到落户入学优待政策。同时,部分民办学校办学水平低、教学质量不高、配套设施不全、教师文化参差不齐,无法满足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教育高质量发展需求。因此,如何进一步有效普及和优化提高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教育,于国于民尤为重要、意义深远。
办 法:
(一)注重基层需求,对公办学位进行科学配置。从现在积分入学条件来看,还是父母学历高、经济收入高、条件优越的孩子占有优势,而对于大部分企业普工的子女而言是奢望。要结合我市现行入户入学政策的管理办法,出台惠及企业普工、基层员工的入户入学政策。根据大多数人的基本情况,明确数量指标、入学标准和办学要求,切实保障公办学位按比例提供有效供给基层的企业。在工作年限、收入、技能熟练程度以及社会影响力等入户入学指标进行优化调整,保障普通工人、基层群众的子女可以顺利入户入学,实现不仅能够“有书读”而且能“读好书”。
(二)加大对民办学校的监督管理与扶持力度,提升办学质量。注重提高现有民办学校的办学质量,认真抓好民办学校的管理工作,尤其是在学校的用人招工、教育教学方面,要完善制度标准、加强指导,进一步规范民办学校的教师招聘,制定选人用人标准,提升民办教师质量水平,保障学生得到良好的教育。在办学方面,提高民办高校教学资源的配套,由政府出台政策,实行公办高校点对点帮扶民办高校制度,保证民办学校可以办好学、办长学。同时,开展民办明星学校标杆或试点,充分发展辐射引领作用,带动我市民办学校健康发展。
(三)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建立教师混合交流机制,解决教学质量不均衡问题。目前我市优秀的教师多入职于“五大校”“八大校”“城区学校”,建议多采取帮扶支援、协作共享、影子培训、跨校兼课、团队教研、名师引领的方式,逐步加大教师交流力度,实现我市教育的高品质均衡发展,以点带面,多点开花,推进教师梯次成长体系化建设步伐,逐步缩小公办民办之间师资力量的差距。
提案者: 叶惠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