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国民抑郁症蓝皮书》显示,我国18岁以下抑郁症患者占总人数的30.28%,青少年抑郁患病率为15%-20%,在抑郁症的患者群体中,50%为在校学生,其中41%曾因为抑郁休学。2022年度东莞市精神卫生中心学生门诊就诊量达2万多人次,青少年科共治疗约300名住院患者。他们表现为焦虑、抑郁、网瘾、厌学,部分学生甚至出现自伤、自杀等行为,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复杂,亟待解决。

  新冠疫情后,东莞市政府各级部门在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多部门联动方面做了不少努力,2022年我市下发了《东莞市教育局等11部门关于印发<东莞市关爱学生心理健康联动工作方案>的通知》、《东莞市教育局印发<关于构建“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全面加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工作的意见>的通知》,《东莞市防范学生心理危机工作指引》等,落实预防中小学生心理危机事件举措,切实保障中小学生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但由于联动工作刚起步,联动方案在具体执行上仍存在困难。主要表现在:

  一是联动渠道没有畅通。如学校发现严重个案需要转介到医院时,目前没有定点的医院,学生就医后的情况,只能靠家长反馈,缺乏有效沟通的渠道和信息管理平台,导致学生个案跟进不到位,甚至医生因不了解学生服药后情况,在调整药物和治疗方案时出现偏差。

  二是家长和孩子因“病耻感”拒绝就医,即便就医,也不愿把孩子真实情况反馈给学校,避重就轻,隐瞒病情,容易导致病情恶化,加大治疗难度。

  三是目前我市精神科执业医师和有资质的心理咨询师的数量严重不足,出现看病就医难,加上心理咨询费用高,社保报销额度低,很多家庭难以承受,导致不少严重心理障碍学生单纯靠药物去除症状,治标不治本。

   法:

  一、开通定点心理科诊疗服务。每个片区至少有一家定点医疗机构可提供精神(心理)科就诊服务,优先为学校转诊的学生提供诊疗服务,为有严重自杀或伤害他人倾向的高危患者提供绿色通道、24小时接诊服务,安排副高及以上级别的医生进行问诊、会诊,最大限度保障学生生命安全。

  二、搭建网络信息化交流平台。医院依法依规建立网络信息平台,对就诊学生通过使用规范化量表进行评估及诊断,采取相应的心理干预,完整记录其从就诊、治疗到康复等过程,完善有心理问题或心理疾病的学生心理档案。充分保护学生的个人隐私,遵循保密原则,签订相关协议,通过给学校心理教师和家长设置权限,方可在平台上了解该学生情况,家长可对学生服药或治疗情况及时反馈,心理老师可以反馈该生在校的表现以及新的变化,医生再根据反馈来调整治疗方案,形成“家-校-社-医”四方良性互动,促进学生康复,加快医生和心理教师的专业成长。

  三、科普心理健康知识。学校可以联合医院定期开展心理健康知识进校园活动,一方面,让学生对自己的心理健康状况有清晰的判断,学会求助;另一方面,让家长正确认识学生心理问题的发病机制和预防措施,减轻家长在孩子治疗和康复期间的焦虑心理。同时,普及心理健康保健常识教育,改变人们谈“精神科色变”的恐惧心理,减轻“病耻感”。

  四、成立青少年心理康复中心。目前东莞市因心理问题休学学生人数逐年递增,这些学生脱离了学校,家长也难以监管到位。建议整合妇联、学校、医院、社区、咨询机构和社会团体等组织机构的资源,完善“家-校-社-医”一体的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辅导、救助工作体系,提供切实可行的心理咨询服务,如果资源配备不够,也可以尝试购买合规的社会性服务,在学生因病休学期间,作为学生康复机构来发挥作用。

提案者: 东城街道办政协小组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