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义务教育阶段教育生态重整的一个重要切入口,“双减”政策的实施牵系孩子健康成长、牵系民族复兴,一年多来,市政府在推动“双减”落地做了许多卓有成效的工作,让教育回归本质。但分数和“双减”的博弈,也为家庭教育带来了新的挑战。

  在走访调研中,有的家长表示:虽然“双减”后,孩子的课业任务减少了,现在是轻松了,但以后依然会面临升学压力,学习成绩十分关键,还是不敢掉以轻心,“减”的是学校,“增”的是家长,为了不给孩子掉队,比“双减”前更加无奈要安排孩子更多的学习任务。有的家长则表示:担心公办学校在落实“双减”后学业减轻,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便宁愿承担多一些压力也让孩子到私立学校就读。因为中考和高考的升学政策未变,“双减”的实施却让许多家长感到更为焦虑,负担更重。

  因此,如何让“双减”真正落实到位?减轻孩子学业负担的同时,更要减轻家长的心理负担,转变社会及家庭的教育观念也尤其重要。

   法:

  一是建立合作型家校联系机制,构建良好的教育生态系统,传递正确的教育观。一方面,社会上要加强“双减”政策宣传指导,积极回应疏导学生诉求和家长焦虑,做到政府、学校、社会和家长形成共识,协同配合。另一方面,在发挥学校教育主阵地作用的同时,也要关注家长焦虑问题,学校要引导家长正确看待“双减”,更好理解和落实党的方针政策,减轻家长焦虑感,增进了“减负”与“提质”的共识与合力,做到“家校合一”。

  二是进一步均衡教育资源,推动教育均衡发展,加大扩容增质力度,增加优质教育资源供给,缓解升学压力。目前,东莞的普通中学有254所,但家长对教育选择还是有严重的倾斜度,主要仍然在几所比较知名的学校,为了争取好的学校,故家长就容易产生内卷,导致教育的“加量”。因此,推动教育资源的均衡分布,缓解升学压力,才能更好落实“双减”。

  三是积极探索中考和高考与“双减”政策相适应的举措,确保考试导向与“双减”精神相吻合,解决教育健康发展内驱力问题。如果考试制度仍不变,家长和学生依然会在追求分数的跑道上奔跑,还是会造成“校内减负、校外增负”的现象。因此,建议要完善教育考试的评价制度改革,对于教育质量应该有一个科学的评价和界定,在升学中不仅是分数,也要把综合素质评定做细、做实,增加其在招生录取中的权重。

提案者: 邵建新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