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4月,教育部印发《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明确指出要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等重大主题教育有机融入课程。广袤的中华大地在五千年的发展过程中孕育了丰富的地域文化,这些多种多样的地域文化共同构成了底蕴丰厚的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文化宏大画卷中的灿烂一页,是中华民族一代代不断传承和发展的文化根基。

  推进学生本土文化教育,对于传承和发扬优秀的地方文化,保持中华文化的多样性,加强下一代对家乡故土的了解和认同以及培养青少年的文化自信,推动民族文化的自我发展都有重要意义。本土文化教育可为成长中的学生普及本地自然环境、社会发展以及历史文人文等方面的认识,帮助学生建立与生于兹长于兹的家乡的情感连接。

  东莞作为一个千万级别的人口净流入大市,数百万来莞务工人员子女在东莞学习、成长,在父辈同样缺少东莞本土文化认知的背景下,在学校推行本土文化教育对于促进市民了解东莞地方文化、获得文化认同感、归属感以及增强东莞的城市凝聚力、向心力尤为重要。

  根据深入调研,我们了解到我市在开展东莞本土文化教育工作方面呈现出以下特点:

  1.东莞有着丰富的带有地域特色的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在人文古迹、历史名人、风土人情、生活技艺等各方面都有丰富的内涵,这些随着历史不断积淀下来的地方文化及东莞在现代化进程中迅速发展的特色道路是东莞推行本土文化教育、促进学生了解东莞、增强本土文化认同的重要内容。

  2.近年我市在开展本土文化教育方面已迈出先行探索的步伐:

  (1)东莞非遗作为东莞传统文化的代表已先行走进我市部分学校开展非遗传承课程,举办公益性活动,并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2)我市从2018年开始研发非遗地方教材,目前,《东莞非物质文化遗产地方教材》初、中、高级系列教材已完成初稿。东莞市已有10所学校自主研发了校本非遗教材,有30多所学校将非遗课程纳入校园常态化课程。

  3.我市在推进本土文化教育方面有坚实的资源支持和人才基础。东莞建有大量的地方文化场馆如东莞市文化馆、东莞市博物馆、鸦片战争博物馆、袁崇焕纪念馆等,并吸引了大量高素质的文化工作者在莞工作。

  4.我市目前还没有形成系统的本土文化教育体系,在全面、广泛开展东莞本土文化教育方面还有待进一步深入。


   法:

  1.出台推进东莞本土文化教育的相关规划。出台相关政策,将本土文化教育纳入校园常态化课程;组织人员系统梳理、制订东莞本土文化教育课程内容、教学大纲和配套教材标准,研制科学、系统、适合不同年龄段的课程体系。

  2.充分联合社会资源,推动我市文旅部门与校园教育的充分融合,提升我市本土文化教育品质。建议由教育部门统筹,邀请各类与东莞地方文化相关的机构根据自身资源制定本土文化特色课程、活动,每年在指定日期前集中报送。教育部门协调各级各类学校自行选择课程、活动,确定排期,并将相关信息反馈到各文化机构,由相关文化机构派遣工作人员进校园定期开展。

  3.由教育部门牵头,联合旅游、文化、史志办及地方高校等机构,研制本土文化教育教材。组织人力结合东莞地方文化特色,从人文古迹、历史名人、风土人情、传统技艺、自然地理、经济产业等方面入手,系统编制、打磨适合不同年龄段的本土文化教材,为未成年人全面了解东莞本土文化提供高品质的校本材料。

  4.结合镇街特色,鼓励学校以各种形式灵活引导学生实地参与本土文化活动。充分利用我市各镇街的特色民居、传统技艺、习俗等历史文化资源(如茶山南社古村、石排塘尾古村落、虎门逆水流龟村堡),鼓励各级各类学校因地制宜,采用访学实践、参访调研、特色社团等公益形式,组织学生参与本土文化活动,沉浸式接受本土文化熏陶。

提案者: 孔迪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