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由于使用及维护成本低、方便快捷、利于出行等特点, 电动自行车受到广大市民的青睐, 目前我市电动自行车 (不含电动三轮车、电动摩托车)的保有量已经超过300万辆,给交通管理带来巨大压力。虽然《东莞市电动自行车管理条例》等相关地方性法规正式实施,但是仍然存在较大安全隐患,具体表现 在:
(一)交通事故频发。长期以来,电动自行车存在的空间逐渐被边缘化。尽管如此,市民对电动自行车的需求依旧迫切,尤其是在镇街或城乡结合部,电动自行车有着极为广泛的应用市场。 由于管理不到位,近年来涉电的交通事故高居不下,给社会和群 众带来了巨大的损失。据统计,自2020 年1月1日至2022年8月18日,全市涉及电动自行车的事故就有3057宗,死亡326人, 受伤3172人。
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电动自行车驾驶人缺乏必要的交通安全 意识,一方面是实行了长达十三年之久的禁电政策,导致我市道 路规划与建设基本没有设置非机动车专用道,电动自行车普遍占 用机动车道通行,违法载人、闯红灯、逆向行驶等高危违法行为频发。
(二)超标屡见不鲜。按照现行国家标准,要求电动自行车时速不得超过 25 公里。但部分市民为了满足自身更快捷的通勤需 求,简单网上搜索攻略就自行解锁,将最高车速提高至每小时 40-60 公里,大大增加安全隐患。
(三)充电隐患现象突出。据东莞市消防救援支队的最新数 据统计显示,仅2022年第一季度,我市发生的室内电动自行车火 灾事故有24起,室外停放或行驶中发生火灾事故有53起。电动自行车起火原因主要为电气故障、自燃等。电动自行车大多在室 内违规停放和充电,有的甚至停放在走道、楼梯间等公共区域或 客厅。由于电动自行车车体大部分使用易燃可燃材料,一旦起火, 燃烧速度快,并产生大量有毒烟气,人员逃生困难,极易造成伤亡事故。
办 法:
一、提高管理站位,改 “禁”为 “疏”。由于电动自行车具有经济、便捷的特点,接下来还会有保持一个较高水平的增量。对此,市委市政府应提高管理站位,深化对电动自行车在目前交通中地位的认识,改 “禁”为 “疏”,参照道路安全联席工作会议机制, 以交警支队为牵头单位,协同发改、财政、交通、住建、自然资源、市场监督、消防等相关部门,组成电动自行车规范管理办公室(暂名),以此加强顶层设计。一方面,加大非机动车道专项规划,重点聚焦商业、学校、轨道站等人流主要集聚道路,进行详细规划,保障人流聚集道路沿线形成安全有序的非机动车道骑行环境;另一方面,要将电动自行车的管理纳入政府绩效考核内容,相关部门形成工作合力,从流通、使用、宣传、安全保障、道路规划、充电桩配套等方面,督促相关部门各司其职,保障出行。
二、科学规划充电设备设施。城市规划和建设部门在配套建 设公共设施时,应将电动自行车充电设施纳入各级政府、用人单位和居民小区的建设规划之中,规划建设一定的电动自行车充电设备;在城市道路建设中,规划电动自行车、自行车专用车道,减少电动自行车进入人行道,杜绝人车争路。
三、推进建设电动自行车登记管理平台。探索以物联网技术, 同时实现卫星定位,实现对车辆的跟踪与管控,发挥系统的指挥 调度能力与现场交通管理人员实现有机联动,对电动自行车进行 布控追踪,加强大数据分析运用,为了使广大电动自行车车主配 合交通管理部门对电动自行车的安全治理,交通管理部门可以开 发相应的信息查询与增值应用。
四、探索远程管理违规充电行为。督促物业公司、出租屋业主等居民住宅建筑管理方,完善门厅、楼梯间、楼道、电梯等重点部位的视频监控,加强日常视频巡检,发现违规充电行为及时通知相关单位依法处置,根据实际开展基础数据采集和视频联网, 为应用智能化技术手段管理电动自行车提供技术支撑。
提案者: 致公党市委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