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21世纪,随着“车本位”交通的弊端日益显现,城市规划在坚持公交优先的发展理念基础上,开始呼吁通过路权优化体现“人本位”的管理思路,国内外越来越多城市开始推动绿色出行、复兴骑行文化,且成效显著。2022年上半年电动自行车生产厂家销量平均增长20%左右,国家商务部研究显示,至2030年电动自行车年增长或将超过13%。2015年6月,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意见》(国发〔2013〕36号),广东省人民政府发布《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实施意见》(粤府〔2015〕56号),将步行和自行车慢行交通系统作为城市交通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进行了强调。

  2017年7月,东莞市委、市政府下发了《关于城市品质三年提升计划的实施意见》,其中交通设施提升计划包含了慢行系统的提升。东莞市常住人口约有92%在城镇,城区非机动车道仅占道路总里程的24.2%,且大部分没有专属车道。东莞大道品质提升工程是东莞第一个全面系统进行慢行提升的城市道路,项目建成后赢得市民广泛赞誉。在对中心城区市民的随机采访中约有81%的市民认为东莞市的人行空间不足;94%认为非机动车空间不足,91%的市民希望三年内有较大改观。现阶段东莞市城区道路慢行系统的提升工作,存在以下问题:

  一是非机动车道路网密度偏低、连续性较差。现状非机动车道占比较低、配置严重不足,即便有也主要以人行道划线为主,非专用车道。

  二是行人、非机动车通行空间不足,机动车侵占慢行空间。机动车不仅占据路权主要空间,上管理缺失、执法不严导致机动车随处停车还严重挤压行人与非机动车空间,人行道被共享单车、外卖电动车挤占,路面破损严重,步行、骑行出行困难。

  三是慢行环境吸引力不足,慢行设施人性化考虑不足。道路慢行空间设计单一、活力不足;非机动车停车位不足、设置不合理;行人过街设施不足、间隔过远;路口交通信号灯放行模式单一,行人过街等待时间长、通行时间短;人行道与非机动车道放坡宽度过窄,非零高差衔接;止车柱间距不合理;盲道位置及线型不合理;行道树遮阴不足;未考虑非机动车安全视距。

   法:

  一、完善慢行网络,有序提升慢行品质

  从使用密度最大、需求最迫切中心城区开始以点扩面逐步完善慢行网络,三年内规划自行车网密度达到3.1km/km2。目前中心城区中莞城街道的慢行设施较为落后不便,建议尽快对主干路旗峰路、停车占道比较严重的创业路、罗沙路等道路分段实施改造提升。

  二、提升慢行系统的人性化设计思维

  优化交叉口的交通组织,根据交叉口不同的车流特征采用不同的放行方式,减少行人等待时间。优化人行道面层材料,根据道路的不等类型,考虑选择混凝土或者PC砖等人行道面层材料,做到舒适耐用、节约美观。制定合理的非机动车安全视距。优化过街系统,根据道路的不同等级和功能合理增加过街设施,行人过街宜优先采用平面形式;商业或枢纽街区等行人对角流量较大的交叉口可设置对角人行横道;探索将非机动车过街等候区前置。非机动车停车设施应优先于机动车停车设施设置;交通枢纽、轨道交通车站等区域适当增加非机动车停车设施;人行道整体空间(含建筑退界)大于6m时,可根据需求考虑双排非机动车停车位。

  三、强化慢行空间统筹管控,转变管理思维

  慢行系统应采用“一竿子到底”的管理模式,构建多专业融合团队,从规划、设计到建设进行全生命周期管理。挖掘周边用地潜力,释放慢行空间。提高停车场使用效率,加强违章管理,逐步将路内停车还路于民。人群聚集片区可采取慢行硬隔离方式,优先保障慢行公共空间。利用行道树实现人车隔离,采用带路缘石的绿化带限制小汽车的违法停放。

提案者: 民革市委会

民革市委会:

  贵单位在东莞市政协十四届二次会议提出的《关于尽快提升完善东莞市慢行系统的建议》提案收悉。结合部门工作职能,现答复如下:

  一、关于保障非机动车路权问题。根据市委市政府关于道路品质提升的要求,我局正在开展《东莞市品质道路详细设计导则》的编制工作,用于制定道路品质提升和非机动车道路权划分的技术指引,对全市新建和改扩建道路提出非机动车道设计标准,合理分配各种出行方式的路权和空间,保障人行和非机动车通行顺畅,为东莞定制出高品质、可落地、精细化的道路设施品质提升标准。目前《东莞市品质道路详细设计导则》已完成专家评审,计划在今年完成审定和印发,指导全市道路非机动车道的规划建设。

  二、关于非机动车道规划建设问题。根据《东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东莞市道路交通综合整治行动工作方案>的通知》的工作要求,目前我局正在启动为期五年的道路交通综合整治行动,将聚焦城市综合治理,落实“以人为本”的综合治理理念,以主干道路的空间整治为抓手,重点规划建设非机动车道,打造车行和慢行运行有序的交通出行环境,全力提升慢行空间品质。计划五年完成全市干道交通综合整治总里程约2400公里,其中今年各镇街(园区)至少完成辖区内干道里程10%的道路整治,同时完成不少于2条、不少于总长3公里的示范道路建设。下来,我局将按照2023年道路交通综合整治任务分解情况,指导和督促各镇街(园区)加快推动全市道路交通综合整治工作,力争2023年完成240公里道路交通综合整治,尽快推动非机动车道建设见成效。

  谢谢贵单位的宝贵建议,希望贵单位继续关心和支持我市交通事业的发展,提出更多好的建议。

  东莞市交通运输局

  2023年8月24日


东莞市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局关于东莞市政协十四届二次会议第20230256号提案答复的函

民革市委会:

  您提出的《关于尽快提升完善东莞市慢行系统的建议(第20230256号)》提案收悉,现答复如下:

  一、慢行系统工作开展情况

  (一)开展慢行交通品质提升行动

  为进一步健全和完善我市慢行交通系统,2022年我局以绿道网络为基础,统筹我市各镇街(园区)通过开展在人行道上新改建非机动车道、设置隔离设施、清理人行道上的废旧设施、消除人行道上非机动车道与路面连接梯级高低差、加强城市道路人行道六乱执法等工作,打造了68条慢行品质提升示范街道,合计约168公里,重点连通市中心城区重要路段、镇街(园区)中心区域、主次干道,以及主要商圈、社区和大型公共设施之间的慢行区域,进一步优化慢行道路品质。

  (二)消除城市道路照明“暗区”

  为消除城市道路照明“暗区”隐患,我局推动全市开展“增加灯光照明设施”行动,要求各镇街全面排查辖区内斑马线、路段等灯光照明不足隐患点,并开展专项整治工作,消除城市道路照明隐患点,为市民夜行保驾护航。2022年,全市共排查发现城市照明“暗区”382处,通过修剪树木、更换大瓦数灯具、增设照明设施等措施,已全部整治完成。同时,市直管道路完成31处城市照明暗区整治,新增照明设施81套、更换48套大功率LED灯具。

  (三)完善自行车停放区网络布局

  为提升自行车(含共享单车)停放便捷性、接驳性、便民性,我局提前对接市交通运输局,获取每个镇街应划设自行车停放区的数量,推动各镇街开展划设工作。2022年实现全市增设自行车停放区12758个,助力构建绿色出行交通体系。

  (四)增设人行道物理隔离设施

  针对机动车占用人行道和非机动车道突出情况,我局推动各镇街(园区)城管分局通过增设人行道止车石、护栏、U型护栏、绿化等隔离设施,减少机动车占用人行道行为,2022年全市城管系统共增设维修人行道隔离设施66889米,提升人行道通畅度,确保还路于民。

  (五)狠抓占道经营整治

  我局常态化坚持狠抓占道经营整治,在重点时段,特别是节假日期间,加强占道经营、无照商贩摆卖、乱堆放、乱搭建等城市“六乱”行为的等整治工作,重点加大对主要街道、商业区、生活区加大整治力度,减少和避免占道经营等行为的出现,严防因乱摆卖、乱搭建、乱堆放等行为妨碍交通秩序和市民正常生活。2023年1-4月,全市整治城市“六乱”106340宗,其中教育改正105604宗,开展联合执法1254次;整治占道经营68207宗,其中教育改正67477宗;简易程序处罚681宗;立案查处49宗。

  二、2023年工作计划

  (一)开展城市秩序优化提升行动

  我局于4月以市城管委办印发《全市城市秩序优化提升专项行动工作方案》,指导各镇街(园区)通过新改建非机动车道、消除路口高低差、增设物理隔离设施、清理人行道废弃设施、修复人行道破损等措施,集中连片整治提升,力争市中心区和各镇中心区及村(社区)主干道沿线范围内,各类市政设施有序、规范、美观,推动重点区域城市人居环境秩序显著提升。一是推动全市2023年打造不少于50条慢行交通品质提升示范街道和新增改造不少于100条人行道,总长度不少于100公里,形成“连续、通畅、舒适、安全”的慢行环境。二是科学设置人行道物理隔离设施,采取增设U型防撞护栏、人行道隔离护栏、止车石(柱)、绿化分隔带、花箱、公共艺术品、城市家具等设施,并加强管养维护,阻隔机动车驶入人行道停放,保障人行道路权和行人安全。

  三是对照《城市道路照明设计标准》(CJJ45-2015),排查灯光照明不足易诱发交通事故的斑马线、非机动车道、路口交叉处等,形成工作台账,通过新增改造照明灯具、修剪树木等措施,消除城市道路照明“暗区”。四是消除人行道空间不连续、路口高低差、铺装破损等现象,完善人行道无障碍设施,清理人行道空间内废弃设施、违法构(建)筑物,进一步规范人行道秩序。五是加强共享单车在人行道的停放管理,通过约谈、处罚等方式,压实共享单车企业责任,要求按量投放并配备人员负责车辆摆放工作,确保停车管理秩序。同时,落实人行道非机动车停车位划线工作,在保障人行道通行秩序的基础上,科学合理划设停车网格。

  (二)配合市交通局编制非机动车道专项规划

  我局正积极配合市交通局编制《中心城区非机动车道专项规划》,对全市新建和改扩建道路提出非机动车道设计标准,合理分配各种出行方式的路权和空间,保障人行和非机动车通行顺畅,提高市民的出行体验,营造舒适慢行空间。待正式印发后,我局将推动各镇街(园区)城管分局开展“人非共板”建设,完善慢行交通系统。

  (三)持续整治占道经营

  我局将继续做好占道经营整治工作,推进“门前三包”责任制再落实,推动“门前三包”管理主体责任人与城市管理综合执法部门、村(社区)签订责任承诺书。依托城管片长制开展“门前三包”专项提升行动,将城管片长作为“门前三包”工作的核心载体,做好“六巡三访一执法”工作,加强全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结合“小微执法”,进一步整治擅自占用城市道路和无照商贩乱摆卖行为,规范城市道路的人行道等公共区域管理秩序。

  专此答复,诚挚感谢您对东莞市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局工作的关心和支持。

                                                                                                                                  东莞市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局

                                                                                                                                        2023年6月8日

办理单位: 交通局,市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局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