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持续改善和提升我市水环境质量,在“十一五”期间,我市大力推进生活污水处理厂的建设,以及污水截污主干管网的建设,到2010年底,我市基本建成36家生活污水处理厂及其配套的截污主干管网(800多公里),基本实现污水处理厂的全市镇街全覆盖,生活污水截污率达70%左右。为我市水环境质量的改善和提升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由于没有开展次干管和支管的建设,截污率相对较低,造成污水厂进水浓度低,在上级部门检查时,经常受到质疑和批评。
进入“十二五”,国家和省在水环境治理方面提出更高的要求和更高的目标,特别是省政府推出“南粤水更清三年行动计划”,对我市石马河水质和茅洲河水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并引入第三方检测和评估,实施年度考核排名等举措。今年我市由于截污次干管、支管没有开工建设,截污率低,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进度慢等原因,而造成我市年度考核排名最后一位。这些都必须引起我们足够重视。同时,要针对主要问题,实施特殊和必要的措施,以扭转被动局面。
办 法:
一、切实优先推进石马河流域和茅洲河流域污水截污次干管及支管的建设
这项工作其实在2009年底已提到了议事日程,并开展相关的规划工作,但由于资金等问题,至今迟迟没有开展实质的建设工作,从而影响了整个治理力度。为此建议:在全市一盘棋统一规划的前提下,集中一部分市镇财政资金,优先推进这两个流域相关镇街次干管及支管的建设,每年至少要推进两个镇开展次干管及支管的建设,并当年建成投入使用,从而逐步提高污水截污率,提高污水厂的进水浓度,提高减排效率。
二、切实推进石马河流域和茅洲河流域相关污水处理厂的提标工作
按照省的要求,这两个流域的污水厂到年底前,处理后水质要达到省污水排放一级A标准,这也是提高截污率的前提下,确保石马河和茅洲河水质达到省整治要求标准的前提条件,因此必须集中人力、物力和财力,推进污水厂的提标工作,确保每年完成2~3家污水厂的提标建设工作,实现达标(一级A)排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