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拥堵治理一直是东莞市委市政府关注的民生热点难点问题。从2018年开始,我市启动了第一批交通拥堵治理工作,通过“短平快”的微改造方式以及“一区一策”等治堵工作思路,至今已完成九批共479个拥堵点的治理,全市的出行环境得到了较大的改善。但是,随着东莞汽车保有量的不断增长(据统计,2022年东莞的汽车保有量为373.8万辆,超过省会城市广州,在全国排名第十),上下班高峰期的交通拥堵问题仍然比较突出。在东莞城区的路网中,虽然遍布了纵横交错的支路、巷道,但是这些次支路网没有得到疏通,没有真正发挥对主干道车流疏导的重要作用。主要原因有两方面:一是对于次干道和支路网的建设还不够重视。前期的建设投入主要在主干道上,次支路网的建设密度相对较低,且没有形成系统性,缺乏从整体上考虑各次支路与主干道之间、各次支路之间的有效衔接,整个城市的交通“微循环”系统还有提升的空间。二是干道两侧机动车无序停放,挤占道路资源。如在一些学校路段,由于路边没有划定停车位,家长接送孩子临时停放,一来一回,少则5分钟,多则20分钟,且有的司机没有遵守规矩,停放位置随意,严重影响了其它车辆的正常通行。


   法:

  为了进一步提升道路的通行能力,满足广大群众品质出行的需求,围绕如何改善城区交通“微循环”,特提出如下几点建议:

  1.加强城区内次支路网的规划建设。建议由市交通局牵头,组织相关职能部门以及专家学者,对一些重点区域内的支路网进行调研论证。探讨以片区为单位,针对一些人流车流相对密集的区域,按照功能属性划分为市行政文化区、莞城历史文化区、东城中央商贸片区等,统筹规划片区内部道路。通过摸清该片区次干道、支路以及支路以下的便道数量和位置分布,分析挖掘次支路网的通行潜力,通过打通断头路、实行道路单向行驶,提高次支路网的密度以及通达性,进一步疏通次支路网的“微循环”网络。

  2.完善交通标识系统,引导车辆更多的使用次支路。如在实行道路单向行驶的地方树立清晰的标识标牌,有意识的引导车辆在上下班的高峰期更多的使用次支路网,有效缓解主干道的交通拥堵。另外,探讨在高德地图、百度地图、腾讯地图等上增加道路拥堵指数的分析提醒功能,在高峰时间段提示和引导车辆行驶拥堵指数相对较小的内部次支路网,通过科技手段疏导车流。

  3.增加设置停车泊位。对城区内学校、医院等重点路段进行充分调研,采取灵活多变的形式,在不占用人行道、盲道,不影响车辆通行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利用现有道路资源,尽可能地规划停车泊位。有条件的在附近增加设置大型停车场,甚至建立立体停车场,引导车辆有序前往停放。同时,也要考虑完善人行通道与停车场之间的有序衔接,做好人车分离,确保通行安全。

提案者: 陈英毅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