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大气环流异常和全球变暖影响,今年7月我市出现历史第二异常高温。相似地,全国多地今年8月持续出现40度以上的高温。南方多地经历的持续高温,在范围、时长、强度上都创下1961年有气象记录以来的最高值。
1970年起,德国率先通过城市气候监测探索城市气候,并在1979年由德国学者Kress首次提出城市通风系统理论和风道建设建议。2005年来,香港、武汉、北京、长沙等相继开展城市通风廊道规划研究,省内广州、佛山等也开展了相关研究。2016年,国家发改委和住建部联合发布我国第一部城市适应气候变化的指导性文件《城市适应气候变化行动方案》。2017年,广东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广东省大气污染防治强化措施及分工方案》提出要在城市规划、城市基础设施新建和改造项目规划、设计、审批时充分考虑气候变化中长期影响,禁止在城市通风廊道上新建高层建筑群。
问 题:
一、城市气候环境基础研究资料较少
市气象局在2018-2020年开展城市热岛效应监测,显示我市连续3年热岛效应强度均在1℃左右,热岛效应渐趋明显,且有连片趋势。我市气象监测项目较为基础。通风廊道建设规划不仅需要风环境等气象资料,还需要对可作为通风系统的作用空间(城市建成区)、补偿空间(生态冷源)与空气引导通道(河道、宽阔马路等)有充分的理解。
二、城市建设过程中适应气候变化考虑不充分
我市土地开发强度大,土地容积率高。数据显示全市范围内相对于周围地区有三个高温中心和两个低温中心。建筑物密集地区温度相对高,山地或者植物较为茂盛的地区温度相对低。虎门等沿海经济发达地区虽高度城市化,但海洋、河网等比热较大,热岛效应不明显,城市下垫面改变对高温中心的形成有促进作用。
三、应对气候变化的复合型人才队伍缺失
我市规划、气象、发改、水务等分别负责规划设计、气象监测、能源保障、防汛等。各部门主要关注职工在本专业的水平能力,忽视交叉学科和复合型思维的重要性。提高城市应对极端气候的能力和市民的生活质量,需要城市总体气候适应战略和复合型人才支撑。
办 法:
中共二十大报告提出要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从研究成果来看,科学合理规划建设城市通风廊道对调节城市微气候,缓解城市热岛效应,节约能源消耗、改善人居环境有积极的作用。立足“双万”新起点,我市正致力于打造高品质都市生活圈。此时以通风廊道建设规划为切入点,逐步深入开展我市适应气候变化行动,对提升我市宜居水平具有长远意义。建议如下:
一是建议尽早开展城市通风廊道规划应用研究。我市融合山区、丘陵、水乡等多种地形地貌,风环境差异明显。建议依托科研力量,完善气象监测基础设施,开展多尺度风环境评估,分析适用于我市风道建设的风环流。充分研究我市可作为通风系统的作用空间、补偿空间和空气引导通道的区域,将编制我市通风廊道规划建设指引作为城市适应气候变化的重要一环。
二是建议在城市规划建设中逐步完善通风廊道建设。充分利用现有生态冷源和山水格局,结合绿地系统空间布局,规划通风廊道。在城市尺度内通过建设宽度100米以上的通风廊道,形成较理想的通风效果。在城市中心地区重点限制主干道路周边开发项目与建筑密度,保持通风廊道的开敞。将微改造与城市更新结合,完成多种形式通风廊道建设。对未达到风道要求的建筑在未来城市改造中通过规划调整、楼宇绿化等方法达到城市通风目的。
三是建议储备复合型人才积极开展城市适应气候工作。根据我市实际情况,建立专家库和本地复合型人才储备库。以城市规划建设为例,在项目论证、评审时除应邀请本专业专家外,还应邀请熟悉本地实际情况、具有交叉学科背景的复合型人才参与。制定培训计划,重视城市适应气候工作,全面提升政府工作人员复合型思维能力。
提案者: 黄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