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住房城乡建设局:
市政协十四届二次会议第20230244号提案《关于促进物业管理改革,保障社区居民权益的建议》收悉。结合我局职能,现就建议提出会办意见如下:
近年来,我市将理顺物业管理体制机制,推进物业管理与社区治理融合发展,作为创新城市社区治理的切入点和着力点,多措并举,不断增强社区居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一是基层党组织设置全覆盖。在村(居)民小组、商住小区、工业园区和“两新组织”中普遍建立党组织,构建“党委领导、属地管理、条块结合、部门联动”的住宅小区党建工作领导体制和责任机制,城市基层“镇街(园区)党委(党工委)—村(社区)党组织—小区党支部”三级架构,让党的组织阵地延伸到小区,解决了组织体系“最后一百米”空白的问题。目前,全市1112个小区已建立党组织(统计口径可建立党组织的成熟小区),覆盖率为100%。
二是探索推行楼栋长工作机制。不同类型社区根据管理实际,探索推行楼栋长工作机制,充分发挥楼栋长在社区治理中的“五员”(即调解员、宣传员、信息员、巡逻员、联络员)作用。
三是全面推行社区协商制度。在全市所有村(社区)推行社区协商制度,不同社区结合自身需求,把关乎群众切身利益、群众关切的热点问题和重点工作纳入民主协商范围,并将协商机制引入小区,建立以村(社区)党组织为核心,小区党组织、业主委员会、物业服务企业、业主代表、相关部门等多方参与的小区议事协调机制。由村(社区)党组织牵头召集,每半年至少召开1次共建议事会,共同协商研究小区公共事务,畅通各方主体参与社区治理渠道,实现决策共谋、项目共建、效果共评、成果共享。
四是巩固完善社区服务体系。大力推进以党群服务中心为主体、社区综合服务中心为补充、各类专业服务设施相配套的社区服务平台建设,坚持以居民需求为导向开发社区服务项目,率先引进19家社会组织运营管理社区综合服务中心,建立起以社区综合服务中心为平台、以社会组织为驱动、以社会工作为手段的“三社联动”社区服务体系。
五是大力打造“智慧社区”。依托政数部门所搭建的一体化政务服务体系,将社区居民政务事项办理、保障服务供给以及人口信息管理统一纳入“智慧社区”建设范围,以信息化、智能化手段推进社区公共服务事项的全人群覆盖、全口径集成和全区域通办。
接下来,我局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城乡社区治理的重要论述,以推行物业管理与社区治理融合发展为主抓手,奋力开创新时代我市社区治理新局面,共建共治共享社区治理格局。
一是在发挥党建引领作用方面实现新提升。全面推行社区“大党建”工作机制和兼职委员制度,实现社区党组织—网格党支部—楼栋党小组全覆盖。推行驻区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党组织、在职党员到社区“双报到”制度;抓住村(社区)“两委”换届的机会,提高居委会成员和居民代表中的党员比例。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残联等群团组织作用,实现社区群团工作全覆盖。积极引导社会组织、社会工作者和社区志愿者更好地链接社会资源、提供专业服务、参与社区治理。
二是在提高居民参与程度方面取得新成效。深化社区工作者管理试点工作,选优配强社区干部,建立健全职业准入、教育培训、薪酬待遇、管理考核、激励保障、职业退出等制度。加强楼门长队伍建设,优先把党员志愿者推荐为楼门长。全面推行网格化管理,推动服务、管理、资源、力量下沉,把基层各类网格整合成社区治理“一张网”,推进社区治理向小区治理、楼门治理延伸。持续深化城乡社区减负增效工作,制定社区工作事项准入制度,推进社区减负增效,增强自治功能,实现轻装上阵、为民服务。
三是在更好满足群众需求方面展现新作为。加快社区综合服务设施标准化建设,实行“一口受理、一口办结、一口回复”。同时,建立健全错时上下班、代办服务等制度,让群众好办事、办成事。完善政府购买各类社会力量服务的政策措施,支持社会组织、社会工作者和社区志愿者等社会力量承接社区公共服务项目和基层政府委托事项,提供家庭、养老、助残、育幼、人文关怀、精神慰藉和心理健康等专业服务。健全社区人民调解委员会组织,全力打造结构合理、专兼结合、专业化的调解员队伍,发挥调解“第一防线”作用,全力把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消除在萌芽状态。
四是在理顺管理体制机制方面谋求新突破。加强对物业服务企业的监管,完善物业管理项目考核标准,将业主满意度评价、社区党组织评价纳入考核范围。加强物业服务企业诚信体系建设,探索建立物业服务企业信用黑名单制度。根据小区特点,与业主协商确定小区物业管理方式,确保实现物业服务管理全覆盖。建立物业协商处置机制,协商解决小区物业服务管理存在的矛盾纠纷和问题。建立物业协商处置机制,按照“议题收集—确定议题—会议协商—执行决策—监督反馈—居民评价”程序,处理物业矛盾纠纷。
五是在有效运用数字技术方面开创新局面。积极鼓励和引导各类市场主体参与社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打通数据传输渠道,开发面向居民生活的智能化应用场景,合理规划布设社区智能末端配送设施。推进“互联网+党建+社区+服务”,打造基于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的智慧社区平台,为居民提供便捷高效的服务。
专此函达。
东莞市民政局
2023年5月16日
市住房城乡建设局:
东莞市政协第十四届二次会议第20230244号《关于促进物业管理改革,保障社区居民权益的建议》收悉。经研究,我委提出会办意见如下:
此份提案建议鼓励成立国有物业服务公司或国有资本、集体资本参股物业公司,从事住宅小区的物业日常管理服务,坚持业主居民化、物业服务化,平等和谐的共同参与小区日常治理,促使小区物业管理规范化,业主安居乐业。目前,我委监管的市属企业东实集团已于2014年5月成立了全资子公司广东东鸿物业发展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东鸿物业公司”),主营业务为物业服务。作为市属国有企业,东鸿物业公司以公共物业服务为主要业务领域,致力于成为东莞公共物业服务专家,涵盖政府公租房、停车场、住宅楼、写字楼、产业园、院校等业态领域,业务遍及东莞10多个镇街(园区)及汕尾市,现在管项目26个,在管总面积逾300万平方米,是东莞本土的基础物业提供商、产业园区综合服务供应商、公租房代运营管理服务商、物业资产管理代理商。
东莞市首个保障住房小区—雅园新村公租房小区总占地面积约13.5万㎡,总建筑面积约40万㎡,总户数4852套,现居住人员约15000人。2017年5月,东鸿物业公司正式承接雅园新村公租房小区的运营维护管理职能,是东鸿物业公司首个接管的大型住宅小区项目。自进驻雅园新村项目以来,东鸿物业公司始终坚持“创新工作思路、拓宽品牌特色、完善服务体系”的工作目标,以“满足居民生活需求,提升居民幸福指数”为重要抓手,积极搭建党群服务中心、党群服务站“红色物业双平台”,探索建立了“党建+物业+服务”社区治理新模式,为东莞市创立“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层治理新格局提供良好示范,获得了东莞市住建部门、南城宏图社区等相关部门及广大住户的充分认可和一致好评。
为充分发挥共建共治作用,保障住户合法权益,雅园新村于2021年7月成立党群服务站,由雅园新村项目物业负责人担任站长,宏图社区指导员任副站长,小区住户部分党员及群众组成8个分类小组(党员小组、安全监督组、法律服务组、环境监督组、矛盾调解组、文化活动组、物业管家组以及志愿服务组),其中有党员12名、业主31名,共43名成员。党群服务站严格按照集体领导、民主集中、会议决定的要求,设制议事制度及议事规则,定期召开党群联席会议,讨论决定小区在运营管理中的重要问题,聚焦解决小区居民群众的热点难点问题,协调解决住户诉求、邻里矛盾等,有效调动业委会、物业公司、居民党员等多元主体参与基层治理的积极性,切实为民办实事、舒民忧、解民困,取得了良好工作成效,得到了广大住户认可。
东鸿物业公司经过九年的深耕与发展,搭建了一套完善规范的物业服务管理体系,打造了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物业管理服务团队,具备承接大中型住宅小区物业服务管理的能力。下来,东鸿物业公司将在继续提升雅园新村公租房小区物业服务管理水平的基础上,以承接东莞市三限房住宅小区物业服务为契机,持续探索建立“党建+物业+服务”治理新模式,为东莞市实现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层治理新格局提供良好示范,打造出一批具有“红色物业”特色的国企物业服务标杆项目,并以此为基础,加大市场拓展,争取承接更多的住宅小区项目。
此函
近年来,我市将理顺物业管理体制机制,推进物业管理与社区治理融合发展,作为创新城市社区治理的切入点和着力点,多措并举,不断增强社区居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一是基层党组织设置全覆盖。在村(居)民小组、商住小区、工业园区和“两新组织”中普遍建立党组织,构建“党委领导、属地管理、条块结合、部门联动”的住宅小区党建工作领导体制和责任机制,城市基层“镇街(园区)党委(党工委)—村(社区)党组织—小区党支部”三级架构,让党的组织阵地延伸到小区,解决了组织体系“最后一百米”空白的问题。目前,全市1112个小区已建立党组织(统计口径可建立党组织的成熟小区),覆盖率为100%。
二是探索推行楼栋长工作机制。不同类型社区根据管理实际,探索推行楼栋长工作机制,充分发挥楼栋长在社区治理中的“五员”(即调解员、宣传员、信息员、巡逻员、联络员)作用。
三是全面推行社区协商制度。在全市所有村(社区)推行社区协商制度,不同社区结合自身需求,把关乎群众切身利益、群众关切的热点问题和重点工作纳入民主协商范围,并将协商机制引入小区,建立以村(社区)党组织为核心,小区党组织、业主委员会、物业服务企业、业主代表、相关部门等多方参与的小区议事协调机制。由村(社区)党组织牵头召集,每半年至少召开1次共建议事会,共同协商研究小区公共事务,畅通各方主体参与社区治理渠道,实现决策共谋、项目共建、效果共评、成果共享。
四是巩固完善社区服务体系。大力推进以党群服务中心为主体、社区综合服务中心为补充、各类专业服务设施相配套的社区服务平台建设,坚持以居民需求为导向开发社区服务项目,率先引进19家社会组织运营管理社区综合服务中心,建立起以社区综合服务中心为平台、以社会组织为驱动、以社会工作为手段的“三社联动”社区服务体系。
五是大力打造“智慧社区”。依托政数部门所搭建的一体化政务服务体系,将社区居民政务事项办理、保障服务供给以及人口信息管理统一纳入“智慧社区”建设范围,以信息化、智能化手段推进社区公共服务事项的全人群覆盖、全口径集成和全区域通办。
接下来,我局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城乡社区治理的重要论述,以推行物业管理与社区治理融合发展为主抓手,奋力开创新时代我市社区治理新局面,共建共治共享社区治理格局。
一是在发挥党建引领作用方面实现新提升。全面推行社区“大党建”工作机制和兼职委员制度,实现社区党组织—网格党支部—楼栋党小组全覆盖。推行驻区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党组织、在职党员到社区“双报到”制度;抓住村(社区)“两委”换届的机会,提高居委会成员和居民代表中的党员比例。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残联等群团组织作用,实现社区群团工作全覆盖。积极引导社会组织、社会工作者和社区志愿者更好地链接社会资源、提供专业服务、参与社区治理。
二是在提高居民参与程度方面取得新成效。深化社区工作者管理试点工作,选优配强社区干部,建立健全职业准入、教育培训、薪酬待遇、管理考核、激励保障、职业退出等制度。加强楼门长队伍建设,优先把党员志愿者推荐为楼门长。全面推行网格化管理,推动服务、管理、资源、力量下沉,把基层各类网格整合成社区治理“一张网”,推进社区治理向小区治理、楼门治理延伸。持续深化城乡社区减负增效工作,制定社区工作事项准入制度,推进社区减负增效,增强自治功能,实现轻装上阵、为民服务。
三是在更好满足群众需求方面展现新作为。加快社区综合服务设施标准化建设,实行“一口受理、一口办结、一口回复”。同时,建立健全错时上下班、代办服务等制度,让群众好办事、办成事。完善政府购买各类社会力量服务的政策措施,支持社会组织、社会工作者和社区志愿者等社会力量承接社区公共服务项目和基层政府委托事项,提供家庭、养老、助残、育幼、人文关怀、精神慰藉和心理健康等专业服务。健全社区人民调解委员会组织,全力打造结构合理、专兼结合、专业化的调解员队伍,发挥调解“第一防线”作用,全力把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消除在萌芽状态。
四是在理顺管理体制机制方面谋求新突破。加强对物业服务企业的监管,完善物业管理项目考核标准,将业主满意度评价、社区党组织评价纳入考核范围。加强物业服务企业诚信体系建设,探索建立物业服务企业信用黑名单制度。根据小区特点,与业主协商确定小区物业管理方式,确保实现物业服务管理全覆盖。建立物业协商处置机制,协商解决小区物业服务管理存在的矛盾纠纷和问题。建立物业协商处置机制,按照“议题收集—确定议题—会议协商—执行决策—监督反馈—居民评价”程序,处理物业矛盾纠纷。
五是在有效运用数字技术方面开创新局面。积极鼓励和引导各类市场主体参与社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打通数据传输渠道,开发面向居民生活的智能化应用场景,合理规划布设社区智能末端配送设施。推进“互联网+党建+社区+服务”,打造基于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的智慧社区平台,为居民提供便捷高效的服务。
办理单位: 民政局,国资委,住建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