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就老城区改造工作重要批示指示,指出要突出地方特色,注重人居环境改善,更多采用微改造这种“绣花”功夫,注重文明传承、文化延续,要把老城区改造提升同保护历史遗迹、保存历史文脉统一起来,既要改善人居环境,又要保护历史文化底蕴,让历史文化和现代生活融为一体。让城市留住记忆,让人们记住乡愁。东莞十五次党代会同样提出优化城市空间格局,全面提升城市品质和文化内涵,努力实现万亿城市与千万人口深度融合,共荣共生。
我市自东晋立县以来已有 1600多年历史,是岭南文明重要组成部分,拥有大量宝贵历史文化遗产,“老莞城”在东莞人心目中具有无法替代的地位,推进其保护活化,对城市文化品质提升有重要意义。
以中兴路—大西路街区为例,我市旧城区活化利用主要存在如下问题:
一是街区空间结构和历史风貌破坏严重。因前期高强度建设和长期以汽车为导向的设计,严重损害街区的空间结构与传统形态特色,现存少数历史风貌要素逐步灭失,街区内历史文化资源要素逐步被蚕食、挤压甚至消失,“只闻其声,不见其物”。
二是保护和利用关系未厘清,出现一保就死,一放就乱的现象。过分强调保护造成老建筑难以修缮,出现老旧建筑变成危房甚至坍塌荒芜的现象。或过度强调利用,为商业利益拆除历史建筑。
三是旧城区保护资金匮乏。仅依赖各级政府财政投入无法覆盖旧城保护支出,加之旧改政策收紧,旧城活化利用项目经济难平衡,企业投资意愿下降。
四是街区活化利用定位不明确。自2019年起,中兴路—大西路街区活化利用项目经历了多个意向主体,但实施路径始终不明确。政府及意向主体都未能完全理顺思路,使得街区活化利用项目难以推进。
办 法:
因此,提出以下建议:
一、成立或完善专业机构,对全市旧城区开展现状调查,加强历史遗存分级分类管理。在统筹做好资源调查的基础上,结合属地的实际情况,做好我市旧城区历史遗存评审、监督、活化利用项目运作等工作。
二是整体谋划、重点推进以中兴路—大西路街区为核心的旧城区活化利用为试点,逐步推进旧城区保护利用工作。按照分级分类保护原则,征询专业意见,注重历史文化保护传承、适度活化利用,重现历史街区风貌和空间结构,并对该街区内有重要历史价值的文物进行抢救性保护。
三、用好用活国家住建部关于旧城改造指标,整体规划,分部推进,处理好保护、利用、活化之间的关系。在梳理传统格局、肌理和空间形态基础上,重塑街区活力。在保护历史风貌的同时,进行功能赋新,采用适合的商业运营,将运营盈余重新投放到项目中,为文化古城注入新活力。
四、强调文化的在地属性,突出属地文化特质,做好本土文化传承,继承和保护性修复当地的生产生活业态。例如建议在历史街区内有30%以上的商铺用于东莞本土特色传统商业,避免同质性商业开发,千景一面。同时要尽量保证居民的正常生活,不施加无关的压力和改变,保持两者关系的平衡和发展。
五、设立旧城保护启动专项资金,丰富和充实旧城保护资金来源。考虑通过财政拨款、市属企业投资等方式建立保护启动资金池,引入国有企业、银行、社会捐赠等资本丰富旧城保护专项基金,为我市旧城及历史遗存启动前期保护活化工作,尤其是亟需抢救的历史文物保护工作提供资金支持。
六、制定旧城保护政策,设立专项征收费用。参照部分城市经验,对全市范围内的城市建设项目,在土地出让费用中计提一定比例的旧城保护资金。通过城市建设项目反哺旧城保护,提升城市品位,涵养城市文化内涵,同时做到区域协调发展、均衡发展。
一、工作开展情况
(一)成立工作专班,加强统筹管理。我局承接历史文化保护工作以来,高度重视在城乡建设中加强历史文化保护传承,成立了历史文化保护专班,专人专职推进历史文化保护相关工作。全市名城名镇名村保护规划编制工作均已启动,对旧城区以及重点区域开展历史文化资源现状调查,加强对历史文化资源分级分类管理。在城市更新中加强历史文化保护,实施前开展历史文化资源调查评估,落实应保尽保,目前已有14个城市更新项目完成了历史文化资源调查评估报告。建立东莞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专家库,公布首批共50位专家,逐步建立健全国家、省、市三级专家咨询机制,为历史文化保护重大项目和事项提供专业指导、咨询、论证和评审。
(二)推进“东莞记忆”示范项目建设。2022年,我市启动“东莞记忆”项目,以历史城区为核心整体谋划东莞的历史文化活化利用工作,其中首开区涉及中兴路-大西路省级历史文化街区等保护对象,已于6月动工实施。项目以“重塑千年古城生命力,打造多元共生的活力引擎、宜居宜业宜游的历史街区典范”为总目标,采用“政府主导投资+委托企业代建+招引专业市场主体开展轻资产代运营”的实施模式,以“微改造”的方式,以保护为基本原则,在保护基础上活化利用,力争打造古城活化利用的典范。住建、文广、莞城街道等相关部门作为成员单位,全程深度参与推进项目建设,多次邀请国家、省专家实地把关指导,组织交通规划、历史建筑修缮、消防设计等多场专题论证,严格落实“应保尽保”“坚决防止拆真建假、拆旧建新”等政策要求。
(三)坚持规划引领,推广活化利用。通过推动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规划修编工作,统筹协调保护、利用和活化,明确各类保护对象的保护范围和要求,提出活化利用指引。我局还启动编制历史建筑保护规划,每一栋历史建筑划定保护范围,明确保护要素和提出了活化利用指引,形成保护图则。我市出台了《东莞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社会资金引入管理办法》,引导和规范社会资金投入历史文化保护和活化。
二、下一步工作计划
下来,我局将加快推进名城名镇名村、历史建筑保护规划编制报批工作,持续开展历史文化资源调查,通过修订规范性文件、细化办事流程和推行网格化管理等方式建立健全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管理制度,以“东莞记忆”建设为旧城区项目活化利用积累经验,促进历史文化保护传承融入城乡建设中。
市农工党市委会:
贵会提出的《关于推进旧城区活化利用,赓续东莞记忆、丰蕴城市内涵及助推东莞城市文化品质提升的建议》(第20230239号)提案收悉,经研究,现答复如下:
一、关于“整体谋划、重点推进以中兴路—大西路街区为核心的旧城区活化利用为试点,逐步推进旧城区保护利用工作”的建议
为践行“让城市留住记忆,让人们记住乡愁”时代发展要求,推进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申报,市中心城区建设现场指挥部根据市政府工作部署要求,会同莞城街道、市住房城乡建设局等相关部门推动东莞记忆首开区建设项目规划建设工作,营造东莞历史文化城市符号,打造旧城活化典范,带动周边区域和镇街发展。其中东莞记忆首开区建设项目建设范围包括:迎恩门节点、中兴路-大西路-振华路-阮涌路街道立面、珊洲河滨水文化带、和园文化展示区以及相关市政道路改造工程等。该项目于2022年11月获得立项批复,莞城街道作为委托主体于2023年3月招引万科集团作为代建单位,按照整体立项、分批实施模式,分为三个标段进行开工建设,于2023年6月6日召开东莞记忆首开区建设项目动工仪式。项目先后召开《东莞记忆项目策划与首开区城市设计》专家咨询会、“东莞记忆”项目首开区活化改造方案与历史建筑修缮方案专家评审会,引入多领域的高水平专家把关项目方案的科学性与合理性,平衡遗产保护和活化利用的关系,改造过程中细化街区的建筑改造方式,区分好现状保留、微改造、功能活化等,分类分级推进建筑改造工作,对于街区内的迎恩门城墙、却金亭碑等具有重要历史价值的文物保护单位进行修缮保护。
二、关于“强调文化的在地属性,突出属地文化特质,做好本土文化传承,继承和保护性修复当地的生产生活业态”的建议
东莞记忆项目注重本土传统业态的保育,莞城街道牵头协同研究单位对老字号分类进行登记、分类、记录,制定相应保育策略,结合在地文化、年轻文化,进行烧鹅濑粉等品牌化打造,保留老百姓的生活与记忆,并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注重街区内人居环境的提升,完善公共服务设施配套,切实将地段活化利用与民生改善有机结合,保障原住民正常生活。
三、关于“制定旧城保护政策,设立专项征收费用”的建议
《关于聚焦先进制造 打造高品质空间全面加快“三旧”改造的实施意见》(东府〔2023〕4号)明确,各镇街(园区)可结合地价计收办法,分类设定平衡系数,以“工改居商”反哺“工改工”或历史文化保护,用于历史文化保护的平衡资金全额纳入市相关专项资金管理。
专此答复,诚挚感谢贵会对市自然资源局工作的关心和支持。
东莞市自然资源局
2023年6月14日
市农工党市委会:
贵会提出的《关于推进旧城区活化利用,赓续东莞记忆、丰蕴城市内涵及助推东莞城市文化品质提升的建议》(第20230239号)提案收悉,经研究,现答复如下:
一、关于“整体谋划、重点推进以中兴路—大西路街区为核心的旧城区活化利用为试点,逐步推进旧城区保护利用工作”的建议
为践行“让城市留住记忆,让人们记住乡愁”时代发展要求,推进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申报,市中心城区建设现场指挥部根据市政府工作部署要求,会同莞城街道、市住房城乡建设局等相关部门推动东莞记忆首开区建设项目规划建设工作,营造东莞历史文化城市符号,打造旧城活化典范,带动周边区域和镇街发展。其中东莞记忆首开区建设项目建设范围包括:迎恩门节点、中兴路-大西路-振华路-阮涌路街道立面、珊洲河滨水文化带、和园文化展示区以及相关市政道路改造工程等。该项目于2022年11月获得立项批复,莞城街道作为委托主体于2023年3月招引万科集团作为代建单位,按照整体立项、分批实施模式,分为三个标段进行开工建设,于2023年6月6日召开东莞记忆首开区建设项目动工仪式。项目先后召开《东莞记忆项目策划与首开区城市设计》专家咨询会、“东莞记忆”项目首开区活化改造方案与历史建筑修缮方案专家评审会,引入多领域的高水平专家把关项目方案的科学性与合理性,平衡遗产保护和活化利用的关系,改造过程中细化街区的建筑改造方式,区分好现状保留、微改造、功能活化等,分类分级推进建筑改造工作,对于街区内的迎恩门城墙、却金亭碑等具有重要历史价值的文物保护单位进行修缮保护。
二、关于“强调文化的在地属性,突出属地文化特质,做好本土文化传承,继承和保护性修复当地的生产生活业态”的建议
东莞记忆项目注重本土传统业态的保育,莞城街道牵头协同研究单位对老字号分类进行登记、分类、记录,制定相应保育策略,结合在地文化、年轻文化,进行烧鹅濑粉等品牌化打造,保留老百姓的生活与记忆,并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注重街区内人居环境的提升,完善公共服务设施配套,切实将地段活化利用与民生改善有机结合,保障原住民正常生活。
三、关于“制定旧城保护政策,设立专项征收费用”的建议
《关于聚焦先进制造 打造高品质空间全面加快“三旧”改造的实施意见》(东府〔2023〕4号)明确,各镇街(园区)可结合地价计收办法,分类设定平衡系数,以“工改居商”反哺“工改工”或历史文化保护,用于历史文化保护的平衡资金全额纳入市相关专项资金管理。
专此答复,诚挚感谢贵会对市自然资源局工作的关心和支持。
东莞市自然资源局
2023年6月14日
办理单位: 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市自然资源局,住建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