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市自2008年启动自行车专用道规划以来,随着城市慢行空间以及绿道、碧道建设的推进,市民依托自行车出行的便捷度和舒适度明显提升。但由于城市的快速发展,城市道路通行压力外溢挤压自行车出行空间,当前的自行车通行环境已经不能满足市民不断提高的日常出行和体验需求。
  目前主要存在如下问题:
  一是为自行车预留的通行空间不足。市区以及各镇街中心区域人口密集,出行需求旺盛,但大多通勤路段未建成自行车专用道,或与人行道重叠;建成自行车专用道的区域亦由于设计宽度过窄,导致自行车侵入机动车道或人行道。如,莞城万寿路段骑行人员较多,但只在机动车道内划定宽度不足一米的自行车道,且大多时间被机动车停放占用。南城绿色路段新铺设的自行车道与人行道高度重叠且宽度不足,导致骑行和步行空间都被挤压。
  二是骑行系统规划思路不够清晰,与城市景观融合度不高。目前,我市以休闲娱乐为目的,依托绿道、碧道的自行车道较多,但缺少满足日常出行的骑行系统。市区自行车道多与机动车主干道并行,受交通灯影响大,且远离居住点和城市绿地等城市系统,大大削弱了骑行系统的功能性。如,东正新河北路自行车道与周边河道系统结合较差,和机动车道虽以停车位分隔,但受机动车违停影响很大。
  三是日常维护有待加强。自行车道被机动车占道停放情况已得到显著改善,但因行道树树根拱起或其他外力破坏造成不平整、路面破损等情况随处可见。随意占用自行车道摆放物品、缺乏停放设施等也对骑行体验带来负面影响。如,东城鸿福东路沿线自行车道以地砖铺设,因地砖松动导致多处地面不平整,尤其在雨天或光线不足情况下骑行较危险。
办    法:
  自行车专用道作为城市慢行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市民生活习惯的改变将成为都市品质生活的标志之一。为给市民提供更加优质的自行车通行环境,建议如下:
  一、全力保障骑行系统的安全性
  一是规划设计自行车专用道。普通人骑自行车车速可达20公里/小时,骑行公路车或电动助力车时车速更快。为保障骑车人及其他交通参与者的安全,自行车专用道应通过抬高路面、设置隔离墩等物理手段与机动车道、人行道完全隔离。并基于安全的原则,对自行车专用道的宽度、坡度、弯度等技术指标作出明确指引。二是建立健全骑行系统保障制度。细致规范自行车专用道管养程序,设置明显的安全标识牌或对地面进行彩色涂装,及时消除连接梯级高低差,对破损路面进行围蔽和维修,保障骑行人员的人身安全。在占道施工过程中,充分尊重骑行人员的路权,做好改道引导。工程须对照自行车专用道要求进行复原后才能通过验收。鼓励市民“随手拍”参与自行车专用道管养监督,畅通市民反馈渠道。
  二、充分考虑自行车专用道的连通性
  一是发挥自行车专用道串联城市的纽带功能。将自行车专用道建设融入到城市更新和城市微改造过程中,使自行车网络贯穿于城市的各个功能区,成为城市肌理融合的纽带。将自行车专用道建设成为连接不同城市功能区的重要通道。增加跨水系、跨城市快速路的连接,提升骑行系统的可达性。二是尽量满足市民多样化出行需求。建议规划建设如供市民休闲健身的景观系统、连接城市公共中心的通勤系统、以及生活区周边的出行系统等满足不同需求的自行车专用道,并尝试将骑行网络打通,逐步织密。其中自行车道可考虑与城市主干道隔离,通过与城市公园或绿茵道的融合,合理规避城市主要大型平交路口,保证骑行网络的连通性。
  三、合理规划骑行系统配套设施
  在整体城市慢行空间规划中,合理预留自行车出行所需的停车空间,充气设施等,考虑与公共厕所、驿站等休憩设施相连接。

提案者: 农工党市委会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