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龙是东莞市内为数不多的具有深厚文化资源和底蕴的镇街之一,更是全市唯一的“国家历史文化名镇”。2021年市党代会报告提出“积极推进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建设,高水平打造‘东莞记忆’示范项目”;2022年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在莞城、石龙等区域保护开发好特色鲜明的历史文化街区”;2022年12月市委十五届五次全会报告提出“大力推进文化强市建设,打造好东莞记忆等文旅项目,讲好东莞故事、传播东莞好声音”。均为石龙镇加快老城活化,推动历史文化传承创新指明了方向。
  近年来,我镇积极加快旧城改造步伐,推动历史文化资源活化利用,打出一套“老石龙、新魅力”的组合拳,取得了积极成效。一是高标准筹建中国举重博物馆。联合国家举摔柔中心、中国举重协会,以及市级文化领域资源力量,高水平筹建中国举重博物馆,征集实物藏品近4000件(套),“镇馆之宝”陈镜开奥林匹克银质勋章成功入藏,全力争取2023年上半年建成开馆喜迎四海宾客。二是系统谋划旧城活化更生。将中山路、南岸公园、滨江路、中山公园等景点连线成片更新活化,实现历史文化、商贸旅游、生态休闲等有机结合。三是积极推动历史文化出新出彩。深入挖掘石龙历史文化元素,创新打造“广九铁路石龙南桥诗歌朗诵音乐会”“勇闯世界音乐舞台的石龙青年音乐会”“火柴盒跨年音乐会”,连续推出《烟火石龙》美食人文纪录片、石龙主题曲《新昌鼓》,一系列特色文化活动火红出圈,热传镇内外,呈现出线上线下“高朋满座”的生动局面。
  目前,石龙镇在推动旧城活化和历史文化资源活化利用工作中,存在政策、资金、技术等系列的困难和问题,严重制约了石龙旧城活化和城市更新的进程,也影响了石龙作为全市历史名镇、文化名片的作用发挥。因此,建议市委、市政府参照莞城“东莞记忆”示范项目的政策,支持石龙镇纳入“东莞记忆”示范项目建设范畴。
办    法:
  一、建议由市“一心两轴三片区”建设现场指挥部统筹规划莞城、石龙的差异化建设内容。莞城首开区面积与石龙首开区域选择中山路核心区保护范围+太平路段面积相当。且莞城首开区与石龙老城区相距约15公里,且通过万里碧道已基本具备骑行和漫步游联通的基础。建议由市指挥部统筹规划后,我镇按照“一日穿越一百年”设计思路,开展设计对接,差异化定位两个区域的活化开发思路,形成互相促进,共享共赢格局。
  二、建议参考“东莞记忆”莞城段的资金模式,支持石龙通过申报地方专项债解决项目资金投入问题。参照莞城“东莞记忆”项目的开发模式,石龙镇也可采取分阶段实施:首开区域选择中山路核心区保护范围+太平路段作为东莞记忆项目(石龙段)的首发区;第二阶段扩大到历史街区保护范围;第三阶段覆盖我镇历史镇区划定范围。由于石龙老城区改造项目投资大、预期运营收益低、周期长,资金自平衡问题难以解决,以石龙镇现有的财力难以支撑改造的资金需求,建议市委、市政府能在“东莞记忆”项目的资金里统筹考虑,并参考莞城段的资金形式,支持石龙以申报地方专项债的形式,解决项目推进的难题。
  三、加大对石龙旧城活化的改革授权。建议把城市更新先行先试项目率先下放石龙试验,助推石龙为全市探索可复制的旧城活化改革经验。比如,石龙中山路民国建筑群红蓝线范围大,除了市级文保的八栋民国建筑外,还包括了众多民宅、商铺、企业、工厂及公共建筑,对石龙旧城区活化利用工程带来诸多不便和影响,建议市委、市政府支持调整文保单位红蓝线的管理审批权限,或调整市级文保单位和历史建筑的管理审批权限,放权由镇来统筹。又如,授权石龙或松山湖自然资源局对老城区(没有控规)的区域内实施的公共建筑,可单独选址办理有关规划、建设的手续。

提案者: 黄顺明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