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市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城市,吸引了大量外来人口和投资,经济社会得到迅速发展。2021年东莞市正式进入“双万”时代,全市国内生产总值超万亿元、常住人口破一千万人。
然而在在城市的中心,一片片低矮、破旧的村落岿然屹立,其片区功能已不能满足居民生活的需求,落后的城市面貌也与“新一线城市”能级不符,急需进行改造提升。
2018年以来,东莞市相继出台了《关于深化改革全力推进城市更新提升城市品质的意见 》、《东莞市人民政府关于拓展优化城市发展空间 加快推动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东莞市城市更新单一主体挂牌招商操作规范(试行)》等政策,城中村改造迎来历史契机。
东莞市城中村改造缓慢的原因:
1.房地产市场下行。2022年上半年,房地产市场行业开发销售规模收缩大约50%,很多房地产企业暴雷、躺平、甚至破产。从上半年数据看,2022年房地产市场规模预计从18万亿下降至10万亿,但仍然是国民经济第一大支柱产业。房地产市场价格上涨、买房靠抢的时代渐渐远去,整体市场下行是大趋势,这将直接对旧改行业造成断崖式负面影响。
2.村民对拆迁补偿安置诉求过高。村民对拆迁的认识停留在一夜暴富的阶段,不同项目的村民对拆迁补偿安置方案有强烈的盲目攀比的心理,缺乏理性思维。
3.规划政策不明朗。规划政策流程的制定不够周全,导致落地执行较差。
4.前期准备工作不足。缺乏对项目经济可行性的客观研究,前期服务商招引和管控不足,项目仓促上马。
5.政府综合收益未拉通,效率低下。地价款及起始价相关税费、公共配套用地用房、TOD物业分成等政府综合收益工作未拉通,缺乏统筹谋划。
6.企业投资回报不理想。2022年以来,东莞市核心区域公开市场招拍挂投资回报拉平、甚至高于城市更新项目投资回报,且城市更新项目投资周期长、项目风险高,于企业而言,投资城市更新高风险并未带来高回报,逐渐失去投资主动性。
办 法:
1.东莞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牵头,在坚持“房住不炒”的前提下,研究进一步加大力度支持刚需和改善型需求,降低二套住房首付比,降低二手房交易的契税和个人所得税,适当松绑二手房交易市场限价,提高公积金贷款额度,激发房地产市场主体的信心和活力。
2.东莞市自然资源局牵头,加快推出《东莞市三旧改造拆迁补偿成本核算指引》,降低村民对拆迁补偿安置方案的高预期,建立公平、公正、公开的市场秩序和理性的旧改氛围。
3.东莞市自然资源局牵头,重新梳理全市旧改存量项目,建立旧改批次计划管理,根据不同批次项目的实际需求完善政策配套,计划一批、推动一批、落地一批。
4.建立旧改项目立项前管理机制。由属地政府或社区牵头,对土地、房屋、权益人、历史文物等现状进行调查,完成改造意愿表决签字等,方可启动前期服务商招引;研究前期服务商准入、过程管理、退出、清退机制,严肃前期服务商管理实则是对旧改相关各方负责。
5.统筹谋划政府综合收益。拉通地价款及起始价相关税费、公共配套用地用房、TOD物业分成等政府综合收益的计算和流程性工作,提高工作效率。
6.充分考虑城中村改造的社会意义。城中村曾在东莞市改革开放中发挥重要作用,却逐渐沦为生活环境和基层治理的洼地。通过一系列改造,可有效改善人居环境、城市面貌,解决基层治理难题,提高人才吸引力,助推产业升级,提高税收,实现集体经济可持续发展等。城中村改造是重要的民生工程、千秋工程。建议在研讨具体项目时除了测算经济账,更加注重社会意义,保障各方拥有合理收益,让各相关方更有动力参与到复杂的城中村改造当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