委托代扣是指通过和支付平台签署代扣协议,允许平台在某个时间范围内通过指定的支付通道扣除约定的费用,达成自助扣缴。当前常见的委托代扣有三种模式:自动续费、免密支付、委托代扣。自动续费模式,适用于在连续在某个固定时间点或时间范围内,发生固定金额的扣缴,如某些影视APP的会员自助续费。免密支付模式,适用于在不固定时间点,发生较小金额费用的自动扣缴。委托代扣模式,适用于需要根据用户即时消费情况进行代扣。虽然委托代扣方便了我们的生活,但由于当前监管不到位,导致某些APP利用监管及代扣协议漏洞,对消费者账户资金安全造成了威胁。
很多消费者在被APP恶意扣款后还存在追讨难、起诉难、举证难等问题,主要原因在于:一、在代扣纠纷中,扣款纠纷会涉及到商户、支付机构和银行,谁来承担责任,不易明确;二、由于法律关系交叉,持卡人的损失是因商户违规违法扣款造成的,还是支付机构未尽到适当性义务造成的,不易确定;三、扣款纠纷消费者往往只有一条被扣款的银行信息,具体交易的发起、商户的信息、钱款的去向等证据,对持卡人来说很难取证;四、通常涉案金额仅为几百元,达不到刑事立案标准,而消费者也不愿为几百元去进行民事起诉。
由于消费者难以维权,导致委托代扣背后乱象丛生,进而还会衍生出新型的金融诈骗犯罪。
中国银监会、中国人民银行下发的《关于加强商业银行与第三方支付机构合作业务管理的通知》中规定:客户银行账户与第三方支付机构首次建立业务关联时,应经双重认证,即客户在通过第三方支付机构认证同时,还需通过商业银行的客户身份鉴别。《中国人民银行关于规范代收业务的通知》中再次强调作为付款人开户机构的银行和支付机构的义务:在“首笔”代收业务时应当取得付款人的明确授权,与在交易过程中对授权事项的“逐笔”验证。
办 法:
一、建议在“首笔”代收业务发生时,商业银行应通过短信方式提醒客户该笔款项的收款人名称、付款用途、付款账号、付款周期或条件、授权期限、服务费用等事项,并予以明确的交易验款指令,如提供支付密码、授权签名、面容验证等。
二、建议明确“首笔”代收业务不适用小额免密条款,以避免第三方支付机构、商业银行等以小额免密交易逃避审核义务。
三、建议简化消费者维权。消费者碰到违规代扣,虽可向所在银行、第三方支付机构申请查找代扣协议,纠正错误,但实际操作中还是太复杂。应在银行或第三方支付应用上设置一级条目由消费者手动处置取消,避免进一步的金额损失。并可在同级设置投诉按钮,由系统将相关信息自动收集返回至银行和第三方机构,将恶意扣款APP纳入“黑名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