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以来,东莞一直以“制造业名城”、“世界工厂”享誉全中国乃至全世界。东莞制造成为东莞的对外城市形象的一张金色名片。2020年疫情发生以来,对东莞旅游业发生了冲击和影响,多景点、多镇街特色旅游呈现弱化运营甚至停滞状态。2023年1月8日后,新冠疫情将乙类乙管。如何回归常态,发展社会经济,是当下重要的社会发展议题。其中,发展旅游业是一剂改善疫情不良影响的良药,一方面旅游业是朝阳产业,能作为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另一方面,旅游产业本质是一种服务业,是与外界保持沟通交流的最直接的行业,有利于东莞的对外城市形象;有利于提升对新莞人的凝聚力,促进疫情后各行业恢复发展。因此,疫情后推动东莞市旅游业复苏,实为当务之急。


   法:

  一、正面宣传,提振市民旅游信心
  随着近期取消行程卡、各地取消落地检,旅游景区不再对游客查验核酸和健康码,给近三年以来疲软的旅游业打了一针强心剂,各地景区再次开放大门,迎接四面八方的游客。但疫情带给人们心理上的压力并不能一天散去,大部分市民对是否出门旅游还在观望中。因此,要统筹宣传、卫生、旅游等部门大力宣传、正确引导市民科学对待疫情,又要规范引导,杜绝“一刀切”、“层层加码”现象等一些管控遗留措施,给旅游业打开大门,全面促进全市旅游产业复苏。
  二、有效统筹,发展地方特色旅游
  随着政府对旅游业的重视,“东莞特色旅游业”的概念因时而生。水乡片区麻涌镇建设了华阳湖国家湿地公园、启动古梅乡村旅游路线,虎门镇创建了以虎门炮台为纽带的历史文化游,清溪镇成功创建广东特色旅游名镇,樟木头镇创建了的客家文化品牌,寮步镇建设了佛灵湖旅游风景区等,对擦亮地方旅游品牌有重要推动作用。同时,东莞是制造业名城,具备诸多国际国内知名企业,工商业发达,一些具有工商业名品特色馆场也具有丰富的旅游价值,如位于麻涌镇的可雅白兰地文化馆以及分布在全市如虎门、厚街等各镇街分馆,以其中国唯一高端白兰地民族品牌闻名大湾区,得到广大消费者认可,又如粤晖园,成为新派园林景点,对于此类民间旅游点,可以统筹作为旅游精品景点进行推广。市旅游、规划部门可优化重点旅游镇区和项目的规划,注重对比,在差异化中打造东莞特色旅游品牌。加大调研力度,探索差异化发展的模式;挖掘各镇区工商业旅游资源,使工商业精品旅游成为东莞旅游业的新的生力军。
  三、强化服务、健全旅游产业体系
  面向2023年,要运用“旅游+”的思想,推动旅游项目的跨界融合。让旅游业与工商业相结合,整合全市的工商业旅游资源,引导更多的企业加入工商业旅游的项目。另外,工商业旅游项目可以拿来和学校或科研机构合作,组织工业游学夏令营。借鉴其他城市的旅游的经验,实现“全域旅游”。多与其他旅游城市政府部门交流,投入财政力度改善城市的硬件设施(包括网络、公共场所的配套设施),合理地在市内增加旅游城市的印记(包括街道柱子的宣传样式,在政府官网上增加宣传动画等等),使东莞旅游大放异彩。

提案者: 黄启标

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

     黄启标委员:
根据安排,我局是东莞市政协十四届二次会议第20230209号提案《关于疫情后推动东莞市旅游业复苏的提案》的承办单位。经研究,现将办理情况答复如下:
一、基本情况
东莞是岭南文明重要发源地、中国近代史开篇地、华南抗日重要根据地、改革开放先行地。在缺乏名山大川的情况下,东莞依托历史人文资源,走出一条特色发展之路。2003年,东莞成功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2022年,东莞确定了“写意东莞”的旅游品牌形象。目前全市拥有国家A级旅游景区26家,其中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15家(数量位居全省前列),国家AAA级旅游景区11家。全市有星级饭店17家,其中五星级9家、四星级7家、三星级1家,星级饭店客房总数5685间、床位总数7838张,高星级饭店总数(四、五星级饭店)位居广东省第4位。全市备案登记民宿5家。全市有旅行社216家,其中总社190家、分社26家,AAAA级旅行社3家,AAA等级旅行社13家,广东省百强旅行社3家。
二、工作进展
(一)完善旅游发展环境。一是健全旅游政策体系。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旅游业发展,自国务院出台《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4〕31号)以来,我市相继印发《东莞旅游城市建设发展规划(2015-2020)》《东莞市旅游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关于进一步促进旅游业加快发展的若干意见》《东莞市促进全域旅游发展实施方案》《东莞市文化旅游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等规划政策文件15份。为积极融入粤港澳大湾区世界级旅游目的地建设,根据文化强市工作部署,今年4月,印发了《关于打造“写意东莞”品牌的工作方案》,以“写意东莞”品牌为重要抓手,推动我市旅游业高质量发展。二是开展重大文旅项目招商。为贯彻落实省和市高质量发展大会的会议精神,主动融入全市“大招商”工作格局,印发了《东莞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招商工作方案》,建立文化旅游产业招商协作机制,成立局招商工作领导小组和专项工作组,今年2月以来,我局领导率队先后赴深圳、香港、北京三市开展文化招商工作,共走访优质企业8家,积极对接和招引重大文旅项目。三是推进旅游资源普查。在全省率先开展优良级旅游资源调查,建立优良级旅游资源库,今年将对全市旅游资源进行全面普查,摸清资源底数,为旅游资源保护利用奠定基础。
(二)开发特色旅游产品。一是积极推动旅游品牌创建。目前我市有全国乡村旅游重点镇1个、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2个;广东省全域旅游示范区3个、广东省旅游风情小镇3个;广东省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示范区2个、广东省文化和旅游特色村9个、市级工业旅游示范点28个。二是整合资源串珠成链。相继推出“走读东莞”红色旅游主题线路、“‘乡’约莞邑 ‘村’光无限”乡村旅游主题线路、“虎福生威 莞你好玩”主题旅游线路、“畅游东莞‘兔’气扬眉”主题旅游线路等等,其中麻涌“骑迹水乡 品味丰收”之旅入选“稻花香里说丰年”全国乡村旅游精品线路,为全省五条入选线路之一;我市有7条线路入选广东省乡村旅游精品线路,3条线路入选广东省工业旅游精品线路。三是推进“东莞礼物”项目。建立和完善运营机制、产品甄选和提升机制、产品发布和宣传推广机制、产品营销机制,开展2022“东莞礼物”征集评选活动,84件产品成功入选,铺设线上线下销售渠道,延长旅游服务产业链。
(三)强化旅游宣传推广。一是注重从传播“双万”城市形象的高度策划开展高品质文旅活动。比如,创新举办“中秋可园——岭南园林实景秀”活动,运用“文化+旅游+科技”的方式,展现国潮文化、岭南风韵和东莞底蕴,活动通过20个国家、省、市级的微信视频号直播,吸引了超过500万海内外网友“云赏”演出,中国驻巴基斯坦大使馆文化参赞张和清向全球网友推介了实景秀;举办东莞工业旅游数字BOX暨“东莞礼物”品牌宣传周活动,以“科技+艺术”形式生动展示“东莞礼物”入选产品和企业风采,宣传东莞工业旅游资源,立体打造科技潮流、互动好玩、新鲜有趣的文化盛宴;举办“潮流东莞·生态露营节”,融入绘画、阅读、非遗、舞蹈、音乐、体育等文化艺术元素,唤醒潮流生活方式的城市灵感。这些活动从策划、组织、开展、盘点全过程都融入宣传,通过直播、短视频、朋友圈海报、媒体特稿等多种方式,持续对东莞文旅之美进行宣传输出。二是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相结合的方式推广旅游资源。参加广东旅博会、香港旅展、澳门旅博会等境内外展会,赴外市开展旅游推介活动。积极参与深莞惠汕河、广东滨海(海岛)旅游联盟、粤港澳大湾区等联盟协作,加强与韶关、铜仁、牡丹江等兄弟城市之间的合作交流,邀请旅游同行、媒体进莞体验采风。三是多维度传播城市美好旅游生活和精彩瞬间。编印《游东莞》系列宣传资料,开展“写意东莞——东莞文旅摄影大赛”,拍摄文旅宣传片《我在东莞等你》,全景式、立体式、剪影式展现东莞旅游城市形象。坚持主流媒体与自媒体有效结合,充分发挥电视、报纸、客户端等平台,同时邀请抖音等平台的达人宣传,持续打造“写意东莞”品牌,让“双万”东莞愈发近悦远来,越来越多的游客群体游东莞、识东莞、赞东莞。
(四)提升行业管理效能。一是绷紧旅游“安全弦”。坚决维护旅游领域意识形态安全,守牢旅游安全生产底线。开展安全、防汛、私设“景点”“野景点”等专项排查整治,对景区玻璃桥、滑道等高空、高速项目进行排查,摸清风险隐患底数,逐一落实整改。二是把好旅游管理“质量关”。定期开展A级旅游景区、星级饭店复核、暗访工作,强化民宿备案管理,督促旅行社严格落实“一团一报”。开展暂退旅游服务质量保证金工作,2020年以来办理暂退服务旅行社231家次,退还旅游服务质量保证金4234.7292万元,有力支撑旅游企业度过难关。三是倡导文明旅游新风尚。结合“中国旅游日”等活动开展文明旅游宣传活动,开展首批市级文明旅游示范单位评定,指导东莞市青年国际旅行社有限公司、东莞市隐贤山庄景区投资有限公司等6家单位评定为首批市级文明旅游示范单位。
三、工作计划
围绕“写意东莞”品牌,构建“1+4+6”工作体系,即打造一套品牌、四种空间场景、六类旅游产品,实现“东莞人乐游东莞,湾区人向往东莞”的局面。
(一)宣传造势,立体塑造“写意东莞”品牌形象。通过“软硬兼施”的方式打造一套品牌体系。“软接入”方面,提炼“写意东莞”核心理念,邀请国内知名团队设计“写意东莞”LOGO,开发形象VI体系,加强与潮玩企业联动,通过个性塑造、故事赋能、事件营销、产业运营等方式打造“写意东莞”形象IP,拍摄东莞城市旅游宣传歌曲MV,推出“写意东莞”品牌十大系列榜单。“硬接入”方面,依托重点交通枢纽、景区、街区等建立城市宣传门户,加强与主流平台、新媒体的合作,策划创意宣传营销活动,积极参展推介等。通过一系列宣传造势活动,立体塑造“写意东莞”品牌形象。
(二)品质引领,多维构建“写意东莞”文旅空间。通过“大小结合”的方式构建四类写意的空间场景。“大空间”方面,一是推进东莞记忆、同沙、穗丰年水道、松山湖月荷湖欢乐海岸文化商业综合体、清溪镇云溪·桃花源等增量项目建设,提升旅游发展核心竞争力;二是推进鸦片战争博物馆、龙凤山庄、隐贤山庄、广东33文创园、牙香街等存量项目提档升级,增强旅游发展动能。“微空间”方面,一是推出100个“家门口的好去处”、10个新型文旅精品空间以及若干旅“邮”空间,通过“文化再生”打造有维度有温度的品质文旅微空间,提升城市“颜值”和“气质”;二是加快新技术推广应用和智慧旅游微场景开发,提升旅游发展效能。
(三)产品赋能,创新打造“写意东莞”旅游方式。通过“跨界融合”的方式重点培育六类旅游产品。一是乡村文化游,积极参与“粤美乡村”旅游品牌建设,举办“千车万人游乡村”活动,重点推动茶山镇“湾区传统文化活态体验区”项目、石排镇中国潮玩中心文旅项目、寮步镇西溪古村活化利用项目等一批乡村文化旅游融合示范项目。二是红色文化游,提升“走读东莞”红色旅游线路,举办庆祝东江纵队成立80周年系列活动,擦亮“东纵小战士”等红色社教品牌。结合重大节日、纪念日开展研学、实践课堂等活动,讲好红色故事,传播红色文化。重点推动虎门销烟历史文化旅游区项目、大岭山红色文旅体验园等项目。三是莞邑文化游,深入挖掘城市历史文化,激活文脉魅力,激发内生动力,彰显发展活力。推进石龙镇中山路历史文化街区建设。重点打造可园和莞香两个莞邑文化IP。四是工业文化游,通过慕思床垫等企业开展工业旅游示范点创建、研学旅游项目开发,推动工业文化资源向旅游产品转化,传承弘扬优秀工业文化,擦亮“国际制造业名城”名片,打造工业旅游消费新增长点。五是生态文化游,加强生态资源开发利用,依托生态绿地举办丰富多彩的文化旅游活动,打造十大露营基地、自驾游基地,打开露营新玩法,重点推动麻涌镇华阳湖综合文旅项目、清溪镇大王山森林公园文旅项目、大朗镇凤山特色生态文旅项目。六是商贸文化游,加强对特色美食的宣传推广,开启美食写意之旅,创建1个国家级和2个省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推动商贸与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点亮”城市经济,重点推动鸿福商圈集群发展和寮步镇篮球文化旅游区建设。办好CBA等职业体育主场赛事和承接篮球等各类高水平体育竞赛,高水平策划篮球文化节,通过篮球城市体育大IP柔性提升东莞城市形象和城市传播力、辨识度、吸引力。
特此回复,诚挚感谢您对我市旅游工作的关心和支持。

办理单位: 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