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工信局
市科技局:
关于贵局主办的第20230203号《关于解决港澳科技成果来莞转化痛点和对策的提案》,我局作为会办单位,现结合职能,就有关工作,提出会办意见如下:
一、持续推动企业设立企业技术中心
企业技术中心指企业根据市场竞争需要设立的技术研发与创新机构,负责制定企业技术创新规划、开展产业技术研发、创造运用保护知识产权、建立技术标准体系、凝聚培养创新人才、构建协同创新网络、促进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促进绿色制造和智能制造,推进技术创新全过程实施。2022年我市成功推荐14家企业认定为第20批省级企业技术中心,截至目前,我市拥有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4家、省级企业中心111家(位居全省第4)。同时,引导和鼓励我市企业技术中心建设投入,不断完善软硬件设施,积极承担上级的产业创新能力建设专项,据统计,累计获得省级企业技术中心财政资金支持的项目共55个,获得省财政资金资助1.04亿元,有力地支持我市技术中心创新投入,进一步完善了技术中心创新机制,提升了自主创新能力。
二、推动创新型龙头企业牵头组建制造业创新中心
面向制造业创新发展的重大需求,突出协同创新取向,以重点领域前沿技术和共性关键技术的研发供给、转移扩散和首次商业化为重点,充分利用现有创新资源和载体,完成技术开发到转移扩散到首次商业化应用的创新链条各环节的活动,打造跨界协同的创新生态系统。以我市具有比较优势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为方向,选准龙头企业进行发动、培育、指导,争取省级及以上制造业创新中心认定。经过多方努力,2019年7月成功争取广东省宽禁带半导体材料及器件创新中心获省批复为第三批广东省制造业创新中心,实现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零的突破。2023年4月成功推动广东奥普特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牵头创建的“广东省机器视觉创新中心”批复为第七批广东省制造业创新中心(全省7个)。截止目前,我市累计拥有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2个。通过引导和支持一批大型工业企业、行业创新型龙头企业建立企业技术中心、创新中心,完善技术创新体系,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链协同创新发展,进一步夯实和提升东莞制造业新动能。
松山湖管委会
市科技局:
关于东莞市政协十四届二次会议第20230203号提案《关于解决港澳科技成果来莞转化痛点和对策的提案》收悉。现提出会办意见如下:
建立离岸孵化机制。与以色列合作共建国内首家科技合作产业园,已和以色列理工学院、T3技术转移中心、以色列水能源公司、佩雷斯创新中心、Hutchison Kinrot孵化器等达成合作,建立中以双边孵化机制;林润智谷与英国Startup Funding Club打造中英产业创新基地。
主动对接香港、澳门科技创新资源,邀请港澳青年人才来园区参观交流,加深其对园区创新创业环境及政策有深入、直观的了解,更好地吸引港澳青年人才落户园区创新创业。通过与香港东方合信金融集团合作,在港澳高等学院设置孵化窗口,建立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基地,使更多科研成果能产业化,走向市场。
专此函达。
科技局
无党派人士界:
感谢你们对创新驱动发展和科技工作的关心与支持!您提出的关于解决港澳科技成果来莞转化痛点和对策的提案收悉。经综合松山湖管委会、市工信局意见,现答复如下:
一、关于定期交流和成果对接的建议。在莞港澳交流方面,突出湾区特色及“港味”“澳味”,持续推动莞港澳台青少年文体、艺术、科技等领域交流,2022年举办各类品牌活动共计16个大项累计300多场莞港澳青少年交流活动,累计组织超过6000人次港澳青年在莞交流,超过12000人次港澳青年通过线上形式参加有关交往交流活动。在莞港澳科技对接方面,我市连续四年举办粤港澳院士峰会,累计邀请218名海内外院士参会,其中港澳院士及校领导超过20名。2022年度共计举办港澳交流对接活动17次,包括交流对接活动9次、社区系列活动5次、项目路演1次、培训活动2次,帮助科技人才和东莞企业、产业精准高效对接落地。2021年邀请澳门成果转化考察团来莞交流,与澳门科协签订合作协议。今年先后携企业赴香港拜访港城大、港理大、澳门大学等开展项目对接。
二、关于建立离岸孵化机制的建议。一是搭建港澳青年创新创业服务阵地。建成国家级青年创新创业示范园区2家、省级示范园区4家。建设9个港澳青年创新创业服务先行区,形成“1个总站+15个分站”青年人才驿站分布格局,为有意来莞就业创业的港澳青年人才提供免费临时住宿、就业创业、政策信息推送和社会融入等一站式服务。推动松山湖港澳青年创新创业基地获认定为首批10个省粤港澳青年创新创业基地,累计引进超过60家港澳青年创业项目落地发展。二是联合香港科学园开展“IDM2--硬件开发加速计划”,通过组织一系列项目相亲会和路演活动,推动港澳项目与我市100多家企业对接,推动10家莞港企业和平台机构达成合作。2022年启动“微电子加速计划”(东莞专项),组织30个学员赴香港科技园参加微电子培训。三是建设港澳科技企业孵化器。推动中科信息港、松山湖港澳青年创业基地获认定为粤港澳科技企业孵化器。四是推动设立松山湖国际机器人研究院。支持香港科技大学青创人才孵化机器人创业公司60余家,累计产值近30亿元,其中引进港澳台企业12家,推动李群自动化、优超精密、亿动科技、云鲸智能等企业呈现爆发式增长。
三、关于加大政策支持力度的建议。一是培育科技企业培育梯队,围绕“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瞪羚企业—百强创新型企业”,针对企业成长全周期的不同特点提供政策支持。全市拥有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超过9000家,其中港澳资高企共476家;认定三批次共247家百强瞪羚创新型企业;推动全市48家高企在境内上市。二是提升企业科研水平。目前全市建设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等研发机构1323家,其中省级以上512家,其中支持港澳资企业建有省市工程技术研发中心共145家。近年来对约120家(次)港澳资企业提供约2500万元资助。三是落实港澳青年就业创业支持政策。将港澳青年就业创业纳入市3.0版“促进就业九条”,符合条件的港澳青年可同等享受市各项就业创业政策。落实人才优粤卡、大湾区青年就业计划生活补助、住房补贴等优惠政策,其中大湾区青年就业计划生活补助累计发放29.8万元。
四、关于利用本地制造业优势的建议。一是通过科技项目组织促进莞港澳科技合作。参与粤澳科技创新联合资助地市联动项目,推动东阳光、奥普特、东莞理工学院等3个莞澳合作项目于2022年获立项,支持金额合计540万元。二是开展技术合作对接服务。依托科技和人才机构组织科技人才交流洽谈118人次,累计服务企业23家,解决技术难题20个,形成合作13项;推动4名专家与企业签约开展项目合作。三是搭建了“莞仪在线”科研仪器设备开放共享平台,目前平台共注册单位242家,联合各新型研发机构和企业工程中心录入科研仪器设备4889台(套),为港澳用户研发提供便利。四是组建市集成电路创新中心,搭建IC设计服务、测试验证、芯片工程化封装等七大公共技术平台,组织集成电路领域的科创训练营,面向港澳提供公共技术、中试验证和创业辅导等支撑。
五、关于建立完善依托政府资源与人才机制的建议。一是引进香港创新科研团队。通过省市人才计划,引进香港科大李泽湘教授、香港城市大学王钧教授和支春义教授、香港大学郝权教授等香港科研团队。二是开展研究生联合培养。松山湖材料实验室与香港理工大学联合开展近20名博士研究生联合培养,面向港澳招聘5名青年科学家开展多项前沿研究。三是为在莞创业港人给予境外高端人才个税补贴。近年累计受理境外人才个税补贴申请超过1838人次,其中港澳人才152人(次),补贴金额合计3295.12万元。
上述工作为我市围绕港澳科技成果来莞转化痛点开展的工作措施,下来我们将继续围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任务,积极加强与港澳高校院所、科技园区的深度合作,推动更多优质项目和人才来莞落地发展。
最后,再次感谢你们对创新驱动发展和科技工作的关心和支持,也希望你们一如既往支持东莞科技创新,继续提出宝贵意见和建议,共同推动我市创新驱动发展走在前列。
办理单位: 松山湖管委会,科技局,市工信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