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港澳大湾区发展进程中,东莞市作为核心城市之一,其人力资源红利逐渐从数量型开始转变到质量型,这对于推动东莞市自身的经济发展从单一逐渐转向人力资本质量和科技创新的模式来说具有重大意义。东莞市积极实施十百千万2.0版人才工程计划将其作为重点,东莞市由此实现人才结构和产业结构的良性互动,从而推进大湾区都市和品质东莞建设。
一、目前港澳来莞创业项目情况及成效
随着粤港澳大湾区规划的出台,越来越多的香港、澳门青年创业者进驻东莞,抢占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机遇。在东莞举办的“对话新知:我们的湾区创业梦”——青年创业主题演讲活动暨优质项目投融资对接会,吸引了许多香港、澳门的青年创业者、投资方和科技、经济类协会组织的关注。“智能穿戴降噪助听”、“打卡热点手机拍照APP”、“3D打印定制化眼镜”、以及“AI步行机器人”等港澳青年创业项目在活动上一一进行了路演。
随着粤港澳大湾区规划策略的宣布及实施,广州核心城市再次肯定,大湾区发展和世界级城市群接轨。此外,香港关注东莞滨海湾新区的文创产业发展,该区可以通过搭建文创平台,把香港年轻人吸引到东莞进行创业,把粤港澳大湾区的文创产业集中到东莞来。
二、港澳成果来莞转化存在的痛点
由《中国海关》杂志公布的2018年“中国外贸百强城市”榜单中,东莞位列第三。美国和欧盟是东莞位居前三的重要贸易伙伴,2019年出口美国占19.5%,出口欧盟占18.7%。
迈上新征程,东莞如何续写好“制造业当家”的时代新章,抓大环境厚植制造业发展土壤,充分利用好港澳成果来莞转化显得尤其重要。
办 法:
(一)定期交流和成果对接
定期组织香港、澳门、广东地区科创项目进行交流沟通,建设完善的沟通机制和成果汇报机制。
(二)建立离岸孵化机制
离岸孵化机制可能可以解决以上难题。香港、澳门就是他们的“离岸孵化中心”。孵化最重要的元素就是三个:市场、资金、技术。一个国家或者城市不一定完全具备三个要素,东莞在制造业、系统开发、轻工业的相关技术比较多,但在基础研究、前沿科学、生物医疗等技术还是比较少,但在香港,这方面的人才特别是海外华人工程师比较多。有了这个离岸孵化机制,东莞等于有了海外研究院一样,这些离岸的研究院成为东莞的离岸孵化基地,然后把这些人才做出的研究成果再向东莞输送。
(三)加大政策支持力度
以国家高新技术企业为基础,重点遴选不超过 100 家创新能力强、成长速度快、发展潜力好的高企评定为百强创新型企业(以下简称“百强企业”),遴选不超过 500 家成立时间短、爆发性增长的高企评定为瞪羚企业,构建“百强企业—瞪羚企业—高企”的创新型企业培育梯队,力争通过三年培育推动突破一批国家、省重点领域研发计划技术,培育一批科创板和创业板上市企业,打造一批行业隐形冠军。
(四)利用本地制造业优势
东莞所在的粤港澳大湾区是全世界最大的电子消费品生产地,拥有巨大的消费市场,很多欧洲项目希望在这里找到合作伙伴,找到应用场景,背靠中国市场扩展亚太市场。因此,应充分利用东莞制造业优势,为港澳科技项目提供就近转化、迅速量产、市场对接的优质资源及创业相关的服务。
(五)建立完善依托政府资源与人才机制
第一层面,应当着力构建基于东莞市松山湖管委会与港澳项目之间的专项桥梁及高效的沟通渠道。第二层面开展东莞规则衔接专题调研,研究粤港澳三地具体问题的“一事三地”“一策三地”“一规三地”,提出在规划标准、服务业规则、社会信用、科技创新等重点领域关键环节主动与港澳规则对接的思路建议,并开拓有效的对接和沟通渠道,确保信息传输的及时和准确。